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文言文實詞150個

初中文言文實詞150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30 16:00:19

初中文言文實詞150個?(一)、通假字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六則》)“說(yuè)”:通“悅”,愉快,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初中文言文實詞150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初中文言文實詞150個(初中文言文實詞歸類複習)1

初中文言文實詞150個

(一)、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六則》)“說(yuè)”:通“悅”,愉快。

2、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論語六則》)“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識之。(《論語六則》)“識(zhì)”:通“志”,記,記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沒有。

甯可共載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嗎。

5、日扳仲永環谒于邑人。(《傷仲永》)“扳(pān)”:通“攀”,牽,引。

6、著我舊時袍。(《木蘭詩》)“著(zhuó)”:通“着”,穿。

7、對鏡帖花黃。(《木蘭詩》)“帖(tiē)”:通“貼”,粘貼。

8、出門看火伴。(《木蘭詩》)“火(huǒ)”:通“夥”,夥伴。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ěr)”:通“耳”,相當于“罷了”。

10、兩岸連山,略無阙處。(《三峽》)“阙(quē)”:通“缺”,斷缺。

11、哀轉久絕。(《三峽》)“轉”(zhuàn):通“啭”,聲音轉折。

1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竦(sǒng)”:通“聳”,高聳。

13、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zhuò)”:通“座”,座位。

14、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強項令》)“臧(cáng)”:通“藏”,躲藏。

15、宣悉以班諸吏(《強項令》)“班(bān)”通“頒”,分發。

16、路轉溪橋忽見。(《西江月》)“見(xiàn)”:通“現”,出現。

17、技止此耳!(《黔之驢》)“止(zhǐ)”:通“隻”,隻不過。

18、仁信智勇嚴,阙一不可。(《嶽飛》)“阙(quē)”:通“缺”,缺少。

19、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出現,顯現。

20、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裡指不順。

21、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增加。

22、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23、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刿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24、能不以遊堕事。(《滿井遊記》)“堕(huī)”:通“隳”,毀壞。

25、門人然燭來。(《崂山道士》)“然(rán)”:通“燃”,點燃。

26、小麥覆隴黃。(《觀刈麥》)“隴(lǒng)”:通“壟”,田埂。

27、零丁洋裡歎零丁。(《過零丁洋》)“零丁(língdīng)”:通“伶仃”,孤苦無依。

28、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谏》)“孰(shǔ)”:通“熟”,仔細。

29、軍士吏被甲。(《細柳營》)“被(pī)”:“披”,穿。

30、子墨子九距之。(《公輸》)“距(jù)”:通“拒”,擋。

31、公輸盤诎。(《公輸》)“诎(qū)”:通“屈”,折服。

32、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嶽陽樓記》)“具(jù)”:通“俱”,全,皆。

33、屬予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屬(zhǔ)”:通“囑”,囑咐。

34、天子為動,改容式車。(《細柳營》)“式(shì)”:通“轼”,車前橫木。

35、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公輸》)“圉(yù)”:通“禦”,抵擋。

36、便要還家。(《桃花源記》)“要(yāo)”:通“邀”,邀請。

37、泾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秋水》)

“泾(jīng)”:通“徑”,直流。辯(biàn)”:通“辨”,分辨。

38、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愚公移山》)“指(zhǐ)”:通“直”,一直,直接。

39、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fǎn)”:通“返”,回家。

40、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huì)”:通“慧”,聰明。

41、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wù)”:通“無”,沒有。

42、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cuò)”:通“措”,放置。

43、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lǒng)”:通“壟”,阻斷交通的山岡。

44、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huán)”:通“旋”,回轉,掉轉。

45、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湯(tàng)”:通“燙”,用熱水焐。

46、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jì)”:通“劑”,湯藥。

47、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bì)”:通“避”,躲避。

48、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biàn)”:通“辨”,辨别。

49、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dé)”: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

50、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xiàng)”:通“向”,從前。

5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馬說》“食(sì)”:通“飼”,喂養。

52、才美不外見。(《馬說》)“見(xiàn)”:通“現”,表現,顯現。

53、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cái)”:通“才”,才能。

54、其真無馬邪?(《馬說》)“邪(yé)”: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55、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如夢令》李清照)“争(zhēng)”:通“怎”。

