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500年奮鬥史?疫情期間看了大秦帝國三部曲,《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這三部電視劇分别講述了秦孝公時期(嬴渠梁),秦惠文王時期(赢驷)和秦昭襄王時期(赢稷),秦國如何變法圖強,謀劃東出,奠定統一天下之勢的故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秦國500年奮鬥史?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疫情期間看了大秦帝國三部曲,《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這三部電視劇分别講述了秦孝公時期(嬴渠梁),秦惠文王時期(赢驷)和秦昭襄王時期(赢稷),秦國如何變法圖強,謀劃東出,奠定統一天下之勢的故事。
秦始皇是我國第一位封建王朝的皇帝,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很多人隻知道秦始皇蕩平六國,卻不知道他為何能在十年之内統一中國,原因就是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的115年,秦國沒有出過一代昏君,每一代君主都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為秦統一中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秦孝公重商鞅變法圖強,廢井田,開阡陌,重視農業,激賞軍功。秦惠文王北掃義渠,西定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讓天下卑秦變成天下懼秦。秦昭襄王伐齊楚,弱三晉,他在位五十六年,重用戰神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将士四十五萬,奠定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一 求賢若渴,重用人才
秦國跟其它六國不同的是秦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在戰争中抛頭顱,灑熱血換回來的。
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封他們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之一是秦穆公,秦穆公幫助晉文公回國歸位,修“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後,盟好破裂,秦欲東出,但被晉國打敗,東出之路被牢牢鎖死,此時秦穆公隻能先發展國内疆土,他幫助周王滅掉了西戎,攻打了蜀國和函谷關以西的國家,拓土千裡,稱霸西戎,為秦統一天下奠定基石。
秦穆公之後,秦國陷入四代亂政,頻繁内鬥極大地消耗了秦國的國力,直到秦獻公即位,秦國才穩定下來,但是秦國也被折騰得夠嗆。秦孝公時期是秦國最苦難的時期,雖然他的父親秦獻公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幾次戰争的勝利,鼓舞了老秦人的士氣,但本就窮苦的秦國被推向了崩潰的境地。從外部環境來看,山東六國都鄙視秦國,不準秦國參加會盟,秦國外交無法施展,從内部來看,國人生活困苦,戰而無功,缺乏耕種的動力和作戰的積極性。在國家生死存亡面前,秦孝公選擇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發奮圖強,讓秦國真正強大起來。
來自《資治通鑒》: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緻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甯,國家内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栎陽,且欲東伐,複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秦孝公發布求賢令
秦孝公為了招攬天下人才,發布了震動天下的求賢令。第一叙述了秦穆公的輝煌霸業,第二表達了由于四代亂政導緻國家窮苦的痛心,第三表達了害怕自己不能振興秦國成為罪人的恐懼之心,第四表達了秦國求賢若渴的愛才之心,第五表達了自己變法圖強的決心。
