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語文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

語文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25 05:11:59

在中學語文閱讀考試中,生動性是最易出題的考點之一。而語言的生動性,我們如何實現呢?主要在于兩個要素:一是運用具體的描繪性語言;二是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

中考語文對修辭手法的考查表現為兩種題型:基礎題的修辭運用——考的是修辭的判定及作用;還有一種題型就是記叙文閱讀中的賞析題——考的是對修辭手法的賞析。

修辭手法的判定及作用

1. 比喻

比喻是為了生動形象地将某一事物或人物情感展現給他人的一種修辭手法,原本存在的事物或情感,叫作比喻句中的本體,另一個能使它變得生動形象的事物則為喻體。比喻是人們使用最早和最頻繁的修辭手法。

(1)判定

判定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從兩個方面确定:

①本體和喻體不能是同一類事物,如:“那個人長得像人一樣”,“這朵花非常漂亮,簡直像畫上的一樣”。

②本體和喻體要有共同特點,并且在比喻中能表現出這一特點,如,“他的手粗糙得如同老樹皮”,“他的手”和“老樹皮”共同的特征是“粗糙”,句子中表現出了這一特點,因此,這是個較為成功的比喻句。

(2)運用

2. 拟人

拟人就是給本來沒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賦予人的思想、行為和情感,使它更為生動形象、親切感人。拟人和比喻是所有修辭手法裡面最古老的兩個。它們最初不稱為比喻、拟人,而是稱為“比”,就是《詩經》裡邊的賦、比、興中的“比”。後來演變成了比拟。

(1)判定

判定一個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在句子中是否給這一事物賦予了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隻要有其中之一,就可判定為拟人句。

(2)運用

在寫拟人句時,隻要給一樣事物賦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三者中的一樣,便可以成為拟人句。如,把教室裡的課桌用拟人句來表現,可以說“課桌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站”是用來形容人物行為的動詞,用在了桌子身上,使句子變成了拟人句);也可以說“課桌雖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美,但它并不在意”(對某件事是否“在意”是人們常有的思想,這裡用在了桌子身上,等于給它賦予了人的思想);還可以說“桌子看上去有些不高興了”(“高興”常用來表達人物的情感,在這裡用在桌子身上,是給它賦予了人的情感)。

(3)作用

拟人最大的作用就是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親切。

有這樣一道語言綜合應用題:“請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的内容或抒發你的情感。”一說生動形象,從修辭角度來看,肯定有兩個辦法可以用:一個是拟人修辭,一個是比喻修辭。如果用拟人的話,就賦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中的任一樣即可。

語文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語文必會的基礎知識)1

3. 誇張

誇張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某一特點而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法。這一手法的運用,主要是通過對事物的特征進行一定程度的誇大或縮小而實現的。如,誇大:他的眼睛比銅鈴還要大;縮小:他的眼睛看上去比芝麻粒還要小。

(1)判定

前面我們說到的“一定程度”,是指隻要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這個誇張句便是成功的,不是越誇張越好,而是在能突出這一特點的基礎上,誇張的程度越能給人以真實感越好。

(2)作用

①突出特征;②引發聯想;③烘托氣氛。

語文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語文必會的基礎知識)2

4. 排比

排比句通常用來抒情或說理,以便在抒情或說理過程中使得語言更有感染力,表述更加充分。排比最早應用在古代的政論文上,抒發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1)判定

排比句通常會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内容相近的句子構成。如,“心靈是一方廣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間的一切;心靈是一片甯靜的湖水,偶爾也會泛起陣陣漣漪;心靈是一塊皚皚的雪原,輝映出一個缤紛的世界”。

(2)運用

寫排比句時,要注意選擇三個相近的事物,用相似的結構進行表達。

(3)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強氣勢;

②叙事透辟、條分縷析;

③表達強烈的情感;

④長于抒情,增強語言感染力。

考試頻率高的有兩個點:一是表達作者強烈情感;二是使語言具有感染力。

語文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語文必會的基礎知識)3

5. 對偶

對偶是通過兩個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語句表現相關或相反的意思。對偶産生于漢朝,漢賦盛行的時候,對偶這種句式也慢慢流行起來。

(1)判定

①它是由兩個句子組成;②句式結構完全相同,字數相等。

(2)運用

有一道考題,材料是關于留守兒童的,寫出了留守兒童悲慘的生活,要求拟定一個标語呼籲大家關注留守兒童。凡是這樣的題,或讓你寫廣告語、宣傳語一類的,都需要運用對偶句來表達,如“關注留守兒童,共建和諧社會”。

(3)作用

對仗工整、富有節奏感;②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語文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語文必會的基礎知識)4

6. 借代

在文章中,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手法,叫作借代,被替代的事物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1)判定

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現的事物,叫作借代。

(2)運用

比如說要寫他的品格非常高尚,但文章中“他”根本不出現,而是借松樹來表現,這運用的就是借代。例如中考詩歌賞析經常考到的李清照的《如夢令·昨日雨疏風驟》,裡面有一句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句詞中運用了三種修辭:反複、拟人,另外一種就是借代,以特點代事物,“綠”代指“綠葉”,“紅”代指“紅花”。

(3)作用

①以實代虛;②以簡代繁;③以物代情。

語文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語文必會的基礎知識)5

7. 反複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它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複詠歎,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

(1)判定

連續多次強調某一事實、事物或情感。

(2)運用

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在詞中特别喜歡用反複這種修辭。她的《如夢令》兩首都運用到了這種修辭。《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作用

①表達強烈情感;②強調語氣;③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語文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語文必會的基礎知識)6

8. 設問

為了強調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1)判定

先提出問題,自問自答。問和答之間必須構成因果關系才是設問。

(2)運用

例:中國人會喪失反思精神嗎?不會。南唐著名詞人李煜在自己的名作《虞美人》中最後一句話就運用到了設問的修辭手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作用

①創設情景,引人沉思;②啟發思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