56、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乎(yú)”:通“于”,對。

57、莫春者,春服既成。(《論語十則》)“莫(mò)”:通“暮”,傍晚。

58、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與(yú)”:通“欤”,嗎。

59、則夢見夫人居安其身。(《訂鬼》)“安(ān)”:通“按”,按着。

60、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zhī)”:通“肢”,肢體。

61、同舍生皆被绮繡。(《送東陽馬生序》)“被(pī)”:通“披”,穿。

62、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凄凄(qīqī)”:通“萋萋”,茂盛的樣子。

63、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馬谏議書》)“具(jù)”:通“俱”,詳細。

64、玉盤珍馐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zhí)”:通“值”,價值。

65、鼎彜元賴生成力。(《詠煤炭》)“元(yuán)”:通“原”,原本。

66、稱心快意,幾家能彀?(《與妻書》)“彀(gòu)”:通“夠”,能夠。

67、綠楊陰裡白沙提。(《錢塘湖春行》)“陰(yīn)”:通“蔭”,樹蔭。

68、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出師表》)“阙(qūe)”:通“缺”,缺點。

69、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簡(jiǎn)”:通“揀”,挑選。

70、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有(yòu)”:通“又”,整數加零數。

71、于反複不宜鹵莽。(《答司馬谏議書》)“鹵莽(lǔmǎng)”:通“魯莽”,粗疏草率。

(二)古今異義字

(1)默而識之(《論語》十則) 識:(古義:記 今義:知道,認識)

(2)居十日,扁鵲複見(《扁鵲見蔡桓公》) 居:古:停留、過了.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鵲見蔡桓公》)益:古:更、更加.今:多用于名詞,利益、益處.

(4)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請:古:“問”的意思.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今:行走.

(6)故使人問這(《扁鵲見蔡桓公》)故:古:副詞,特意.今: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湯:古:熱水.今: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兩小兒辯日》)去:(古義:離.今義:到.(用于從所在地到另一個地方.))

(9)春社近(《遊山西村》)社:(古義:土地神.今義:社會的一個團體,指共同工作或一種集體組織.)

(10)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郭:(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為學》)鄙:(古義:邊境.今義:品質低下.)

(12)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顧:古:反而,難道.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爺名(《木蘭詩》)爺:(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

(14)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但:(古義:隻、隻不過.今義:轉折連詞)

(15)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安:古:疑問代詞“怎麼”.今:常用于“安靜”、“安全”等 (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專指第二次.今:常用于重複,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記》交通:古:交錯相通.今:泛指交通運輸或郵電事業.

(18)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兒女.今義:是專指男子的配偶.)絕境:(古義:是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是沒有辦法,沒有出路的境地.)

(19)無論魏晉(《桃花源記》)無論:(古義: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

(20)詣太守,說如此(《桃花源記》)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就是“這樣”的意思.)

(21)芳草鮮美(《桃花源記》)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2)雖人有百手(《口技》)雖:(古:即使,表假設的連詞.今義:雖然,表示轉折關系.)

(23)兩股戰戰(《口技》) 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詞句的條理.

(25)無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無為:古:無須,不要.今:順其自然,不必有所作為.

(26)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兒女:(古義:小孩和女子.今義: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何苦:古:愁什麼.今:表示反問語氣,不值得,犯不着.

(28)談笑有鴻儒(《陋室銘》) 鴻:(古義:大.今義:鴻雁,書信.)

(29)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絲竹:古:指琴瑟箫笛等管弦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絲綢和竹子. (30)聽婦前緻詞《石壕吏》緻:古:對.說話.今:在舉行某種儀式時說勉勵、感謝、祝賀、悼念等的話.

(31)出入無完裙(《石壕吏》) 裙:(古義:泛指衣裳.今義: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龜雖壽》烈士:古:指有雄心壯志的人.今:指為正義事業獻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一般:(古義:一種.今義: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處》)蹉跎:(古義:過時.今義:用于光陰白白地過去.)