當時在魏國的中庶子衛鞅,由于沒得到魏王的重視而選擇到别的國家施展才能,正好看到了這份雄文,他被秦孝公的決心打動,于是他來到秦國。
衛鞅并沒有一開始就談論他的變革主張,而是讓景監幫他引薦,他與秦孝公談論了王道和霸道,秦孝公覺得這人雖然有奇言奇行,但既不符合國情,也不符合時勢,覺得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責問了景監,景監回頭問衛鞅為什麼不談自己的主張,衛鞅這是在試探秦孝公是不是真的識貨,如果他是個平庸的君王,那他也不必輔佐了。經過這次試探後,他知道孝公是真正有雄才大略的君王,所以讓景監再次引薦他。
大秦帝國之裂變裡,第三次他與孝公談論了強國之道,秦擁有天下列強所無的關中土地,擁有天賜渭水,擁有樸實厚重的老秦人,但守富饒土地而貧窮,擁強悍之民而兵弱,踞山川形勝而淪喪,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人口衆多,農工興旺,府庫充盈,甲兵強盛,民勇攻戰,有此五者,堪稱強國,而秦五無其一。
衛鞅談到魏有甲兵财貨之強,齊有明君吏治之強,楚有山河廣之強。而魏齊楚都不是真正的強國,他們隻強一時,不強長遠,遇明君則強,遇昏君則弱,名為法治,實為人治,秦國要想真正崛起就要走根本強大之路,以法家治國。這番談話讓秦孝公由衷敬佩衛鞅的大才本色,他接受了衛鞅的強秦理論,與衛鞅談論了三天三夜。
商鞅與秦孝公談論強國根本
在與衛鞅徹夜長談後,秦孝公決定進行廷議變法之事,衛鞅舌戰百官,清晰地指出祖制的弊端,王道治國,獎罰不公,聚民無力,針對這些問題,衛鞅提出了獎勵農耕,激賞軍功,統一王權,移風易俗的四大強國方向,秦孝公授衛鞅左庶長之位,總領變法之事,此後秦國開啟了變法的荊棘之路。公如青山,我如松柏見證二人變法的決心,秦孝公全面支持衛鞅,衛鞅全面踐行強秦之策,二人的互相信任讓秦國逐漸強大。
秦孝公決意變法
剛開始的變法,人民不相信政府,衛鞅立木為信,極大的鼓舞了人民對國家的自信心,此後二十年,衛鞅依次實行變法,一方面獎勵農耕,另一方面錘煉秦國新軍,二十年後秦國新軍在河西之戰中擊敗了當時稱霸中原的魏國,扭轉了秦國局勢,不僅讓國人振奮,還擁有變法的支持和捍衛者。因為衛鞅為秦國創造了不世之功,秦孝公封衛鞅為商君,後也被稱商鞅。
很多人現在談秦始皇的暴政說來自商鞅變法,其實這是忽略了秦國的國情,即使沒有商鞅,秦國還是會變,變好了收益的是秦國,變壞了就是亡國,秦始皇的暴政是因為他在平定天下後沒有修生養息,任何一個新的開始都要有新的格局,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才能取得對的結果,秦始皇依循秦國生死存亡時候的法令自然是會造成錯誤的結果了。
談到重用人才,秦國的反面典型就是魏國了。秦孝公時期魏國已經稱霸中年近百年,但為何在河西之戰後逐漸衰落,根本在于魏惠王放走了衛鞅以及後來的張儀等人才,這些人才都去了秦國,還讓秦國逐漸成為列強之首,如果魏國重用人才的話,也許曆史就會被改變,可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才都是不可多得的,遇到了就要倍加珍惜,因為他們很可能會改變國家的命運。
不管後世如何評說,秦之崛起源自秦孝公強秦之決心和求賢若渴的愛财之心,雖然商鞅被車裂,以身殉國,但秦法根基已成,此後秦國的曆代君主都未曾動搖秦法,堅定執行,才成就了強秦。
二 參透時勢,東出橫強
秦孝公去世後,他的兒子赢驷即位,史稱秦惠文王。他是秦國的第一位王,也是秦國曆史上承上啟下的一位君主,承上承的是商鞅創造的秦法,啟下啟的是一個嶄新的秦國,秦惠文王在位期間,重用張儀,連橫六國,對各個國家分化瓦解,從中謀利,同時北掃義渠,西定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國再次擴大疆土,為秦統一天下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自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已經引起了山東六國的警惕,此時秦國需要的是與六國外交,不讓他們有真正的合縱攻秦之心,所以秦惠文王洞察了局勢,謀劃東出。
他上位的第一件事是車裂商鞅,為何要殺商鞅,原因很簡單,商鞅是權臣,如果讓他繼續呆在朝堂上,不僅老世祖不答應,他自己的權力也無法集中,所以犧牲商鞅來平息老世祖的怒火,他才能保住新法,也可以展開拳腳謀劃東出。
北掃義渠。義渠在秦國北境,總是時不時地騷擾秦國,義渠内亂,外加秦國燒了他們的糧草,義渠的勢力被大大削弱,秦國在義渠設立郡縣,解決了北境安全。
