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6 02:08:26

10年前的5月12日,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山河破碎、舉國同哀。地震摧毀了建築,摧殘了生命,卻築起了精神的長城。争分奪秒生命救援,殚精竭慮重建家園,災難激活了一個民族最深切的情感,凝聚起一個國家最偉大的力量。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每一次紀念,既是為逝者點上一柱心香,也要讓生者在希望中重整行囊。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1

10年後的今天,我們以時間為軸線,挑選《人民日報》刊發的汶川地震重要評論(全文鍊接請點擊“閱讀原文”),回顧那段從悲傷不已、舉國馳援、重新站起再到闊步前行的曆史,思考“救援奇迹”“重建奇迹”“發展奇迹”背後的密碼,喚起心與心的聯結,讓悲壯的過去化作持續前行的力量。

——編者

汶川震後一天

緊急行動起來

本報評論員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全國許多省區市均有震感。這場地震強度之大,波及之廣,為幾十年來所罕見,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2

災害牽動着黨中央、國務院的心,也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短短幾個小時内,雲南、西藏等周邊省份已派出地震專家馳援災區,中國扶貧基金會緊急發出募捐倡議,中國紅十字會全力調撥物資救援,全國很多省市區已經做好支援災區的準備。網絡上無數情真意切的祈願帖子傳遞着同胞情感,手機中接連不斷的慰問信息溫暖着災區人心。人們關注着汶川傳來的每一點信息,挂念着震區人民的生命安危。這一切,讓人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衆志成城的偉大精神力量。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3

汶川震後兩天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

本報評論員

汶川地震造成人員嚴重傷亡,目前還有很多群衆被困在廢墟之下。

抗震救災,救人最緊要。以人為本是救災的核心,抓住時機、抓緊時間搶救人員,是整個抗震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部工作都要緊緊圍繞救人展開。當此之際,身處危境中的人民群衆,等待救援人員的心情最焦急,渴望被救助的企盼最迫切。當此之時,沒有什麼比最快出現在受傷群衆身邊更緊迫,沒有什麼比全力搶救群衆生命更重要。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最大的努力;隻要有一點可能,我們就要不惜一切代價。廢墟下哪怕還有一個人,我們都要竭盡全力,搶救到底。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4

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命。确保災區人民生命安全,要求我們克服一切困難、排除一切險阻,盡快通路、通電、通水、通信,早一秒到達災區,多一分救災保障,生命的搶救就多一分希望。

汶川震後一周

社論: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

當陽光再臨大地,時針指向2008年5月19日4時57分40秒,天安門廣場,鮮豔的五星紅旗緩緩下降。

當笛聲警報長鳴,13億中國人齊身肅立,低首默哀,曆史定格在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5

這一刻,大江南北,長城内外,神州共悲;這一刻,山巒無語,江河嗚咽,舉國同哀!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們同胞失去的生命,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們同胞遭受的災難……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為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舉行的全國性哀悼活動,也是第一次為自然災害中罹難同胞降半旗志哀。

我們向遇難同胞緻哀,向那些在黑暗中寂滅的生命緻哀!截至5月19日12時,汶川大地震已造成34073人遇難,而這冰冷的數字還在無情地增長。他們是父親、母親、兒女、兄妹,是我們血脈相連的骨肉同胞,是共和國無法割舍的摯愛。這份痛楚,将由13億中國人共同承受;這份哀傷,将由中華民族一起分擔。

我們向遇難同胞緻哀,向那些與死神不屈抗争的生命緻敬!汶川大地震,是對脆弱生命的無情摧殘,也是對生命意志的永恒見證。殘垣斷壁之下,多少生命依靠頑強的信念苦苦支撐,不管是否創造了生命奇迹,但他們都與死神搏鬥過,與命運抗争過。他們的執着,他們的不屈,他們的堅韌,他們的渴望,都将作為人類的共同記憶,永遠留存在我們的生命裡

我們向遇難同胞緻哀,向那種生死瞬間的人間大愛緻禮!山崩地裂,造成了猙獰恐怖的自然斷裂,卻也呈現了可歌可泣的摯愛真情。在災難來臨的瞬間,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讓給别人;在生與死的邊緣,多少人将死的選擇留給自己。讓我們記住他們的愛,記住這些普通生命綻放出的溫暖光輝,記住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精神疆界。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6

汶川震後20天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7

災難中挺立偉大的中國

任仲平

20天前,汶川震動中國;20天來,中國感動世界。

氣壯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發出世所罕見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将這段日日夜夜标注成共和國曆史進程中的一個新起點。

“萬衆一心,衆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 在以人為本的時代旗幟下,正在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中國,渴望實現奧運百年夢想的中國,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考”面前,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呈現自己。

汶川作證:我們這個民族,經得起颠簸!