(35)令名不彰(《周處》) 令:(古義:好的.今義: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兩篇》)坐:(古義:犯罪.今義:多用于“坐下”.)

(37)其實味不同《晏子故事兩篇》其實:古:其:它的;實:果實.今:一個詞,用來說明某一事實的連詞.

(38)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記》小生:古:小青年,後生.今: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39)居數月(《塞翁失馬》)居:(古義:停留,這裡是經過的意思.今義: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馬》)十九:(古義:十分之九.今義:指一個數目“十九”.)

(41)請獻十金(《公輸》)金:古:古代計算金屬貨币單位,一兩為一金.今:金銀的金.

(42)高可二黍許(《核舟記》)可:古:大約.今: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許可、值得等.

(43)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古義:簡拔,選擇.今義:簡單.)

(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休:(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45)蓋為不識者(《荔枝圖序》)蓋:古:句首發語詞,表示推論.今:蓋住、蓋子.

(46)卒中往往語(《陳涉世家》)往往:(古義:到處、處處.今義:常常.)

(47)夜篝火(《陳涉世家》)篝火:(古義:用籠罩着火.今義泛指在空曠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燒的火堆.)

(48)借第令毋斬《陳涉世家》借第:借:古義是即使,假使.今指暫用别人的錢或物.第:古義是僅、隻.今表次序.

(49)号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會計:古:是兩個動詞,聚會商議.今:一個詞,名詞,指從事财務工作的人員.

(50)郁郁适茲土(《送董邵南遊河北序》)适:(古義:往.今義:适合,适當.)

(51)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雲邪《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惡:(古:讀wū,怎麼,表疑問.今:罪惡,厭惡.)

(52)為我謝曰(《送董邵南遊河北序》)謝:(古義:緻謝.今義:常作禮貌用語.)

(53)鸢飛戾天者(《與朱元思書》)戾:(古義:至,到達.今義:罪過,乖張.)

(54)經綸事務者《與朱無思書》經綸:古:治理,籌畫.今:政治規律,如“滿腹經綸.”

(55)山河表裡潼關路(《山坡羊.潼關懷古》)山河:(山:古義:指華山.今義:泛指一切山.河:古義指黃河.今義:泛指一切河流.)

(56)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二章)親戚:(古義: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親.今義:專門指族外有婚姻關系的親戚.)

(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池:古:護城河.今義:池水,池塘.

(58)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 語:(古義:告訴;說.今義:話語;說話.)

(59)子何恃而往(《為學》) 子:古義:敬稱,相當于您.今義:兒子.

(60)雙兔傍地走(《木蘭詩》)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61)将非鬼也(《宋定伯促鬼》) 将:(古義:或許.今義:接近.)

(62)不習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 耳:(古義:罷了.今義:耳朵.)

(63)得錢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去:(古義:離去.今義:到哪;前往.

(64)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口技》)但:(古義:隻.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65)微聞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聞:(古義:聽.今義:用鼻子嗅.)

(66)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傷仲永》) 是:(古義:此.今義:判斷詞.)

(67)惟吾德馨(《陋室銘》) 馨:(古義:美好.今義:芳香.)

(68)無案牍之勞形(《陋室銘》) 形:(古義:身.今義:樣子.)

(69)方七百裡(《愚公移山》) 方:(古義:方圓.今義:方形)

(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曾:古:并,尚且,連.都.今:曾經.

(71)傅說舉于版築之間(《孟子》二章) 舉:(古義:被起用.今義:舉起.)

(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表現,征給.今義:征求,象征.

(73)發于聲(《孟子》二章) 發:(古義:被任用.今義:送出,交付.)

(74)而後喻(《孟子》二章) 喻:(古義:明白,了解.今義:比喻.)

(75)入則無法家拂(《孟子》二章) 入:(古義:國内.今義:進入.)

(76)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鐘:古:一種容器.今:計時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77)誠宜開張聖聽(《出師表》)開張:(古:擴大.今:(店鋪)開始營業)

(78)引喻失義(《出師表》)義:(古:适宜,恰當.今:意義,含義.)

