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們發布了這4台相機外觀和視頻性能測試對比:
中端全畫幅相機大比拼,誰才是最強機型(上)
今天我們再來看一看這4台相機在圖片拍攝、對焦性能以及發熱等方面的表現。
性能對比
先看這4款機器在圖片方面的參數。
001 圖片動态範圍、寬容度對比
在測試圖片動态範圍和寬容度的時候,由于目前版本的Camera Raw無法将α7 IV的RAW文件打開,我們使用了索尼的官方軟件—Imaging Edge Desktop來解RAW。所以以下各機都是以RAW文件解JPEG進行對比的,相比許多直接用JPEG進行對比的測試,要更客觀一些(用JPEG圖片做依據,無法真正的反映産品的潛能)。
放大查看細節(α7 IV、S5)
放大查看細節(R6、Z6 II)
從截圖可以看出,4款相機的圖片動态範圍可以完全覆蓋-5EV到 3EV檔;在 4EV到 5EV檔,4款相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細節丢失。可以說,在使用RAW格式的情況下,4款産品的動态範圍沒有本質區别,可以說都在同一水準。
▶ 寬容度方面
如果說動态範圍是表現了一台主機的理論表現,那麼寬容度則代表了産品的圖像可用範圍,意義更加現實具體。從放大截圖來看,α7 IV在 4EV檔及以上開始出現細節丢失,随後一直到-5EV檔都沒有出現噪點,說明α7 IV的寬容度可以覆蓋-5EV到 3EV檔。
S5在 4EV檔及以上畫面細節開始丢失,随後下面的幾檔畫面中均沒有出現噪點,寬容度可以覆蓋-5EV到 3EV檔,寬容度較高。
R6同樣在 4EV檔時畫面細節開始丢失,-5EV時,畫面出現了可見噪點,說明其寬容度可以覆蓋-4EV到 3EV檔,也就是說在實拍中,佳能R6的寬容度比其他品牌約少一級。
Z6 II在 4EV檔時畫面細節開始丢失,之後幾檔畫面中均沒有出現噪點,和S5一樣,寬容度可以覆蓋-5EV到 3EV檔,寬容度也較高。
002 圖片感光度
我們也對這4款相機進行了圖片的感光度測試,分别在各檔感光度下拍攝圖片(都關閉了各自的機内降噪等功能,色彩都為标準模式),并在後期進行截圖對比,老樣子,先來看這四款相機的細節表現。
從截圖來看,4款主機的細節在ISO 3200以内都能保持比較好的畫質。
▶ ISO 6400
α7 IV、S5以及R6依舊保持着良好的畫質,Z6 II開始出現了輕微塗抹感。
▶ ISO 12800
α7 IV和S5繼續保持優異的畫質,R6出現了輕微的塗抹感,Z6 II的塗抹感進一步增強。
▶ ISO 25600
α7 IV依舊保持着純淨的畫面,沒有塗抹感;S5開始出現輕微塗抹感,R6和Z6 II的塗抹感進一步增強,Z6 II的塗抹感已比較嚴重。
▶ ISO 51200
α7 IV才開始出現可見的塗抹感,S5、R6和Z6 II的塗抹感繼續增強。
其後兩檔,4款相機的塗抹感加深,沒有太多使用價值。
下邊再來看看4款相機的暗部表現。
可以看到,4款主機在ISO 6400内,暗部表現的都不錯,沒有明顯噪點産生。
▶ ISO 12800
除了Z6 II暗部出現了可見噪點,其餘3款相機畫面依舊比較純淨。
▶ ISO 25600
Z6 II噪點進一步增加,S5和R6都開始出現了輕微的噪點,α7 IV還能繼續保持着幹淨的畫面,可見其高感能力足夠的出色。
▶ ISO 51200
