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基樁低應變法已成為樁基完整性檢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随着《建築基樁檢測技術規範》的實施,低應變檢測基樁的範圍為檢測樁身缺陷及位置,判定樁身完整性類别,但在的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許多明顯的誤區。今天岩聯小編對這些誤區與大家作較全面的分析與探讨。
1.關于樁身完整性類别與基樁合格與否的問題
現在許多業内人士,在無基樁承載力保證資料的前提下,覺得低應變法檢測出的“I類樁為優良樁,I類樁為合格樁”。根據《規範》規定,低應變檢測基樁的結果僅為樁身完整性情況,是包含單樁承載力信息的。低應變法檢測判定為I類的樁完全可能是承載力不合格的基樁。所以,低應變法檢測判定為I類、I類的基樁,隻有在通過其它檢測方法判斷其承載力合格與否的前提下,才能判定該樁是否合格。
2.關于校核樁長的問題
有相當一部分檢測人員認為,根據相同強度等級的應力波波速值,用低應變法可以校核施工單位提供的樁長是否準确。這是低應變法檢測工作中的一大誤區,因為應力波波速,除與樁身長度與混凝土強度有關外,還與混凝土的骨料品種、粒徑級配、密度、水灰比、成樁工藝等因素有關,波速與樁長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所以,不能用低應變法來校核被測樁的樁長。遇到有校核樁長的要求時,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像超聲波透析法等。
3.關于推定樁身混凝土強度的問題
在無充分試驗數據支持的情況下,提出了混凝土強度與波速的關系。其實,通過實際應用表明,該文提出的觀點是不正确的,樁身混凝土強度與波速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
4.關于樁底反射波的問題
一直以來,許多檢測人員認為用基樁低應變法來做樁基完整性檢測應有一個與入射波同向的樁底反射波,否則,該檢測信号無效。這是低應變法檢測中的又一大誤區。實際上,當樁端部分樁身阻抗與持力層阻抗相匹配時,實測信号中無樁底反射波信号是正常的,不能因該信号無樁底反射波,而判定該檢測信号無效。相反,對于嵌岩柱而言,如果出現了與入射波同向的單一反射波時,說明該檢測方法不符合要求,應采用其它檢測方法來驗證樁端嵌岩情況。
5.關于激振方式的問題
目前,用基樁低應變檢測設備的激勵裝置有多種多樣,如力錘、力棒、鋼球等。總之,無論采用何種激勵方式,其目的都是獲取一個個所需頻率、脈寬的沖擊入射波。其檢測時敲擊三腳架頂部然後通過下部的三個支撐杆,将敲擊力傳入樁頂,産生入射波。這種激勵方式極容易産生三個相位不同的入射波,這時傳感器拾到的信号是三個不同入射波傳播過程的疊加,所以将無法據此實測信号判定樁身完整性。
6.關于檢測條件的問題
按規範來說,低應變法檢測基樁時,樁頂面應平整、密實,且是自由的。但有少數檢測人員忽視了測試時樁頂應是自由的這一條件。有些檢測單位在地面建築已施工至4層時,利用承台梁下方外露的局部樁頭進行了低應變法檢測樁身完整性。這是基樁低應變檢測的一個大誤區。基樁低應變法檢測樁身完整性的原理是将基樁簡 化為一個一維杆件,進而建立偏微分方程,而求解此偏微分方程的邊界條件是樁頂端是自由的,離開了這一邊界條件,現行低應變法所用波動理論分析方法是完全不成立的。建築物已施工至地面4層相當于樁頂端是非自由的,此時基樁已不是一個獨立的杆件,故不能采用低應變法檢測樁身完整性了。
最後大家記住了,基樁低應變檢測法隻能判定樁身完整性和缺陷,不能提供基樁承載力,不能校檢樁長,同時也不能确定樁身混凝土強度值。好了,以上就是岩聯小編為大家總結的樁基完整性檢測誤區分析,希望大家引起重視,慎入誤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