回首20個晝夜,抗震救災這場偉大戰役催生的一切,必将成為珍貴的國民記憶,寫進共和國文明進步的曆史。我們看到了一個以人為本的執政黨。我們看到了一個自信開放的大國形象。我們看到了民族精神的豐富升華。我們看到了公民意識的蓬勃生長。我們看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集中展現。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8

汶川大地震,喚起人們對當年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記憶。兩次災難相隔32年,其間,正好經曆了30年的改革開放。表面看來,這一次,是突如其來的危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應急管理方式、災難救助方式。仔細思之,這一切改變,莫不有着鮮明的時代背景,莫不系着深刻的社會變革。可以說,這次抗震救災中呈現的新理念、新實踐、新突破,正是對于30年改革開放的一次特殊檢閱。

再過67天,我們将迎來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

奧運盛會,百年夢想。然而,悲欣交集的2008考驗着我們。挫折面前,中華民族表現出的堅強自信,讓世界感歎:中國人以高分通過了意外的“考試”。曆經百年的現代奧林匹克精神,也因此得以升華——

冰雪阻斷歸途,我們沒有放棄;聖火遭遇阻撓,我們團結反擊;今天當地震撕裂大地,我們以同樣的聲音告訴世界:坎坷和磨難,隻會激發我們更加出色地辦好奧運會,隻會推動我們更加積極地融入地球村,一同兌現諾言,一同承擔責任,一同分享榮光。

汶川5月,滿目傷情。但垅間的小麥已在收割,6月的新綠就在眼前。

5月19日,全國哀悼日第一天,地震重災區北川中學師生齊唱國歌重新開學。

6月1日,國際兒童節,災區的孩子說最想要的禮物是“快樂”。

這是頑強生命的禮贊,也是不屈中國的象征。

從災難中汲取信心,從災難中汲取力量,對于曆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汶川大地震是一個悲壯的過去,更是一個偉大的開始。

希望與中國同在!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9

汶川震後50天

凝聚起民族複興的力量

——論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若幹年後,當人們回望2008年初夏的中國,會看到什麼?

他們會看到,大地的裂痕尚未彌合,汶川、北川、青川……傷痛依然沉重,殘垣斷壁前,撕裂的傷口讓五千年中華為之神傷。

然而,生活已經重新開始。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10

他們看到,廢墟上的危房正在拆除,一排排活動闆房拔地而起,朗朗書聲重又回蕩;

他們看到,震後的巴蜀大地,黃澄澄的麥子已經歸倉,綠油油的禾苗正在生長;

他們看到,痛失家園的人們艱難地從悲痛中走出,13億中國人擦幹淚水,期待那個百年夢圓的時刻……

大災大恸,大愛大義,大智大勇;“汶川不哭!”“四川挺住!”“中國加油!”

一場猝不及防的災難,是一次國家力量的檢驗,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鬥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衆一心、衆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曆史将見證:13億中國人挺起的铮铮脊梁,鑄成一座民族複興的精神豐碑。

慘烈的天災,在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悲傷的同時,再次讓偉大的民族精神集中迸發、凝聚升華。它震醒了中國人思想深處的高尚情懷和共同信念——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度以為它被“現代化的激烈競争、市場化的锱铢必較”遮蓋掩埋。

它讓人們想起魯迅說過的話:“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多少年後,回望2008年初夏,人們會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升華。

多少年後,回望2008年初夏,人們會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彰顯。

大地震使山川移位、河流改道,卻無法撼動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2008年,不僅将中國人民戰勝自然災難的不屈奮鬥寫入史冊,也将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空前提升,标注成珍貴的民族記憶,熔鑄為民族複興的裡程碑。

汶川地震100天

穿越災難 迎接光榮

任仲平

今天,2008年8月20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第十三天,汶川大地震百日祭。

8月8日,在奧運會開幕式上,當東道主最後入場,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定格為感動世界的瞬間,濕潤了億萬觀衆的眼睛——

與2米26的旗手姚明一起引領中國代表團的,是1米18的汶川小英雄林浩。就是這個9歲的小學二年級學生,災難一刻從廢墟中奮力救出兩個同學。此刻的他,頭上還留着疤痕,一手執五星紅旗,一手執五環旗,神情坦然而快樂。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11