Z6 II噪點繼續增加,幾乎沒有了使用價值;S5比R6略輕微,但也有明顯噪點。α7 IV相對畫面幹淨。
▶ ISO 102400
Z6 II的暗部出現了彩噪,R6的噪點也有很大程度的增加,S5的噪點比兩者好但不如α7 IV控制得好(α7 IV也出現了可見噪點)。
▶ ISO 204800
α7 IV和S5的噪點都有增加,但α7 IV明顯控制的更好,佳能沒有此檔,Z6 II的畫面已無法使用。
綜合4款相機的細節和暗部來看,在圖片拍攝中,α7 IV新的感光芯片功不可沒,加上雙原生ISO的助力,表現是各主機裡最好的。S5雖然使用了和尼康類似規格的芯片,但在雙原生ISO的加持下,表現非常搶眼(記憶中國内外測試,都是同代芯片裡畫質最好的之一),R6憑借新的芯片,緊随S5之後(但對比之下可以發現,佳能芯片還是要弱點),Z6 II的表現有點出我意料,不過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沒雙原生ISO,又是老規格芯片。
003 快門壓力測試
我們使用壓力計測試了4款相機的快門釋放力度。我們對每台機器都做了5次測試,然後在這5次數值中取一個中間測試值。
從測試數據中可以看出,α7 IV的快門壓力最大,為2.69N;S5的快門壓力最小,為1.74N。從測試數據來看,α7 IV的快門壓力比最小的S5大了近1N,再加上索尼本身的快門行程較長,在抓拍中要多加注意,控制提前量(S5則要注意不小心“走火”)。R6和Z6 II的快門壓力處于中端水平,快門行程也比較合适,這也反映了兩者曆史深厚,經驗十足。
004 充電效率
4款相機都可以通過Type-C線進行直充,α7 IV在充電方面可以達到15W,充電速度給力;Z6 II也能達到9.5W左右的充電速率,其次是R6的7.5W左右;最後是S5,隻有近6W的充電速率,相較于其他3款相機,S5把電池充滿将會花費更長的時間(其實這也回答了大家松下S1和S5到底區别在哪的問題,S1的充電速度等指标強得多)。
005 圖片防抖性能
我們對四款相機在隻測試它們機身防抖的前提下,打開機身防抖,并關閉鏡頭防(因為部分主機所帶鏡頭沒有防抖功能),在70mm焦段下,手持拍攝了1/10s以及1/5s的圖片,并在每個快門速度下連拍5張,取其中最好的一張,并在後期進行放大。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各機全面的防抖測試,我們将在以後專門做一篇更嚴謹的文章,詳細的分析各機身乃至各品牌防抖性能和特征。在1/10s快門速度下,除了R6之外,其餘3款主機都能獲得相對清晰銳利的圖像,防抖效果較好。仔細看細節,應該為S5>α7 IV>Z6 II>R6。
在更慢的1/5s快門速度下,R6依然撲街,Z6 II也有模糊,α7 IV和S5依舊相對清晰(但更好的确實是松下)。
由于沒有加入鏡頭防抖,因此嚴格來說,以上結果略顯片面,也和我們日常的感受有所出入,但從以上測試可以看出,索尼的機身防抖也沒傳說的那麼差(畢竟機身防抖技術的先行者,美能達和奧巴的防抖技術都被它收入袋中了),而松下在M4/3陣營時沒少折騰,再加上今天卡口略大,所以略超索尼也正常。而尼康、佳能過去都更專注于鏡頭防抖,所以在機身防抖上比兩者略差情有可原。以上結論的另一個意義是,給了我們購買主機時,是否有必要搭配防抖鏡頭的參考。未來我們會做一個各家機身和鏡頭防抖的全面測試和分析,相信那時的結論更全面,更具參考價值!
