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兩個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社牛”和“社恐”。“社牛”就是指那些非常善于社交的人,而“社恐”則恰恰相反,指的是那些不善社交,而且還恐懼社交的人。
“社牛”和“社恐”雖然是新詞,但是這兩類人其實一直存在。隻不過,之前人們大多認為“社牛”和“社恐”是天生的,一輩子都很難改變。而現在,人們漸漸發現社交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隻要學習了正确的方法,“社恐”也有可能成為“社牛”。
《得體》就是這樣一本傳授社交技能的書籍,它是由日本無微不至委員會編撰的、風靡日本的國民社交寶典。
與其他社交類圖書不同的是,它融合了1000人的社交經驗,通過200多幅插畫,介紹了113套社交攻略,涵蓋了13種不同的社交場合。讓你輕松掌握社交技能,告别“社恐”煩惱。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到這些社交原則和技巧。
一,細節見人品
與人相處講究“周到”。從古至今,待人接物皆以“周到”為準則。周到就是注重細節。
《論語》中有一段孔夫子待人接物的描寫:
孔夫子見到穿喪服的人,就要變色緻哀;見到有爵位的人或者盲人,就要保持禮貌;乘車遇到穿喪服或背着版籍的人,一定要俯身緻意;别人請他吃飯,飯菜豐盛,也要起身緻敬。
周到代表着尊重對方,因為尊重,所以才會事無巨細。對方也會因為感受到尊重而心懷感激,并回饋以尊重。關系自然更加融洽。
在《得體》這本書中,主要介紹的就是這些與人相處中的“小事”,它們看似做不做都行,但正是這些小事決定着人際關系的成敗。
二,為他人着想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處事貴在為他人着想。
葉聖陶先生教育子女要多為他人着想時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兒子給父親遞筆,随手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裡。父親告訴兒子:“遞東西給别人時,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遞筆或刀剪這類物品時,一定不要把筆尖或刀尖對着人家。”
每個人都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因此以己度人,我們在對待别人的時候也要理解對方,多為對方着想,關系才會持久。
在《得體》中,同樣會告訴你如何為他人着想,讓你的待人接物更加真誠和打動人心。
三,适度才得體
子曰:過猶不及。任何事情做過了頭都會變成不合适。人際交往中也是一樣。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寫過一篇著名的寓言《傑米揚的魚湯》,講的是傑米揚太過熱情好客,請朋友福卡來家中做客時,一個勁兒地勸福卡喝湯,導緻福卡喝到想吐,終于忍不住起身告辭。
周到本是好事,但是做過了頭卻會讓對方感到壓力和不适。不如自然一些,讓彼此都舒服。
《得體》中,作者列出了很多不要做得過度的情況,讓你可以輕松掌握這一要領。
一本好書,能讓生活變得美好。《得體》這本漂亮又有用的小冊子就是這樣一本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