(79)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痛恨:(古:痛心,遺憾.今:極為仇恨.)

(80)不宜異同(《出師表》)異同:(古:差異,偏義複合詞.今:不同與相同.)

(8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道德品質十分惡劣.

(82)由是感激(《出師表》)感激:(古:感動,激動.今:感謝.)

(83)當獎率三軍(《出師表》)獎:(古:勉勵,鼓勵.今:獎勵,嘉獎.)

(84)此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所以:(古:用來…的原因.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

(85)臨表涕零(《出師表》)涕:(古:眼淚.今:鼻涕.)

(86)以精力自緻者(《墨池記》)精力:(古:精神與毅力.今:精神和體力.)

(87)又何間焉(《曹刿論戰》)間:古:參與.今:隔開,不連接,中間,空間,或時間.

(88)肉食者鄙(《曹刿論戰》)鄙:古:鄙陋,這裡指目光短淺.今:輕視,看不起.

(89)犧牲玉帛《曹刿論戰》犧牲:古: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為正義事業舍棄生命.

(90)忠之屬也(《曹刿論戰》)忠:(古:盡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誠.)

(91)小大之獄(《曹刿論戰》)獄:(古:訴訟案件,罪案.今:監禁罪犯的地方.)

(92)可以一戰(《曹刿論戰》)可以:(古:可以憑借.今:表示許可,可能.)

(93)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論戰》)情:(古:實情.今:感情.)

(94)一鼓作氣,再而衰(《曹刿論戰》)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95)滕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湯:(古:熱水.今:食物煮後所得的汁水.)

(96)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假(jiǎ):(古:借.今:虛僞的,不真實的.)

(三)、一詞多義

1. 安:1、怎麼(安求其能千裡也) 2、養(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嶽陽樓記》) 2、具備.(一時齊發,衆妙畢備《口技》) 3、準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響(被于來世) 2、同“披”,穿(皆被绮繡)

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刿論戰》)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嶽陽樓記》) 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闆》)

8.策:1、馬鞭.(執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策勳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長:cháng 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但願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确,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1、苦于(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13. 馳:1、騎(願馳千裡足) 2、驅車(追趕)(公将馳之)

14.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 2、 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産生(計将安出)

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箪:1、用箪裝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2、應當.(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将要.(今當遠離) 4、對着,向着.(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銳不可當”)

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

22. 敵:1、攻擊(恐前後受其敵《狼》) 2、 敵人(蓋以誘敵《狼》)

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

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 惡:1、怎麼(惡能無紀) 2、厭惡(所惡有甚于死者)

27. 發:1、行動、發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2、發射(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于畎畝之間) 4、征發(發闾左适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而幽香 ) 6、發出(一時齊發,衆妙畢備) 7、fā,頭發(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28.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 2、總共(凡三往)

29. 方:1、見方(方七百裡)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刿論戰》)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31.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難之間)

32.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

33.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語詞(夫環而攻之/且夫人之學) 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

34.扶:1、沿,順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将《木蘭詞》)

35.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36.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37. 富:1、富麗(與倉廪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一層樓) 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貴/苟慕義強仁) 2、苟且(故不為苟得/苟全性命于亂世) 3、且、或許,表希望(苟無饑渴)

40. 固:1、本來(固衆人《傷仲永》) 2、 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安守,固守(君子固窮……)

41. 故:1、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兩狼之并驅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問之/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3、原因,緣故(公問其故) 4、所以,因此(故餘雖愚)

42. 顧:1、回頭看(顧野有麥場《狼》元方入門而不顧《世說新語》) 2、難道(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3、看望,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43. 觀:1、看(予觀夫巴陵勝狀) 2、景色,景象(此則嶽陽樓之大觀)

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3、男子成人禮(既加冠)

45. 光:1、發揚大(以光先帝遺德) 2、光線(仿佛若有光)

46. 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 2、回家(太守歸而遊人從)

47. 過:1、經過(過秦漢之故都《上樞密韓太尉書》) 2、到(及魯肅過尋陽《孫權勸學》) 3、犯過失(人恒過) 4、超過,勝過(況才之過于餘者乎)