006 圖片暗光對焦性能
我們也對這四款相機進行了圖片的暗光對焦測試,分别在正常曝光以及幾乎全黑的極限暗光環境中,使用單點自動對焦拍攝圖片,通過對比,測試它們的暗光對焦能力。
可以看到,在普通場景中的單次對焦,α7 IV、S5和R6在正常曝光和極限暗光環境中都可以快速的對焦拍攝。兩種環境下,3款相機在暗光環境中的對焦性能幾乎一緻(理論上R6更強一點,α7 IV緊随其後)。Z6 II的對焦速度在暗光環境中,稍微比正常曝光時慢點,全按下快門,對焦會稍微遲緩一下,但随後也能合焦拍攝(可能也與測試鏡頭有關)。其實在單次對焦時,4款産品沒有明顯區别,都能滿足我們日常需求。
007 視頻暗光對焦性能
當然,視頻的暗光自動對焦我們也進行了測試,我們将4款相機的AF靈敏度都開到最高,在相機參數不變的情況下,調整環境燈光,分别在0到-3EV檔曝光下拍攝視頻的焦點切換,測試它們在暗光環境中的自動對焦能力。
4款相機中,α7 IV和的表現最佳,在0到-3EV檔都能有非常快速且精準的自動對焦能力。
R6和S5的焦點切換速度處于同一範圍,會比α7 IV稍慢,但在幾檔測試中,兩台機器都能精準的對焦到指定區域,沒有出現無法對焦或者是對焦抽搐的情況。
相比較而言,Z6 II的暗光對焦能力會弱上不少,在0到-1EV檔時,能實現非常快速且精準的對焦;到-2EV檔時,針對近處和遠處的物體對焦時,都出現了焦點抽搐的情況;-3EV檔時,焦點抽搐時間增加,對焦能力下滑明顯。
通過以上兩個測試,我們可以發現,佳能的圖片對焦确實很強,索尼在視頻對焦方面優化更好。兩個品牌的對焦性能都屬第一陣營。尼康的對焦有點出人意料,估計與其在視頻方面的優化不足有關。最後,這裡是不是有個小印象和大家感知不同啊?在單次對焦時,松下的對比度對焦,在沒有透明前景遮擋時,表現并不差。也就是說,在90%的使用中,其對焦完全可以滿足我們需求(但是我們還是呼籲它趕緊上相位差,畢竟已經有了最牛逼的對比度對焦,再加個好的相位差,其綜合性能就如其防抖一樣牛逼了)。由于時間和設備問題,我們本次未能做連續對焦測試,實在遺憾。不過大家肯定也知道連續對焦和複雜環境下對焦性能的排位,估計是圖片:R6≥α7 IV>Z6 II>S5,視頻:α7 IV≥R6>Z6 II≥S5,哈哈哈哈。
008 長時間錄制及發熱情況
最後我們對比了大家非常關注的長時間錄制和發熱問題,我們分别在4K 30fps以及4K 60fps的規格下不間斷地錄制視頻,來測試它們連續錄制視頻的能力以及發熱情況。
▶ 4K 30fps
α7 IV錄制規格為4:2:2 10bit 140Mbps;
S5錄制規格為4:2:2 10bit 150Mbps;
R6錄制規格為4:2:2 10bit 120Mbps;
Z6 II 錄制規格為4:2:0 8bit 100Mbps。
在室溫15℃的環境中,拍攝規格為4K 30fps時,4款機器都能非常輕松的進行長時間的錄制,最終我們錄制了37分鐘,而且4款相機都未出現過熱問題,可以持續的錄制。
中途,我們也分别在10分鐘、20分鐘以及結束錄制後測試了它們的機身溫度。10分鐘時,室溫15℃的情況下,四款相機的機身溫度普遍在25℃左右。
20分鐘時,α7 IV機身溫度上升到了27℃左右,S5到28℃左右,R6到29℃左右,Z6 II到27℃左右;最終在37分鐘結束時,除了R6機身過了30℃,α7 IV、S5和Z6 II均保持着之前20分鐘時的溫度。
▶ 4K 60fps
α7 IV錄制規格為4:2:2 10bit 600Mbps(幀内壓縮),自動關機溫度:标準;
