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20:40:47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1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披瀾讀史

字數:3543,閱讀時間:約9分鐘

編者按:北宋末年,宋廷派使節自山東登、萊乘舟北上,與剛剛自白山黑水中崛起的女真簽訂了共同滅遼複燕的盟約,史稱海上之盟。海上之盟的簽訂時常為人所诟病,的确,北宋的滅亡與其聯金滅遼的政策不無關系,北宋對金遼兩國國力的誤判也導緻了一系列戰略失誤。

甚至就連當時的北宋朝堂上,也有反對聯金滅遼戰略的聲音存在,太宰鄭居中就曾堅決反對,稱“檀淵之盟至今百餘年,兵不識刃,農不加役,雖漢唐的和親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邊之策......以太宗之神勇,收複燕雲,兩戰皆敗,今日何可輕開戰端”。而樞密院執政鄧洵武更是直言,遼國國力已然衰弱,一旦金人吞遼做大,那麼北宋邊防豈不是更加危急。

可即使反對不斷,北宋最終還是與已經弭兵修好百年的遼國開戰,這一方面自然是與當時的宋遼金的國力有關。而另一方面,“收複燕雲十六州”這一故願同樣是誘因之一。那麼,燕雲十六州究竟有多重要呢?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2

燕雲十六州所在,大緻包括北京、天津海河以北地區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部分地區。所謂十六州,主要是指幽州、瀛州、檀州、薊州、涿州、莫州、妫州、蔚州、朔州、順州、雲州、應州、儒州、新州、寰州、武州。

按照地理位置劃分,“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于太行山以東,稱為山前七州,以幽州(今北京)為核心;新、妫、儒、武、雲、應、寰、朔、蔚九州位于太行山以西,稱為山後(代北)九州,以雲州(今大同)為核心,統稱燕(幽雲)雲十六州,又稱“山前代北十六州”。

十六州中,最靠北面的是武州,最西面為朔州,最南面為瀛洲,最東面為薊州,其餘各州在此四州之間沿長城兩側展開。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3

以古代的交通運輸條件而言,橫亘燕雲北部的燕山、太行山脈幾乎是一條無法跨越的天塹,早在秦漢時期,中原王朝就已經開始依靠此處天險及修築的長城防禦遊牧民族的入侵。隋唐時期,十六州的行政區劃基本形成。

此時,幽州設立大都督府,瀛洲、莫州、檀州、薊州等區劃也已建成,其中蔚州、朔州、雲州歸河東道,其餘地區劃入河北道。燕雲又稱幽雲,其得名顯然與幽州、雲州有關。這兩處,也是燕雲最為重要的戰略節點。

先來說說幽州。幽州全稱幽州大都督府,隋代稱為涿郡,唐高祖武德元年更名幽州總管府,開元十三年,升格為大都督府。作為軍事重鎮,幽州有着天然的優勢。其北面為燕山山脈,騎兵難以逾越,南方則是拒馬河。周邊還有榆關(山海關)、松亭關、古北口、金坡關(紫荊關)、居庸關等五關。其中,古北口為唐朝時防禦契丹南下的重要關隘,最窄處僅容一車通過。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4

雲州的情況和幽州類似,作為陝西最北端的重鎮,由于地處晉北黃土高原邊緣地帶,地勢複雜多變,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北方門戶所在。若雲州丢失,則北方騎兵可以取道妫州直抵幽州。

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稱:“(雲州)東連上谷,南達并恒,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居邊隅之要塞,為京師之藩屏”。自石敬瑭割燕雲後,遼國開始對幽、雲二州的經營,将幽州設為南京,雲州設為西京。彼此互為犄角,以震懾北宋、西夏。

事實上,燕雲之地的戰略意義不僅僅在于其防禦效果。《遼史·地理志》稱幽州“其利魚、鹽,其畜馬、牛、豕,其谷黍、稷、稻”,隋代大運河北端永濟渠聯通至此。因為擁有極為發達的農業和便利的交通,隋炀帝三征高句麗時,以此地為樞紐,集結天下兵馬、軍器、糧儲。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5

自先秦至隋唐,由于地處暖溫帶季風性森林草原氣候區,燕雲十六州一直都是中原王朝農業最為發達、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帶。當契丹獲得燕雲之地後,當地漢人的農業經濟并未遭到大規模破壞。相反,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因俗而治,“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這一舉動緩和了當地遼漢對立的局面,另外,客觀來說,遼國早期的幾位君主并非昏庸之輩,在治理燕雲時,也會采取懷柔手段。“五稼不登,開努藏而代民稅螟蝗為災,罷搖役以恤饑貧”。經過遼國幾代皇帝的治理,燕雲之地成了遼國最為富庶的經濟中心。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6

不僅如此,當地稠密的人口也成為了遼國最重要的士兵來源。契丹自神策元年收編後唐“山北八軍”後,以此為模闆建立了諸多漢軍編制,如五京鄉丁就多為漢人。

《遼史·兵衛志下》中記載“三京丁籍可紀者二十二萬六千一百,番漢轉戶為多。析津、大同,故漢地,籍丁八十萬六千七百。”遼國實行五京制,即上京臨潢府(今赤峰市林東鎮)、東京遼陽府(遼甯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内蒙古甯城縣)、西京大同府。上京、東京、中京三地可用兵丁隻有南京、西京兩地的四分之一強。

