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之前,閨蜜給我打電話:“晚上給你送包子。”
晚上坐等,終于來電話了,下了樓,接過包子,閨蜜一揮手“油滋啦餡的,可好吃了。”
作為一位東北人,我是不及格的,油滋啦酸菜餡包子是我大東北引以為豪的美食,而我,從來沒吃過。
這也是為什麼閨蜜會送我包子的原因,前幾天聊天,談起最好吃的包子餡,酸菜油滋啦餡被一緻好評,而且聊天時她們臉上的表情都讓人饞。
我的表情出賣了我,她們驚覺我是個另類,竟然沒吃過,怎麼可能?于是開始審問“你小時候家裡沒㸆過豬油呀?”
“㸆過呀,小時候家裡吃的是豬油。”
“㸆完油,油渣呢?”
“吃了。”
“怎麼吃的?那麼多,怎麼吃的?”
我仔細回憶了一下,我小時候家裡鍋竈旁邊有一個小盆,盆裡的油渣都是炒菜時舀一點爆鍋。
“真可惜,包包子多好吃。”我作為美食愛好者卻被她們可憐。
酸菜油滋啦餡包子沒有外賣,都在家庭内部消化了,所以一直沒機會吃到。
但是我覺得味道應該和鮮肉差不多,或者不如肉餡好吃。事實證明,任何東西都能颠覆固有印象。
酸菜油滋啦餡咬一口,我就知道這世界太大了,還有很多美味沒見識過。
雖然是肉加工過,但它的囗感和味道已經脫離了鮮肉,味道獨立,口感細膩。
香,極香,香而不膩,有一絲鹹臘肉的味道,非常淺。
酸菜在油滋啦的包裹下,也很香滑,油旺旺,看着極有食欲。
請教了閨蜜之後,她教了我做法。
豬油可以買成塊的,也可以平時買肉,把肥的切下來,直接切成薄片,凍在冰箱裡,積攢幾次,就可以拿出來㸆油。
㸆油:㸆本就是烹饪方式,就是用小火制作食物。鍋裡放一手勺清水,倒入切薄片的豬闆油或者肥肉,小火慢慢加熱。
慢慢的水熱蒸發,肥肉也溢出油脂,把豬油舀出來,油脂流盡,放在鍋裡的白色的肥肉收縮幹癟變成焦黃色,撈出放涼。
透明的豬油涼透了就變成雪白的膏狀,透着誘人的香氣。
剩下的油渣重新登場,晾涼的油滋啦切碎,撒鹽,倒醬油,少倒點,放姜末調味。
然後切酸菜,洗酸菜,在清水裡多次幾遍,拿幹,切碎,拿拿水,再放入油滋啦裡,用筷子攪勻,如果餡不是特别柴,不要再放油,放蚝油,南德再攪拌一下。
面提前發好,揉兩次醒透,再擀成小圓餅,厚一點,包子皮熟了宣乎好吃。
把餡放在中間,雙手一合,捏緊,一個包子就做成了。
包好的包子放在籠屜上再次醒發10分鐘,明顯地變成小胖包,先開中火再逐漸調大火,一共二十分鐘。
閉火,再悶五分鐘,一大鍋又白又喧的包子出鍋裡,剛出鍋的包子最好吃,不小心就比平時多吃。
以前,過春節之前,家裡都殺豬,把豬闆油和肥油都㸆成豬油,放在小壇裡,這幾乎是一家人一年的油水,也是東北人儲存食物的生活智慧,在這種智慧下一道道美味在這寒冷之地開出溫暖的花。
我是喜歡吃願意做的如意廚娘,更願意和你分享美食的喜悅,感謝你的關注,點贊和分享!
#春日生活打卡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