S5錄制規格為4:2:2 10bit 200Mbps;
R6錄制規格為4:2:2 10bit 340Mbps;
Z6 II無法機内錄制此規格(未進行固件更新),退出了這項功能的測試。
在4K 60fps規格下,Z6 II機身因為沒有更新固件,無法内錄此規格,因此其餘3台相機繼續錄制,α7 IV和S5在錄制4K 60fps時,都采用的是S35模式進行錄制,R6則是全畫幅錄制,并且α7 IV和R6的碼流都有很大的提升。
先說結論,α7 IV拍攝4K 60fps确實會過熱,在“自動關機溫度”為标準模式下,600Mbps的高碼流,在15℃室溫的拍攝環境中持續錄制到28分鐘時,會出現高溫預警标識,到32分鐘時,因為機身過熱停止了錄制。要解決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将其“自動關機溫度”調整為高,從而獲得更長的錄制時間。
R6在4K 60fps規格下,340Mbps的碼流可以持續拍攝34分鐘,并沒出現過熱情況,當然在溫度更高的環境中可能又是另外一種表現了。
S5在4K 60fps規格下隻有200Mbps的碼流,在拍攝中對卡的壓力和機器發熱的壓力都比較小,持續拍攝下來也沒有出現過熱的情況。而且結合我們長期對其使用經驗,即使把S5放到高溫環境中,它也能在4K 60fps規格下持續拍攝下來。
綜述雖然我們已連續加班1周,但兩期的橫評還是留下了很多的遺憾(比如部分項目沒來得及測試),不過上下兩期所得出的結論也夠大家參考的了。總的來說,α7 IV相當強悍,新的感光芯片,加上新菜單和操控,使它在圖片和視頻方面都領先于人。配合E卡口目前龐大的原廠和副廠鏡頭群,是幾款産品中綜合性能最強勁的一個。唯一的缺憾是目前價格較高(當然顯示屏能換換更好),估計部分用戶會觀望一陣(不缺錢的早投資早收回成本,也很合算)。
佳能R6其實也不錯,手感好,操作邏輯很符合佳能傳統,特色鏡頭豐富。隻是佳能雖努力,但絕對的進步,也要面對相對的差距。與使用索尼芯片(或改良自索尼芯片)的主機相比,“心髒病”依然。而且以索尼的産能和交流、合作,在未來一段時間裡,芯片技術相對封閉的佳能依然會被壓制,也就是說,佳能的成像潛力可能受限。不過,往好的想,對于圖片用戶來說,R6優秀的對焦,非極限環境下與其他産品差不多的畫質,依然非常有吸引力。
尼康Z6 II本質是Z6的小改版本,追述其原版,甚至比S5還早,再加之其視頻技術相對薄弱,所以視頻性能被其他品牌甩開一截完全正常。而圖片拍攝上,其機身顯示屏等參數不低,畫質、防抖等夠用也好用,非極限環境下與其他産品也不會有本質區别。以上兩個品牌的另一弱點是微單鏡頭群單薄,雖然他們在盡力壯大中,但因為接口協議未開放(目前國産R、Z口頭都是逆向開發,除了有不兼容風險,理論上有被主機廠家控告索賠的風險,這也是日本鏡頭廠家未進入該領域的重要原因),所以目前鏡頭數量一般,轉接使用估計是很多用戶的必然選擇。松下的L口擁有目前第二大微單鏡頭群(理論上你也可以體驗三個品牌的機身風格),而S5是個奇葩,理論上其發布時間在4款主機中最早,但松下在視頻領域遠比佳能和尼康根基深厚(畢竟是奧運會視頻領域的戰略合作夥伴),所以視頻性能今天也依然優秀,雙原生ISO的加持讓畫質也不輸它家。出色的防抖加上之前雙11的價格,簡直是最具性價比的産品。要說缺點麼,大家喊出來:“相位對焦趕緊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