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鳥相鳴) 2、喜歡(好為梁父吟/好讀書,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夠(好收吾骨瘴江邊)

49. 号:háo 1、大叫,呼嘯.(陰風怒号《嶽陽樓記》)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記》) 3、hào,國号.(号為張楚《陳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還:1、回家(還以與妻《樂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轉、掉轉(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51. 患:1、擔憂、憂慮(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且人患志之不立) 2、憂患(無凍餒之患) 3、當作禍害、認為……是禍害(為鄉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聰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時(一食或盡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說處殺蛟/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3、或許(或異二者之為)

54. 極:1、盡頭、窮盡(此樂何極) 2、盡、到(南極潇湘) 3、窮盡,動詞(嘗極東方)4、非常、最(初極狹)

55. 寂:1、平靜(視端容寂) 2、寂靜(寂寥無人)

56.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處(萬鐘于我何加焉)3、虛誇,以少報多(弗敢加也)

57. 間:1、夾雜(中間如拉崩倒之聲) 2、一會兒(立有間) 3、 參與(又何間焉)4、中間(傅說舉于版築之間)5、期間(奉命于危難之間)6、量詞(宮阙萬間都做了土)7、間隔,隔開(遂與外人間隔)8、暗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58. 見:1、同“現”(路轉溪頭忽見) 2、引見(胡不見我于王) 3、召見,接見(于是見公輸盤/曹刿請見) 4、拜見(子墨子見王/乃入見) 5、知道(見往事耳) 6、看見(貴人過而見之)

59. 将:1、将領,名詞(則命一上将)2、率領(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 3、将要(公将戰) 4、攙扶(出郭相扶将) 5、無實義(宮使驅将惜不得)

60. 角:1、吹奏的樂器(鳴角振鈴)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願借子殺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斬)

62. 盡:1、沒有了(擔中肉盡/林盡水源) 2、全部取得(利盡南海) 3、盡量,盡可能(進盡忠言)

63. 就:1、接近、趨向(此人可就見,不可屈緻/頹然就醉)2、完成,達到 3、即使

64. 居:1、過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65. 舉:1、傳揚(死即舉大名耳) 2、發動(舉大計亦死) 3、被舉用(管夷吾舉于市)4、參加(董生舉進士) 5、全(舉國歡慶/舉世無雙)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決:1、判斷(孔子不能決也)2、 分别(意難決舍) 3、斷然(故決然舍去)

68. 絕:1、隔絕 2、極點(以為妙絕《口技》) 3、停止,消失(群響畢絕《口技》)4、極高的,陡峭的

69. 開:1、散開(日出而林霏開) 2、放晴(連月不開) 3、打開(旁開小窗)

70. 可:1、大約(高可二黍許/潭中魚可百許頭) 2、可以(珠可曆曆數也)

71.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 樂:1、以……為樂(太守之樂其樂) 2、使……快樂(鐘鼓樂之) 3、樂趣(而不知人之樂) 4、歡樂、快樂(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73. 類:1、類似(絕類彌勒) 2、同類(不與培塿為類/臣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

74. 利:1、有利的(天時不如地利) 2、銳利(兵革非不堅利/懷抱利器) 3、認為……有利可圖(父利其然) 4、物資(利盡南海)

(四)、詞類活用

中考涉及的詞類活用有以下幾種:

①名詞作狀語。②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③動詞活用為名詞。④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⑤動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知識點梳理】

初中文言文詞類活用

名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天雨牆壞 雨:名詞用作動詞,下雨。《智子疑鄰》

2、婦撫兒乳 乳:名詞用作動詞,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名詞用作動詞,說出。《口技》

4、會賓客大宴 會:名詞用作動詞,恰逢,正遇上。

宴:名詞用作為動詞,舉行宴會。 《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名詞用作動詞,出名,聞名。《陋室銘》

6、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用作動詞,腰佩。《送東陽馬生序》

7、狼不敢前 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狼》

8、恐前後受其敵 敵:名詞用作為動詞,攻擊。《狼》

9、一狼洞其中 洞:名詞用作動詞,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 隧:名詞用作動詞,(從柴草中)打洞。《狼》

