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被有的人稱之為理想國、烏托邦,對此我堅決反對。小國寡民思想中有可實現的價值和意義。
老子的哲學思想綜合論述(續33)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治國安邦之道之(二)治國必須要道德教育和法治建設并重,本次接着介紹(三)小國寡民思想絕不是“烏托邦”。
不再見了烏托邦
(三)小國寡民思想絕不是“烏托邦”
“烏托邦”一詞是外來語,是語言雜交的産物。使用這種音譯詞彙純粹是為了彰顯自己肚子裡有洋墨水。結果是本土語言變得不倫不類,還讓國人燒腦。
如果他們隻是為了自己的門面顯擺顯擺我無話可說。可是将之用到評價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上,這就不對了。
“小國寡民。”(80章)使國家小,讓人口少。或者是國家不要太大,人口不要太多。
“小國寡民”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句話。“小”和“寡”都是形容詞作為動詞來使用的,這在古漢語中很常見。
春秋末期,各諸侯國為了擴大領地、掠奪财富,不斷地發動戰争,草菅人命、民不聊生。因此,老子勸阻諸侯要“小國寡民”。這在當時是非常有意義的。
即便是現在,也不能說“小國寡民”的思想是錯誤的。國家太大,管理起來肯定比小的國家困難。人口太多,國家的财政負擔自然更大。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那些大國(人口多或面積大)、強國(科技能力強、武力值強)沒有一個排在前面的。
時至今日,小國寡民思想對時弊的解決仍然頗有意義。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80章)不要過度追求使用高效率的工具,讓老百姓看重生死而不往遙遠的地方遷徙。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理解要點有二。一是不要過度追求高效率的工具,再是并不否定高效率的工具。這樣理解才符合老子的無為思想。
安其居,樂其俗
在古代,遠距離遷徙必然要經過别人的領地,因此會引起戰争。隻要有戰争就會死人,就存在生死問題。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80章)雖然有車船卻不乘坐,雖然有軍隊卻不發動戰争,恢複結繩記事時代的淳樸狀态。
這句話運用了誇飾修辭的誇張說法,其目的是為了強調。老子反對過度地開發科技、反對戰争,希望人們心地純潔、質樸。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既說明必須要有軍隊,也表達出反對戰争的願望。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80章)讓人們有滿意的飲食,有稱心的衣服,有遮風擋雨的居所,有精神愉悅的習俗。
混搭的結果是不再純,結果是轉基因還是非轉基因?
甘、美、安、樂四個字都是形容詞變性為動詞使用。
能夠吃得飽且營養适當、穿得暖且服裝整潔、有其居所且安全舒适的情況下享受生活習俗的快樂,是多麼幸福的生活。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0章)
老子常常使用誇飾的修辭方法,我們不能将之絕對化。
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可以交流的,不然也不存在“大國以下小國”、“小國以下大國”(61章)這種說法了。
凡事有利必有弊。交流也要有度,尤其是民間交流。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民間交流會出現盲目的攀比、崇拜;會對意識形态産生影響;會傳播瘟疫、病毒;會洩露國防、科技、經濟方面的機密;會産生民族歧視、出現争端、甚至引發戰争,等等。這些在曆史和現實中都屢見不鮮。很多事情,在穩定的時期可能不會發生,動亂時期就很難說了。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和“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中的“使有”和“雖有”說明老子并不反對高效率的器具和交通工具,說明“什伯人之器”和“舟輿”這些可以有,甚至是必須有。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6章)國之利器就是必須要有的,是擁有高科技含量(盡管古代沒有這個詞)的克敵制勝的武器。
老子并非反對科技進步,而是不主張過度發展科技。科技的肆意發展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隐患實在太多!
撇開資源浪費和氣候異常等問題不談,就目前多個國家擁有足以毀滅地球N次的核武器這一重大隐患來說,科技的肆意發展實在是讓人感到不寒而栗。
科技可以提高生産力、可以創造财富,也可以提高殺人效率、制造毀滅性災難。因此,科技的發展要适度,要符合“無為”的指導思想。
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須要有辯證思維。對“小國寡民”之中的反戰思想、人道主義、維護人權、提高道德品質、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等積極意義視而不見,隻是片面地、絕對化地去理解老子的誇飾修辭,甚是不妥。小國寡民思想絕不是“烏托邦”!
(未完待續)
下一篇文章介紹治國安邦之道之(四)戰争與和平。(圖片來自網絡,侵權通知即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