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前兩年的元宵節燈會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早在《史記·樂書》就有所記載的“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後來,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随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并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并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其中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叙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炀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闆,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于船中一樣,手裡拿着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着表演,則多半扮成醜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衆歡樂。劃旱船流行于中國很多地區。
前幾年,上海的元宵節,剪紙、房式蛋雕、京劇臉譜制作、麥稈畫、微雕、竹筆逆鋒倒書、瓶中船模、江灣面花……各類活動層出不窮。
今年的元宵節格外特殊,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多少一線醫護人員與死神搏鬥,隻為從它的手中搶回更多的生命,這些醫護人員無法與家人團聚。還有不少市民因為處于隔離期也不方便和家人一起吃元宵。今年,各地的元宵節公共文化活動也已經給取消,不提倡市民外出。“家人閑坐,燈火可親”。但是恰恰在這個特殊的元宵節,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家人團聚的不易和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