11、聽婦前緻詞 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詞用作動詞,下霜。《三峽》

13、雖乘奔禦風不以及也 奔:名詞用做動詞,飛奔的馬 《三峽》

14、皆披發文身 文:名詞用作動詞,畫文彩。《觀潮》

15、以光先帝遺德 光:名詞用作動詞,發揚光大。《出師表》

16、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給…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詞用作動詞,取别号。《醉翁亭記》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泉:名詞用作動詞,汲泉水。 《滿井遊記》

茗:名詞用作動詞,煮茶。

罍:名詞用作動詞,端酒杯。

紅裝:名詞用作動詞,穿着豔裝。

蹇:名詞用作動詞,騎驢。

19、皆指目陳勝 目:名詞用作動詞,用眼睛示意。《陳涉世家》

20、尉果笞廣 笞:名詞用作動詞,用竹闆打。《陳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詞用作動詞,攻下,攻克。 《陳涉世家》

22、陳勝王 王:名詞用作動詞,為君王。《陳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用魚網。《陳涉世家》

24、功宜為王 功:名詞用作動詞,論功勞。《陳涉世家》

25、皆刑其長吏 刑:名詞用作動詞,懲罰。《陳涉世家》

26、策勳十二轉 策:名詞用作為動詞,記下。《木蘭詩》

27、願為市鞍馬 市:名詞用作為動詞,買。《木蘭詩》

28、處處志之 志:名詞用作動詞,做标記。《桃花源記》

29、未果,尋病終 果:名詞用作動詞,實現。《桃花源記》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孝服 。《唐雎不辱使命》

3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唐雎不辱使命》

32、恵子相梁 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恵子相梁》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幅:名詞做動詞,賜福,保佑。《曹刿論戰》

34、一鼓作氣 公将鼓之 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曹刿論戰》

35、肉食者謀之,又何加間焉 間:名詞用作動詞,參與。《曹刿論戰》

36、驢不勝其怒,蹄之 蹄:名詞用作動詞,踢。《黔之驢》

37、鞭數十,驅之别院 鞭:名詞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童趣》

38、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詞用作動詞,用鞭打。《馬說》

39、相随饷田去,丁壯在南岡 饷:名詞用作動詞,送食物。《觀刈麥》

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詞用作動詞,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1、行舟綠水前 行:名詞用作動詞,前行。《次北固山下》

42、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名詞用作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傷仲永》

