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宗白華講美學

宗白華講美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1 09:33:43

宗白華講美學(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1

北宋·米芾《聽瀑圖》

龔定庵在北京,對戴醇士說:“西山有時渺然隔雲漢外,有時蒼然堕幾榻前,不關風雨晴晦也!”西山的忽遠忽近,不是物理學上的遠近,乃是心中意境的遠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筆記》裡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見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别構一種靈奇。即或率意揮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中國繪畫的整個精粹在這幾句話裡。本文的千言萬語,也隻是闡明此語。

恽南田《題潔庵圖》說:“谛視斯境,一草一樹、一丘一壑,皆潔庵(指唐潔庵)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将以尻輪神馬,禦泠風以遊無窮。真所謂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塵垢秕糠,綽約冰雪。時俗龌龊,又何能知潔庵遊心之所在哉!”

畫家詩人“遊心之所在”,就是他獨辟的靈境,創造的意象,作為他藝術創作的中心之中心。

宗白華講美學(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2

明·董其昌《山水冊》

什麼是意境?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的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爾(Amiel)說:

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中國大畫家石濤也說: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也。

宗白華講美學(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3

清·石濤《雲山圖軸》

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鸢飛魚躍,活潑玲珑,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但在音樂和建築,這時間中純形式與空間中純形式的藝術,卻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來表現人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而舞蹈則又為綜合時空的純形式藝術,所以能為一切藝術的根本型态,這事後面再說到。)

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詩:

楊柳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相見江南①。

前三句全是寫景,江南的豔麗的陽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籠罩上,啊,滲透進,一層無邊的惆怅,回憶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織,成了一首絕美的“詩”。

宗白華講美學(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4

《美學的散步》(又名《美學散步》)

精編·精校·精注版

元人馬東籬有一首《天淨沙》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寫景,着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根觸無邊的詩境。

藝術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現出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同是一個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幾層不同的詩境:

元人楊載《景陽宮望月》雲:

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風露浩無聲②。

明畫家沈周《寫懷寄僧》雲:

明河有影微雲外,清露無聲萬木中。

清人盛青嵝詠《白蓮》雲:

半江殘月欲無影,一岸冷雲何處香。

楊詩寫函蓋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氣概,沈詩寫迥絕世塵的幽人境界,盛詩寫風流蘊藉、流連光景的詩人胸懷。一主氣象,一主幽思(禅境),一主情緻。至于唐人陸龜蒙詠白蓮的名句:“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堕時。”卻系為花傳神,偏于賦體,詩境雖美,主于詠物。

宗白華講美學(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5

北宋·郭熙《雪景山水圖》

在一個藝術表現裡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湧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說:“皆潔庵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這是我的所謂“意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畫家張璪這兩句訓示,是這意境創現的基本條件。

元人湯采真說:“山水之為物,禀造化之秀,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随形改步,有無窮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萬頃波,③未易摹寫。”

宗白華講美學(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6

《美學的散步》(又名《美學散步》)

内頁展示

藝術意境的創構,是使客觀景物作我主觀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瀾變化,儀态萬千,不是一個固定的物象輪廓能夠如量表出,隻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雲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裡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恽南田題畫說:“寫此雲山綿邈,代緻相思,筆端絲紛,皆清淚也。”山水成了詩人畫家抒寫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國畫和詩,都愛以山水境界做表現和詠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臘以來拿人體做主要對象的藝術途徑迥然不同。董其昌說得好:“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藝術家禀賦的詩心,映射着天地的詩心。(《詩緯》雲:“詩者天地之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詩心的影現;畫家詩人的心靈活躍,本身就是宇宙的創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虛片雲,寒塘雁迹,空靈而自然!

這種微妙境界的實現,端賴藝術家平素的精神涵養,天機的培植,在活潑潑的心靈飛躍而又凝神寂照的體驗中突然地成就。元代大畫家黃子久“終日隻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測其為何。又往泖中通海處看急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李日華語)宋畫家米友仁自題其《雲山得意圖》卷說:“老境于世海中,一毛發事泊然無着染。每靜室僧趺,忘懷萬慮,與碧虛寥廓同其流。”黃子久以狄阿理索斯(Dionysius)的熱情深入宇宙的動象,米友仁卻以阿波羅(Apollo)式的甯靜涵映世界的廣大精微,代表着藝術生活上兩種最高精神形式。

宗白華講美學(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7

唐·王維《千岩萬壑卷》

在這種心境中完成的藝術境界自然能空靈動蕩而又深沉幽渺。南唐董源寫江南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視之則景物燦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沈括《夢溪筆談》)藝術家憑借他深靜的心襟,發現宇宙間深沉的境地;他們在大自然裡“偶遇枯槎頑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黃子久每教人作深潭,以雜樹滃之,其造境可想。

所以藝術境界的顯現,絕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為高”(米芾語)。尤其是山川景物,煙雲變滅,不可臨摹,須憑胸臆的創構,才能把握全景。宋畫家宋迪論作山水畫說:先當求一敗牆,張絹素訖,朝夕視之。既久,隔素見敗牆之上,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為山,下者為水,坎者為谷,缺者為澗,顯者為近,晦者為遠。神領意造,恍然見其有人禽草木飛動往來之象,了然在目,則随意命筆,默以神會,自然景皆天就,不類人為,是謂活筆。他這段話很可以說明中國畫家所常說的“丘壑成于胸中,既寤發之于筆墨”,這和西洋印象派畫家莫奈(Monet)早、午、晚三時臨繪同一風景至于十餘次,刻意寫實的态度,迥不相同。

選自宗白華《美學的散步·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轉載請注明出處

宗白華講美學(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8

宗白華講美學(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9

又名《美學散步》,精編·精校·精注版

中國人的美學入門經典

一代美學大師名作典藏

《美學的散步》為“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叢書中的一種,按“美學的散步”“文藝的美學”“人生的美學”分三輯收入已故一代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經典名作四十一篇,包括《美學的散步》《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等名篇,内容涵蓋詩歌、書法、繪畫、戲曲、音樂、舞蹈、園林、雕塑、建築等藝術門類,論述融貫中西藝術理論,尤側重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堪稱“中國人的美學入門經典”。

稿件初審:陳彥瑾

稿件複審:王 薇

稿件終審:王秋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