呂不韋跟趙姬有關系嗎?呂不韋在太後趙姬的要求下,舊情複燃,又恢複了早期的關系,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呂不韋跟趙姬有關系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呂不韋在太後趙姬的要求下,舊情複燃,又恢複了早期的關系
為了應付舊情複燃的太後,找了個假太監做替身,最終害死了自己的人就是呂不韋。
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東周君打算聯合各國諸侯伐秦。莊襄王聞知後,任命呂不韋為帥,率軍攻滅東周,使其土地盡皆入秦,“周既不祀,周比亡”。這次攻伐,不僅使秦國獲得了河南等通往東方的戰略要地,更重要的是結束了延續八百年的周朝為天下共主的最後統治,為秦統一天下作好了最重要的準備。
接着,呂不韋又一鼓作氣積極進攻,派蒙骜伐韓,攻取了成臯(今河南荥陽西北)、荥陽,設置了三川郡(黃河、洛水、伊水之間)。秦的邊界逼近了魏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中原的心髒地區從此被秦占有。從莊襄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249-247年)期間,秦占有了大部韓地,攻取了趙國的榆次等三十七城,又攻取上黨諸郡(今山西東南部),設置太原郡。至此,秦占有了太行山以西地區,進出太行山的要道被控制在秦的手中。
但莊襄王的命運隻比他的父親好一點,公元前247年,莊襄王在位三年便去世了。十二歲的嬴政登上了王位,呂不韋的風險投資進入了全面收益期。年幼的秦王尊他為“仲父”,國事皆取決于仲父相國呂不韋。
相國呂不韋代理朝政後,并不滿足于己經取得的勝利。秦王嬴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派蒙骜再攻韓,取十二城。次年派蒙骜攻魏,取二城。第三年蒙骜伐魏,取酸棗等三十城,并設置東郡。魏都大梁己處在秦的三面包圍之中。嬴政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見《資治通鑒.秦紀一》)秦國又一次打敗了五國合縱攻秦,楚國被迫遷都壽春(改稱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秦接着攻取了魏的朝歌(今河南省北部鶴壁的淇縣),衛的濮陽(今河南濮陽)。嬴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又攻取了魏的垣、蒲,擴大了東郡,使東郡從三川郡以東,沿黃河南岸向東伸展,橫插在趙、魏、齊之間。同時,使秦的領土與齊相接,并截斷了趙與韓、魏之間的聯系,形成了秦可以對六國進行各個擊破的有利局面,為最後攻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兼并戰争的節節勝利,并沒有讓呂不韋得意忘形。當時,最著名的是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春申君(楚)、平原君(趙)、孟嘗君(齊,秦昭王二十五年己死)。他們都是以禮賢下士,賓客盈門為榮的人,而作為即将完成統一大業的秦相國呂不韋來說,卻自愧弗如。為了研究如何完成統一全國的軍政策略,如何治理統一的國家,呂不韋以優厚的待遇,廣招天下士人,并集中三千賓客,為其著書立說。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呂氏春秋》問世。呂不韋将書張挂于鹹陽城門,并将千金懸挂于書旁,公告說:有各方遊士賓客能在《呂氏春秋》中增減一字者,賞千金。呂不韋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向天下昭示該書文字的精練,來為自己的新書做廣告。這可能是中國有史以來為自己的産品做廣告的最早範例。
《呂氏春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言。“以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而《呂氏春秋》被人稱為雜家。但它龐而不雜,融會貫通儒、道、墨、法、兵、農、名等諸子各家學說,有取有舍,兼容并包,形成了呂氏獨特的思想體系,反映了呂不韋的政治思想學說。
呂不韋主采衆長,“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承繼儒家“德政”和“重民”的思想,而摒棄儒家一些不切實際的空談;贊同墨家“尊師”、“節葬”的主張,卻批判墨家的“非攻”、“救守”;吸收法家的“變化”、“耕戰”,但反對法家一味的“嚴刑峻法”。由此看來,《呂氏春秋》對各家學派的舍取,是以如何有利于建立統一的王朝為标準的。雖然如此,但這種建立思想體系的科學方法,卻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示。
呂不韋在政治上主張結束分裂,謀求建立以天子為首的統一王朝。《呂氏春秋》認為,戰國之所以成為一個“亂世”,是由于“詐術并行,攻戰不休”的分裂割據局面而造成的。因此提出“一則治,兩則亂”的觀點,這一觀點把國家是統一,還是分裂,與社會的治和亂,安和危聯系在了一起。《呂氏春秋》還認為,“亂莫大于無天子”最要緊的是擁立“新天子”,重建以天子為首的統一王權,以結束分裂割據的狀況。為了政令的統一,《呂氏春秋》主張,“王者執一而萬物正”,即實行中央集權制。為了實行中央集權制,呂不韋認為必須建立一套新的統一的等級制度,即“正名分”。
在國家的施政方針上,呂不韋主張以“德治”為主,輔以“法治”。他把行德義放在首位,否定法家的單純強調刑罰。當然,後來秦朝施政方針的發展,走向了他主張的反面,這是他始料不及的。
莊襄王(子楚)去世,嬴政即位後,呂不韋在太後趙姬的要求下,舊情複燃,又恢複了早期的關系。但随着嬴政的漸漸長大,私通太後顯然是危險的。為了自己能脫身,呂不韋找了一個性能力極強叫嫪毐的人做門客,并詐以宮刑,冒充宦官獻給太後。太後得到嫪毐如魚得水,後來還躲在雍城别宮生下兩個兒子。因為太後的寵愛,嫪毐被封為長信侯,以太原為其封地叫毐國。呂不韋下的這招棋,雖然使自己從私通太後的事情上脫了身,但卻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這是呂不韋所有的風險投資中下得最臭的一招棋。
九年後,即公元前238年,太後和嫪毐東窗事發,嬴政誅殺了嫪毐家的三族人,并殺了太後和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即嬴政的同母異父弟);車裂了嫪毐的黨羽和他們的宗族;沒收家産被遷徙到蜀地的嫪毐的門客有四千餘家;太後也被遷到雍地居住。嬴政本想借機殺掉呂不韋,但遊說者甚衆,嬴政沒有下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十月,呂不韋被罷相,遷回河南的封地。
從公元前249年莊襄王繼位,到公元前237年被嬴政罷相,呂不韋作為相國把持秦國朝政十二年之久,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頗有建樹。呂不韋入秦之初的四年間,秦國連喪三王,加之天災不斷,叛亂叠起,局面十分混亂,外部還有強敵趁機進攻,可謂内憂外患。面對這種危險的局面,呂不韋充分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渡過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平定了各地的叛亂,穩定了國内的政局;并有效地調動軍隊,擊退了外敵的進攻。在呂不韋居位相國期間,秦國新取得的土地至少有十五個郡以上,占統一後全國總郡數的一半,為秦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遷居洛陽後,呂不韋也未賦閑。一年多以來,凡有事,大臣們就過來請教,門庭若市的呂不韋讓嬴政很不放心。此外,嬴政更擔心的是自己身世的秘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子。很難說赢政到底是擔心呂不韋功高蓋主,還是為了撇清自己與呂不韋沒有血緣關系;亦或是兩方面的原因都存在,嬴政向呂不韋發了一紙書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号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終于明白,嬴政要否定自己的一切了。嬴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呂不韋飲毒酒自盡。
呂不韋的最後結局,無論如何也不會在他的計算之内。一個中國曆史上最牛的風險投資商人,最後就這樣死在了自己精心設計的風險投資布局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劇。但,無論呂不韋最後的結局怎樣不堪,他卻确是一個改變中國曆史走向的人。
(全文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