萬裡之外,蜀中大地,地震災區,損毀的道路正在修複,災後重建加快推進,上千萬搬進過渡安置房的災區群衆,在電視機前,與全球觀衆共享奧運開幕直播。

這一刻,汶川在說:災區人民已經勇敢邁出新生活的步伐,走出悲痛的汶川感謝世界。這一刻,世界看到:享受奧運激情的北京并沒有忘記汶川,穿越災難的中國迎接光榮。五千年中華大地上,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同行。

2008年的中國人,在抗震救災中籌備奧運盛會,在舉辦盛會中推進災區重建。兩件大事曆練中國,兩個賽場相互激蕩,共同诠釋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8月12日,抗震救災3個月之際,《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總體規劃》向國内外公開征求意見。這一天,來自四川泸州的小将鄒凱和隊友一起勇奪男子體操團體金牌。“我特别想把這枚金牌和父老鄉親一起分享。在那些危難時刻,他們表現了不屈不撓、衆志成城的精神,這一切讓我覺得,身為一名四川人,時時刻刻充滿力量!”随後,“充滿力量”的鄒凱在自由體操和單杠決賽中再奪兩枚金牌……

這就是今天的中國節拍。一邊擔當全球最大“派對”的領舞者,給幾十億人帶來激情與快樂;一邊為災區源源輸送力量,将抗震救災偉大戰役推向前進。

2008年,汶川大地震與北京奧運會接踵而來,讓13億中國人經曆了大悲大喜大考驗。震後100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沒有因為汶川大地震影響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沒有因為北京奧運會讓抗震救災工作有一刻松懈。

奧運會上,那些大地震中煥發出的國民精神新面貌、社會開放新元素告訴人們,災難帶來的,是生活更堅定的一次重啟;浴火重生的現代中國,更加團結更加自信。

汶川震後一年

那些不屈的力量讓我們前行

任仲平

“用一束朝陽,點燃祝福的燭光;用一縷白雲,寫滿回憶的詩行;用一朵鮮花,盛開不盡的思念;用一聲鳥啼,敲出祭奠的鐘響……”

365個日日夜夜過去,汶川依然是中華民族傷痛之所在,災區依然是億萬國人情思之所系。從氣壯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艱苦卓絕的百萬災民緊急安置,再到舉國參與災後恢複重建,這一年,災區不曾停步,中國奮力前行。

大地震一年後,中國将交出怎樣的答卷?

一年前,都江堰—汶川公路沉埋于垮塌的山腹。“挺進汶川”,曾是救援部隊最渴望的目标也是最難打的硬仗。那條在餘震中時斷時續的“生命線”,成為全國人民心頭之痛。

一年後,汶川傳來喜訊:全長82公裡的“都汶生命線”定于5月12日正式通車,都江堰至映秀鎮全長近26公裡的高速公路,也将雙向通行。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12

汶川大地震之後,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沒有爆發疫情,更沒有引發社會動蕩。悲痛中的中國,創造了人類救災史上的奇迹。

3個月,半年,一年,幾乎每天都有新開工的項目,每天都有新推進的道路。

一年來,川甘陝三省災後恢複重建項目完成投資3600億元,農村住房維修加固完工99.5%,98%受災工業企業恢複生産;一年來,18省市援建四川的資金已達394.75億元;一年來,巴蜀大地經濟仍然保持較強走勢;一年來,多達78億元的四川重建投資,用于恢複公共文化設施,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産。

物質重建,文化重興,社會重構,短短的一年,災區沿着這三個維度,一磚一瓦重繪破碎的山川、傾覆的家園。

是什麼支撐一個民族在災難中不斷創造感動世界的奇迹?是什麼讓“世界猛然發現了一個在危難時刻閃耀着人性光輝的偉大中國”?

美國曆史學家胡克說過,判斷一個社會能否解決它所面臨問題的依據是:“它的領導層的質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質”。汶川大地震以最慘烈的形式,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帶給了中國,但也正是在應對這些困難和挑戰中,人們看到了“領導層的質量”和“人民的品質”,看到了上下同心造就的萬衆一心,看到了由此迸發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總會由進步來補償。”但巨大的災難如何才能推動曆史的進步,深切的傷痛如何才能凝聚為前行的力量?