43、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着椎形的發髻。《核舟記》

44、造化鐘神秀 鐘:名詞用作動詞,聚集。《望嶽》

45、渾欲不勝簪 簪:名詞用作動詞,插簪。《春望》

46、聽婦前緻詞 前:名詞用作動詞,上前。《石壕吏》

47、客此 客:名詞用作動詞,客居。《湖心亭看雪》

48、大雪三日 雪:名詞用作動詞,下雪。《湖心亭看雪》

49、任意東西 東西:名詞用作動詞,往東往西(漂流)。《與朱元思書》

50、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用作動詞,腰佩。《送東陽馬生序》

5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太守):名詞用作動詞,做太守。《嶽陽樓記》

52、歌以詠志 歌:名詞用作動詞,寫詩歌。《觀滄海》

(二)名詞作狀語

1、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論語〉十則》

2、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作狀語,按時。《〈論語〉十則》

3、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 《隆中對》

4、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 外:名詞作狀語,對外。

内:名詞作狀語,對内。 《隆中對》

5、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鬥:名詞作狀語,像北鬥星那樣。

蛇:名詞作狀語,像蛇那樣。 《小石潭記》

6、其岸勢犬牙差互 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

7、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詞作狀語,向西。《小石潭記》

8、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醉翁亭記》

9、山行六七裡 山:名詞作狀語,順着山路。《醉翁亭記》

10、東臨碣石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觀滄海》

11、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名詞作狀語,當面。《鄒忌諷齊王納谏》

12、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愚公移山》

13、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船:名詞作狀語,用船。《黔之驢》

14、北飲大澤 北:名詞作狀語,到北方去。《誇父逐日》

15、道渴而死 道:名詞作狀語,在路上。《誇父逐日》

16、孔子東遊 東:名詞作狀語,往東方。《兩小兒辯日》

17、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狼》

18、複前行 前:名詞作狀語,向前。《桃花源記》

19、石青糁之 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核舟記》

20、空谷傳響 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裡。《三峽》

21、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玉城:名詞作狀語,像玉城一樣。

雪嶺:名詞作狀語,像雪嶺一樣。《觀潮》

22、手自筆錄 手:名詞作狀語,親手。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送東陽馬生序》

23、日扳仲永環谒于邑人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傷仲永》

24、夜篝火,狐鳴呼曰 篝:名詞作狀語,用篝罩。《陳涉世家》

25、四面竹樹環合 環:名詞作狀語,像環一樣。《小石潭記》

26、中軍置酒飲歸客 中軍:名詞作狀語,在中軍帳裡。《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三)名詞作形容詞:

1、宜乎衆矣 衆:名詞作形容詞,很多,多。《愛蓮說》

2、其色墨 墨:名詞作形容詞,黑色。《核舟記》

3、道阻且右 右:名詞作形容詞,彎曲。《蒹葭》

動詞活用:

(一)動詞作名詞

1、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奔: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駿馬。《三峽》

2、猛浪若奔 奔:動詞用作名詞,奔跑的馬。《與朱元思書》

3、宜枉駕顧之 駕:動詞用作名詞,指車、馬。《隆中對》

4、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騎:動詞用作名詞,戰馬。《木蘭詩》

5、傳不習乎 傳:動詞用作名詞,老師傳授的知識。《〈論語〉十則》

6、選賢與能 能:動詞用作名詞,有才能的人。《大道之行也》

7、照無眠 無眠:動詞用作名詞,無眠的人。《水調歌頭》

8、入則無法家拂土 入:動詞用作名詞,國内。

9、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動詞用作名詞,國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0、止增笑耳 笑:動詞用作名詞,笑料。《狼》

(二)動詞作副詞:

尋病終尋:動詞作副詞,不久。 《桃花源記》

(三)動詞作狀語:

忽啼求之啼:動詞作狀語,哭着。 《傷仲永》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一)使動用法

1、此教我先威衆耳 威: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威服。《陳涉世家》

2、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惱怒。《陳涉世家》

3、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苦。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疲勞。

餓: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饑餓。

空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資财缺乏。

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颠倒錯亂。

動:動詞使動用法,使……驚動。

忍: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堅韌。

4、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固: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鞏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鄒忌諷齊王納谏》

6、亂花漸欲迷人眼 迷:動詞使動用法,使……眼花缭亂 《錢塘湖春行》

7、清風半夜鳴蟬 鳴:動詞使動用法,使……鳴叫。《西江月》

8、無案牍之勞形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愛蓮說》

9、望峰息心 息:動詞使動用法,使……停止。《與朱元思書》

10、食之不能盡其材 盡: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盡。《馬說》

11、凄神寒骨 凄: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凄涼。

寒: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寒透。《小石潭記》

12、請廣于君 廣: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擴充。《唐雎不辱使命》

13、因屏人曰 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退避。《隆中對》

(二)意動用法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異:形容詞意動用法,感到……驚異。《傷仲永》

2、父利其然也 利: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有利可圖。《傷仲永》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傷仲永》

4、故人不獨親其親 親: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當作親人。《大道之行也》

5、不獨子其子 子: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當作孩子。《大道之行也》

6、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醉翁亭記》

7、先主器之 器: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有才能。《隆中對》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美。《鄒忌諷齊王納谏》

9、輕寡人與 輕: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輕視,小看。《唐雎不辱使命》

10、其家甚智其子 智: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聰明。《智子疑鄰》

11、智子疑鄰 智: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聰明。《智子疑鄰》

12、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詫異。《桃花源記》

形容詞活用:

(一)形容詞作名詞

1、将軍身被堅執銳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鐵甲。《陳涉世家》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2、此皆良實 良:形容詞用作名詞,善良的人。