根據《遼史》記載,(南京析津府)“城中漢兵凡八營,有南北兩衙兵、兩羽林兵、控鶴、神武兵、雄捷兵、曉武兵,皆黔面給糧如漢制”。和尋常漢軍以步兵為主不同,這些由精銳漢軍中選拔出來的部隊,均為騎兵,總編制在一萬八千騎左右。再加上分布在西京、南京各地的布防軍隊,燕雲一帶的戰争潛力不可小觑。也難怪在遼代會有“燕京兵戎冠天下之雄,與賦當域中之半”的說法。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7

燕雲之地對于遼國的意義無可置疑,相對應的,燕雲在北宋君臣心中的重要性同樣不可小觑。擁有燕雲之地的契丹,獲得了遠超傳統遊牧民族的戰争潛力,也獲得了可以随意入寇北宋腹心之地的交通要沖。

由于燕雲的丢失,北宋失去了長城防線這一農耕文明保護自己的藩籬,反倒是和遼國共有華北平原。契丹原為遊牧部落,牛馬牲畜滿坑滿谷,尤以輕騎兵見長。在這些來去如風的騎兵部隊威脅下,以農耕區為主的中原王朝始終不得安甯。

自後晉失燕雲以來,後漢、後周、北宋均有收複之心,然而,真正取得進展的隻有後周世宗柴榮。這位天不假年的皇帝在短短六年間扭轉了後周的國勢,并利用先南後北的戰略壯大自身實力,終于于顯德六年的北伐中,得甯、莫、瀛三洲及益津、瓦橋、淤口三關。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8

和後漢時完全無險可守相比,奪下三州、三關後,後周終于可以建立新的防禦陣地,保衛身後的平原地帶。由于地理禀賦的影響,這樣的防線顯然無法與燕雲北線長城相媲美。然而,“土山平陵,漫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也,步兵十不當一”,面對縱掠馳途的遊牧騎兵,以步兵為主的北宋軍隊,隻能利用各類工事挽回攻守逆差。

為防止契丹騎兵南下,北宋甚至于沿白溝河一線,自太行山東麓的保州向東建立數百裡的陂澤、溝渠,配合太行山西線的榆塞,作為人工防禦工事。“自保州西北沉遠泺,東盡滄州泥枯海口,幾八百裡,悉為潴潦,闊者有及六十裡者”。

這也是如今在互聯網上被稱為水長城的防禦工事。以當時的工程技術水平而建,依靠人力建立水長城,其耗費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這類由人工開鑿建設的防禦設施,在防禦騎兵的能力上依舊無法與真正的長城險塞相比。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9

而更加天馬行空、駭人聽聞的方案則與黃河改道有關。北宋初期黃河并未改道,而是沿東漢時期的故道入海,此道從東漢至唐末,共維持八百餘年未曾變化。但到了宋代,随着氣候的變化,黃河流域常常因為雨量變化而決溢,天禧年間黃河改道北流,朝廷派谙熟水文的官員李垂治理河患。

然而,這位治水專家在考察當地情況後,竟要求宋庭不要對此次改道進行幹預。原來,早在大中祥符五年,李垂就曾經上《導河形勝書》,建議人為對黃河進行改道,原因是他認為黃河北流則“契丹不能南侵”,乃“中國禦邊之利”。

而此次黃河因決溢改道,正好符合了他當時的建議。然而對于北宋而言,黃河改道不治是極為嚴重的政治問題,也會讓百姓質疑政權的合法性。因此,李垂的建議再一次被駁回,黃河北岸的決堤口也被修複,然而,元祐四年,黃河再次北決,“遂不複閉,蓋幸其北去,無南決逼近都邑之患”。

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10

這次的黃河改道事件,當然是天災而非人禍,但詭谲的是,北宋的善後工作并不得力,以至于河北路大半地域,共十五州遭河水肆虐。最後,還是南宋人沈作喆一語道破天機:“古來黃河由滑入郓,以都汴故,欲大名等處在河之内,故穿新河,河失故道,為害尤大。”

對于遼宋兩國而言,燕雲十六州的意義或許并不完全相同,然而重要性卻在伯仲之間。無論是否願意承認,對于遼人而言,燕雲之地是其逐漸漢化過程中最關鍵的核心區域,在數位國主的苦心經營下,這裡也是遼國最為精華的地區。

而對于北宋而言,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失去燕雲之後,不僅意味着失去了十六州的農耕地區,更意味着廣闊的華北平原成為任人馳突的草場。為了彌補這樣的戰略弱勢,北宋就必須犧牲大量資源和精力放在種種工事的修築上,而這無疑也是北宋“不能承受之重”。

參考文獻:

1.《宋遼争奪燕雲十六州研究》金婷霞

2.《燕雲十六州入遼後的社會發展》胡輝芳

3.《論遼初經略燕雲十六州及其曆史意義》郭麗平

4.《10世紀前期契丹南下路線研究——以其南進中原作戰為例》張國慶, 劉豔敏

5.《首都戰略下的北宋黃河河道變遷及其與京東社會之關系》廖寅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披瀾讀史,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