一周年,按照民族的習俗,該為逝去的親人點上白燭,深情告慰:長者安居,幼者安學;全國相助,同胞相親;絕路已通,家園新生……

一周年,全國人民将再一次向大地震遇難者緻哀,共和國的信心與力量會在13億人的淚光中再次凝聚、煥發;

一周年,當災難漸漸遠去,傷痛漸漸平複,我們要讓災難變成财富,讓人性的光輝永存,民族的精神永在,社會的進步永續。

多難興邦,不僅在于災難在一瞬間喚醒了良知,更在于良知和責任的蘇醒帶來了制度的建設和完善。而制度的創新,會使得公衆的熱情和力量在未來的征程上有序而持久地釋放。

多難興邦,不僅在于災難在一瞬間震出了精神認同,更在于讓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升華為推動曆史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強大動力,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

一切剛剛開始,重建之路依然漫長。在過去的365個日日夜夜,我們擔起了災後重建的繁重艱巨,也創造了北京奧運會的光榮夢想;我們經曆了金融危機的風暴考驗,也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大地震摧不垮我們的信心,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13億人的精神認同,以人為本的國家信念,正凝聚為一種不屈的力量,深植于我們民族的肌體,推動共和國在挑戰與逆境中淬火成長。

汶川震後三年

在這裡我們寫下“中國信心”

任仲平

一場吞噬近9萬人鮮活生命的8級地震過後,把十多萬平方公裡的破碎山河重整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需要多久?

在如此廣闊的土地上,為遭受重創的經濟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區社會發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撫平千萬顆心靈的創痛,從毀滅走向新生、從悲壯走向豪邁,又需要多久?

3年。

這是一段濃縮的時間。從瞬間“歸零”到經濟重振、社會重整、文化重生,僅僅1000多個日夜,誰能有這樣的信心,把一場慘烈的天災變成新跨越的起點?

這是一個震撼世界的數字。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國新奧爾良遭受風災,6年過去,還有大量災民流離失所。面對恢複重建的世界難題,誰有這樣的氣概,将被災難倒撥的發展時鐘逆轉?

中國,汶川。

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迹,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汶川,早已不隻是川西崇山峻嶺間一個小小的縣城,也不僅指川、陝、甘那片3年前震顫不已的土地。它是一種象征,一種印證中華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鑰匙,一把解讀社會主義中國的鑰匙。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13

時間為我們呈現結果,卻往往省略了過程。奇迹從來就不是一時的激情噴發和瞬間的靈光閃現,而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努力中從量變到質變的積攢。看到這個過程,才能真正走近“汶川奇迹”的核心。

如果說,救援搶險是一個國家應急能力的集中體現,那麼,漫長的災後重建,則是對國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斷考驗。這3年中,社會主義中國如何砥砺自身,促成災區的全面複蘇?

如果說,支撐抗震救災的是強大的動員能力,那麼,漫長的災後重建,需要的是更廣泛的制度保障。這3年中,是什麼樣的制度持續釋放沉潛的力量,讓災區巋然前行?

如果說,面對災難需要的是迅速反應,那麼,漫長的災後重建,則需要戰略布局與戰略協調的綜合能力。這3年中,怎樣的發展模式在災區造就了難以置信的巨變?

如果說,災難激活了一個民族最強烈的情感,那麼,漫長的災後重建,更需要這種情感從“非常”到“日常”的轉化。這3年中,抗震救災精神如何成為激勵我們前行的思想航标?

三年重建,一個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個國家舉國攜手、風雨同舟的力量傾注于此,一個政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展現于此,一種制度協同整合、握指成拳的優勢印證于此。那些在汶川重新生長起來的東西,将成為整個人類共同的财富。

汶川震後五年

在這裡我們寫下中國力量

本報評論員

映秀的新街,遊人如織;漢旺的校園,生機盎然;羌寨的農家樂,生意興旺;北川的工業園,機聲隆隆……五年前的今日,一場深重的災難讓世界記住了汶川。五年後的今天,在這片曾經山河破碎的土地上,歲月風幹了淚水,陽光消融着悲傷,生命在奮鬥中重新出發。

十年前的今天汶川(在地震廢墟中站起來的汶川)14

中國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制度的力量。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抗震救災的偉大實踐,豐富了中國道路的深刻内涵,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增強了中華民族的道路自信。“萬衆一心、衆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貫穿于汶川災後重建、發展振興的始終,融彙于中國精神的譜系,成為激勵全民族穿越災難、砥砺奮進的強大動力。

馬克思曾說,“隻有奮鬥,才能治愈過去的創傷”。從汶川到玉樹,從舟曲到蘆山,我們經曆了災難的創痛,更在災難中鑄就了不屈的精神,凝聚了無盡的力量。正如所指出的,“我們的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風險和挑戰”,“隻要我們有準備,團結一心,共同應對,就完全能夠從容應對征途上的各種複雜局面,戰勝各種可能出現的艱難險阻”。以頑強不屈的中國精神,搞好蘆山災後重建,實現震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這是對汶川地震五周年的最好紀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