實:形容詞用作名詞,忠實的人。 《出師表》

3、溫故而知新 故: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知識。《<論語>十則》

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新知識。

4、衆妙畢備 妙:形容詞用作名詞,妙處。《口技》

5、二男新戰死 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新近。《石壕吏》

6、親舊知其如此 舊:形容詞用作名詞,舊友,故友。《五柳先生傳》

7、百廢俱興 廢:形容詞用作名詞,廢棄的事。《嶽陽樓記》

8、落紅不是無情物 紅:形容詞用作名詞,花。《己亥雜詩》

9、吾與汝畢力平險 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愚公移山》

10、義不殺少而殺衆 義:形容詞用作名詞,少數人。

衆:形容詞用作名詞,多少人。 《公輸》

(二)形容詞作動詞

1、賢于材人遠矣 賢:形容詞用作動詞,勝過,超過。《傷仲永》

2、造飲辄盡,期在必醉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盡興。《五柳先生傳》

3、如鳴珏環,心樂之 樂:形容詞用作動詞,喜歡。《小石潭記》

4、日光下澈 澈:形容詞用作動詞,透射。《小石潭記》

5、吾義固不殺人 義:形容詞用作動詞,按道義(行事),堅持道義。《公輸》

6、公輸盤之攻械盡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用盡。《公輸》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恢弘志士之氣 恢弘:形容詞用作動詞,發揚擴大。《出師表》

9、親賢臣,遠小人 親:形容詞用作動詞,親近。

遠:形容詞用作動詞,疏遠。 《出師表》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形容詞用作動詞,偏愛。《鄒忌諷齊王納谏》

1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詞用作動詞,擅長,善于。《口技》

12、而日中時遠也 遠:形容詞用作動詞,離人遠。《兩小兒辯日》

13、而日中時近也 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離人近。《兩小兒辯日》

14、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熱:形容詞用作動詞,感到熱。

涼:形容詞用作動詞,感到涼。 《兩小兒辯日》

15、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靈:形容詞用作動詞,顯靈。《陋室銘》

16、惟言德馨 馨:形容詞用作動詞,香氣遠播,美名遠揚。《陋室銘》

17、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盡。《桃花源記》

18、明月别枝驚鵲 驚:形容詞用作動詞,驚動。《西江月》

19、香遠益清 遠:形容詞用作動詞,遠播。

清: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得清香。 《愛蓮說》

20、既而漸近 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逼近。《觀潮》

21、互相軒邈 軒: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高處伸展。

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遠處伸展。 《與朱元思書》

22、風煙俱淨 淨:形容詞用作動詞,消淨,散淨。《與朱元思書》

23、亦不詳其姓字 詳: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楚的知道。《五柳先生傳》

24、一食或盡粟一石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吃光,吃盡。《馬說》

25、低绮戶 低:形容詞用作動詞,低照。《水調歌頭》

26、散入珠簾濕羅幕 濕:形容詞用作動詞,滲濕或沾濕。《白雪歌送武斷官歸京》

27、波色乍明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發出亮光。《滿井遊記》

28、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詞用作動詞,以……為怪。《陳涉世家》

29、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用作動詞,為……所苦。《陳涉世家》

30、此教我先威衆耳 威:形容詞用作動詞,樹立威信。《陳涉世家》

31、人恒過 過:形容詞用作動詞,犯過失,犯錯誤。《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三)形容詞作狀語

皆若空遊無所依 空:形容詞作狀語,在空中。 《小石潭記》

(四)形容詞作副詞

1、賓客意少舒 少:形容詞作副詞,稍微。《口技》

2、良多趣味 良:形容詞作副詞,實在,真的。《三峽》

【常見考法】

綜觀近年來的中考文言文試題,對詞類活用的考查,有以下幾種類型: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

【試題辨析】

例題:解釋下列句中黑體詞的含義:

1.吾妻之美我者( )

2.吾從而師之( )

3.邑人奇之( )

答案:1.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美”。2.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3.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

【突破方法】

詞類活用是指一個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詞性而作另一類詞使用,随着詞性的改變,這個詞又同時具有新的含義。初中生應該了解并學會推斷詞類活用詞的含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