西定巴蜀。公元前316年,韓國虎視眈眈,想要攻打秦國,與此同時,巴蜀兩國生了叛亂,秦惠文王在攻韓伐蜀之間左思右想,最終采取馬錯之策徹底滅蜀,擁有了這塊富庶之地,并用李冰父子治水,為後來的鄢郢之戰和長平之戰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财富。
東出函谷。公元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大破魏軍,魏國割讓了河西之地。之後秦國又攻占了魏的焦城,曲沃,蒲陽之地,張儀建議秦王退回蒲陽之地,以小利換來上郡十五縣,秦國把河西之地盡數收入囊中。
有了河西之地,北有黃河,南有秦嶺,就能讓函谷關成為秦國的門戶,函谷關易守難攻,不僅阻礙了六國攻秦,還能讓秦國伺機東出,同時關中沃野千裡,擁有了肥沃的土地,糧食和交通都會成為對秦國有利的條件。
南下商於。公元前313年,張儀赴楚,以商於六百裡為誘餌破了齊楚之盟,但這商於六百裡隻是個幌子,張儀說的是自己的六裡地。楚王得知自己被戲弄之後大怒,發兵攻打秦國,但已經與齊國斷交的楚國沒有底氣,給了秦國可乘之機,秦國奪取了漢中丹陽之地,楚國一戰喪失了信心。
此後邦交,張儀以親秦之利說服燕趙齊韓讓他們打消顧慮,退了他們攻秦之心,張儀在各國外交裡遊刃有餘,輕言數語便能抵過千軍萬馬,成功退敵。
秦惠文王不僅繼承了商鞅的新法,還見微知著,參透戰國局勢,重用張儀,司馬錯等人,邦交征伐并用,讓秦國一躍成為列強之首。
三 遠交近攻,大破山東六國
秦國最終奠定統一天下局勢的是秦孝公之孫,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赢稷。他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國曆代君主裡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
他在位期間,借蘇秦離間計,五國攻齊,齊國七十城盡數失去,隻剩兩城,幾乎滅國。重用白起,伊阙之戰伐魏韓聯軍二十四萬,鄢郢之戰讓楚國遷都,從此偏安一隅。重用魏人範雎,采取他的遠交近攻之策,對趙國發動冷兵器史上宏大的長平之戰,此戰秦趙兩國投入兵力保守估計在一百萬,對峙三年的兩國一戰定天下,秦國因為擁有之前的糧食儲備和強大鐵軍,坑殺趙軍四十五萬,一戰弱趙,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任何一國能夠與秦國争霸。
昭襄王年少時被送往燕國為質,經曆了一般王室公子沒有受過的坎坷,練就了堅毅的品格。在他的哥哥秦武王赢蕩舉鼎身亡後,幾個勢力對繼位人選相持不下,趙武靈王想讓公子稷即位,他的舅舅魏冉助他登上王位,他的母親宣太後用了三年時間平定季君之亂。
他在位初期,朝政都被舅舅和母後把持,後來親政之後,秦國三貴(宣太後,穰侯,華陽君)依舊把持朝政,這讓秦昭襄王的王權受到很大的限制,後來他遇到從魏國逃出來的範雎,範雎建議收回三貴權柄,加強王權,秦昭襄王很受用,于是重用範雎。
話說範雎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他被須賈帶着出使齊國,齊王看重他,給他厚禮,範雎堅決推辭了。
須賈懷疑他私通齊國,向魏相告發,魏齊将範雎嚴刑拷問,最後把他扔在廁所裡。他醒過來之後求了守兵放了他,那時有秦國使者來到魏國,他求了使者把他帶到秦國,并化名張祿。
他見了秦王後,先說了秦國内政上,在穰侯掌管下沒有成就,對待六國上,既沒有把遠方的齊楚按住,也沒有徹底臣服三晉,如果幾個國家再次合縱攻秦,秦有滅國之憂。他聽從範雎計策後,先收回王權,再從三晉下手。
秦國先從韓魏開始,公元前296年,魏王和韓王在同一年去世,兩國局勢動蕩。秦為東出之通道,派兵攻打韓國,韓國和魏國結盟,組成二十四萬聯軍共同抵禦秦國,秦國派白起為将在伊阙大破聯軍,韓魏喪失了全部精銳,徹底喪失了與秦敵對的能力,秦國開始向其它四國擴展勢力。
鄢郢之戰起源于一個能用小弓細繩就可以射中大雁的平民,他說秦國是列強之首,想要射殺它談何容易,楚王被此話激怒,想起父親楚懷王曾經被張儀戲弄,在武關會盟被逼遊走他國,最後死在秦國,心裡憤恨,想要聯合其它國家攻打秦國。
秦國派司馬錯攻打楚國,占領了黔中郡,第二年又派白起欲奪鄢郢之地。鄢郢之地是兩個城市,郢是指楚國國都郢都,楚國在此的政治文化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鄢城是軍事重地,所以白起想先攻鄢城,奪下很多城池之後,與鄢城楚軍激戰,但沒有奪城,所以白起根據地理優勢,想到了挖水淹城的方法,鄢城被大水沖了之後,白起順勢占了鄢城,之後又破了郢都,郢都的攻破讓楚國被迫遷都,楚國的國都被攻破,徹底向天下說明了楚國的衰落。
