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骞和蘇武都是西漢時期與匈奴打交道的著名外交人才。張骞先後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使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産品遠銷中亞、西亞和歐洲,同時也從外面引進了西瓜、胡椒等農作物和玻璃器皿制作等新技術。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曆經艱難困苦仍不改初衷、持節不屈,獲釋回到漢朝後,被當時的漢宣帝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期間,曾被匈奴人扣留了10年之久,在此期間娶了草原姑娘為妻,還有了兩個兒子;蘇武被罰到北海牧羊期間,也同樣娶了當地的草原姑娘,并有了孩子。那麼,張骞、蘇武等人形同囚犯,又都是敵國大臣,為何能夠在匈奴娶妻生子呢?這其實與連年大戰後,匈奴境内男女比例失衡及增加人口的迫切需要有關。
從漢武帝繼位開始,連續對匈奴方面發動大規模反擊作戰,導緻其遊牧騎兵的損傷極其慘重。《史記·匈奴列傳》多有漢軍出擊匈奴,“得胡首虜數千”、“得右賢王衆男女萬五千人”、“得首虜前後萬九千餘級”、“得胡首虜八千餘級”、“得胡首虜三萬餘人”的記載。據統計,自公元前129年至公元前119年的10年之間,匈奴連續損失了22萬以上的人口,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家能放牧、出外能征戰的精壯男子。
由于遊牧民族全民皆兵,因此男人參軍及傷亡的比例遠遠高于中原的農耕民族,加上他們過着遷徙流動的生活,對傷員的救治缺乏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因此傷員死亡的比例也遠高于漢朝軍隊。同時,由于連年的征戰,導緻遊牧民族勞動力非常緊張和短缺;雖然漢朝方面也同樣人力緊張,但農耕生産的季節性強,雖然有農忙的時候,農閑的時間也同樣很長,而且生産的糧食數量更大,也遠比奶和肉等更加容易保存,使得農耕民族有多餘的男丁組成一支常備部隊,除了天寒地凍的隆冬時節,随時可以發動對匈奴的戰争;而遊牧民族南下對中原地區的戰争,則往往隻能選擇在秋冬季節,因為這時牧業生産對勞動力的需要相對寬緩,牲畜膘肥馬壯,可以适度集中。
匈奴曆任單于也早就意識到了人力資源緊張的情況,因此在對中原地區入侵期間,除了大肆搶奪糧食和财物,也經常将掠奪人口作為一個重要目标。漢匈戰争期間,匈奴掠奪的漢族人口“至少也在二十萬左右”。由于戰争造成了大量成年匈奴男人的死亡,因此其内部盛行收繼婚制的風俗,“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從而最大限度解決男女人口比例失調情況下的人口再生産。
同時,為了能夠盡可能獲得更多人口資源,因此匈奴對于俘獲或扣留的漢朝将士和使者,也允許他們組建新的家庭。不僅張骞、蘇武等人被允許娶妻生子,就連李陵、趙信等叛逃過去的将士,也都娶了不止1個草原女子為妻,有的甚至還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這一方面是為了拉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匈奴境内男人實在太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