要說楚國,自周天子以來,得上天眷顧,得五千裡土地,應該說有天然優勢,但是自楚威王之後,他的兒子楚懷王貪戀美色,寵鄭袖,重用子蘭靳尚等佞臣,疏遠屈原等忠臣,失去了很多打擊秦國的時機,頹廢多年,将士士氣不振,國家不興,把好好的一塊風水寶地悉數葬送,真是活活地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
自韓魏楚齊衰落之後,山東六國裡隻有趙國還有能夠抵抗秦國的能力。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軍事力量明顯增強。
公元前264年,秦軍攻占了上黨,韓國割讓上黨以退秦軍,郡守馮亭不願入秦,遂向趙求助,趙王接受上黨。秦王大怒,命王龁東進再攻上黨。秦軍不斷挑戰,老将廉頗堅守不出,秦趙自長平開始對峙。
趙國本來就不适合農耕,糧食供趙軍半年已經是不易了,沒想到秦軍如此頑固,與長平對峙三年,秦國有巴蜀之地的糧食,但趙國撐不下去了,所以趙國隻能出戰,此時秦國使計讓趙王換了廉頗,用趙括,秦國也換了武安君白起作為主帥。
著名的成語紙上談兵說的就是趙括,他沒有戰争經驗,輕敵出擊。秦将白起設計圍困趙軍,斷了趙軍的糧食,史記載,趙軍被圍困46天,最終投降。自古燕趙多悲壯之士,趙軍剛開始堅持不降,後來餓的不行竟然人吃人,趙軍将領實在看不下去,請求投降,白起此戰殺了趙軍四十五萬,趙國十五歲以上男子皆戰死長平,趙國也徹底衰落,秦國一戰定天下。
看了三部曲之後,非常佩服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祖孫三代的努力,他們每一代都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其實秦國按理來說是最不會成為霸主的國家。先說魏國,晉國被滅,分為韓魏趙三國之後,魏國首先用李悝變法,成就魏武卒,魏國稱霸中原近百年,第一可能是魏國四面受敵,地理不允許它蕩平六國,第二也是因為魏惠王流失人才,驕傲自大,多次失去滅秦時機,讓秦國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強大,馬陵之戰讓魏國徹底失去了霸主地位,之後也是在河西之戰,伊阙之戰裡不斷衰敗,最後亡國。
楚國雖然有千裡土地,在楚懷王之前的曆代先祖勵精圖治,楚威王時期,楚國的國力達到頂峰,楚懷王之後的君主平庸,貪色誤國,把祖宗基業都拱手給了秦國。
韓國雖然也經曆過申不害變法,但沒有商鞅變法的徹底,隻是從吏治上做了一些改變,沒有根本激發國民士氣和國家耕戰。
趙國雖然有胡服騎射的改革,但君主容易被蒙蔽,謠言讓趙王換了廉頗,說明趙國内政混亂,君王閉目塞聽,沒有主張。
齊國雖然有齊威王任管仲提升了國力,但在其它國家都變法圖強,齊國沒有抓住時機進一步改革,而是因循守舊,除此之外,齊國國君貪圖小利,不僅吞了宋國,還多次攻打燕國,燕國也是被逼到絕境才聯合五國攻齊,可見沒有遠見的君主隻能被小利迷惑,最終亡國。
分析了秦國崛起的曆史和各國的問題,可以以下幾點:
在目标上,認準目标就付諸努力去完成,即使有老世祖的反對,還是全力支持商鞅變法,同時還要制定具體的步驟去實施,秦孝公變法也是用了二十年才完成的,循序漸進,有雄心也要有耐心。秦孝公還有一點值得學習,在大秦帝國之裂變裡,他與商鞅探讨秦國百年之路,制定目标除了短期目标之外,還要有長遠規劃,否則零碎的目标如果不能與長遠目标匹配,就會讓努力白費。
在用人上,要有識才愛才之心,大争之世,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魏王不重用人才,讓自己國家的人都跑到秦國服務秦國去了,這如果放在現在職場上,也是妥妥地必死無疑,不會用人隻會讓人才流失。
在聽取建議上,魏惠王沒有聽取公叔痤的建議,重用商鞅,也沒有殺了商鞅,趙王聽信讒言換下廉頗,齊王中了反間計,滅宋亡國,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驕傲自滿,好的建議不聽,壞的建議倒是聽一大堆。在采取建議的時候,不僅要有自己的主見,也要多聽有智慧的人的建議,他們的話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的。
在獲取利益上,齊王楚王貪圖小利,楚王貪商於六百裡被張儀戲弄,斷了齊國的盟約,齊王貪宋國,滅國之舉讓天下憤恨,招緻五國攻齊,而秦國呢,在變法之後,秦國洞察局勢,先東出連橫,逐個擊破,再遠交近攻,大破各國,秦國謀的是統一六國,而六國謀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他們沒有統一中國也是有原因的。
秦國既沒有楚國那樣的先天優勢,也沒有齊國那樣富庶的糧倉,但秦國最終能夠把一手爛牌打好,東出大破六國,是秦國君主的努力,也是曆史的必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