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社會提供特色志願服務

為社會提供特色志願服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5:45:50

為社會提供特色志願服務(這些志願服務很有溫度)1

遊客在“消防志願服務站”休息、遊覽。受訪者供圖

川觀新聞記者 吳浩

因為有“國際志願者日”,12月往往是志願服務活動開展的高峰月份。

這個月裡,四川同樣開展了豐富多彩、類型各異的青年志願服務,其中幾次省級示範活動,更是展示了四川青年志願者的組織能力和專業水平。

透過這些示範活動,我們發現了不少“很有溫度”“很接地氣”的志願項目,它們的出現,豐富了四川志願服務的構成,也成為了四川青年特色志願服務的代表之一。

醫療

關愛罕見病

每一個小群體都不應該被放棄

12月上旬,一段關于國家醫保目錄藥品談判現場的視頻引發熱議,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福建省省醫保局藥械采購監管處處長張勁妮再現“靈魂砍價”經典畫面。

每一個小群體都不應該被放棄。視頻中這句溫暖又充滿力量的話,引起了最廣泛的共鳴。确實,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罕見病患者需要的是全社會的關心和幫助,這幫助可以是一顆藥、一隻針劑,也可以是一份關愛、一次協助。

為社會提供特色志願服務(這些志願服務很有溫度)2

康複師為患兒檢查。 吳浩 攝

罕見病杜氏肌營養不良症,英文縮寫DMD,是一種緻死性肌肉疾病,患者在7-8歲逐漸出現肢體無力,運動困難,在30歲前多因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而死亡。遺憾的是,迄今為止DMD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有效延緩疾病進展的方法是長期激素治療及持續終身的康複訓練。

在我們身邊,就有一支這樣的隊伍——希愛志願服務隊,做着一件大家陌生卻特殊的事情——“DMD希愛援助之家”公益項目,他們成立不過3年,卻為近七百名DMD孩子努力着,他們依托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DMD專家診療隊,為DMD孩子提供免費就醫指導服務。

12月23日早上8點半不到,在華西附二院11樓的MDT門診室裡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康複科主任周晖,副主任蔡曉唐、醫生羅少傑已經早早來到診室,具有豐富經驗的專病康複師陳曉勇、樊沛聰、黃敏也做好相應準備工作,随着患病的孩子陸陸續續被家長帶來,診室和門口的走廊一下子擁擠起來......

“DMD雖然是罕見病,但是因為整個西部地區都有家長将患兒帶來,所以這裡人很多,給人一種罕見病不罕見的錯覺。”作為志願服務項目的承接社會組織,“DMD希愛援助之家”負責人黎青站在診室前做着協調工作,她介紹,項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雖然這種罕見病目前不能治愈,但是絕大多數家長依然希望能通過積極的治療,延緩病情進展。而這個志願服務項目能夠提供兩大方面的服務,一個是DMD患兒在就診方面的多學科診療支持,另一個是日常的幫扶,包括物資、疾病知識、心理健康等方面,“這兩個方面對于患兒家庭來說太需要了,所以從2019年項目成立至今,我們已經接待了650餘名患兒。”

“DMD希愛援助之家”的另一位負責人劉俊,穿着紅色的志願者背心,正在幫助孩子進行就診前的信息采集工作,她和絕大多數患兒的家長都很熟,孩子雖然多,但井然有序。“這個群體的難處不少。”劉俊舉例,生活中,由于10歲左右會失去行走能力,很多患兒小學畢業就面臨辍學,基本生活全程需要家人照顧。在就醫方面,由于看病中經常涉及神經科、康複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營養科、消化科、放射科、超聲科等多個學科,所以一次完整的看病流程特别繁複,一整套就診流程下來,可能會耗時一個月。

為社會提供特色志願服務(這些志願服務很有溫度)3

志願者和康複師一起整理資料。 吳浩 攝

“DMD的每次複診程序比較複雜,特别是不能行走的孩子更為困難,本地家庭還好,如果是外地家庭,精力牽扯和經濟壓力就太大了。”項目創始人蔡曉唐談到,醫院已經通過開展多學科聯合會診提高就診效率,但仍然還有複雜的檢查預約和後續的治療安排,需要統籌協調,在病人量大的情況下就變得非常繁瑣。

“DMD希愛援助之家”幫助這些家庭做着就診最困難的事情:“如何預約檢查?”“如何把多個項目合理安排在一天?”“醫生今天安排的四項訓練内容,我忘了兩項,能幫我問一下?”“阿姨,最近我的情況不太理想,能幫我安排提前複查嗎?”協助完成這些瑣事,和患者和醫療團隊之間建立起來一條密不可分的感情鍊條,成為了這個志願項目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這個類似“對接”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時間。“現階段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蔡曉唐直言,項目從最初的她一個人,到黎青、劉俊加入進來,再到如今更多醫護、志願者願意配合項目的開展,已經收獲了家屬及患兒的極大肯定,但是目前的人力已經飽和,“如果項目要更好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人和資源的關注。”

交通

關注旅途安全

乘客變成列車上的志願者

12月25日,周六,在成都到南京的D2374次動車上,乘客陳豔和解鋅在乘務員、乘警的指導下完成了培訓,變身成為志願者,将和車上的專職人員一起,保障本次旅途的安全和順利。

這個聽上去就很有意思的志願服務項目,是四川青年志願者協會、成都鐵路公安處聯合推出的“青春志願·愛在旅途”——平安列車志願服務項目。項目按“乘警 志願者”的模式組織實施,通過在運行列車上組織發動乘客參與志願服務,組成列車警務志願服務團隊,共同營造列車良好秩序,打造平安乘車環境。

為社會提供特色志願服務(這些志願服務很有溫度)4

志願者在動車上接受崗前培訓。受訪者供圖

乘客變志願者後做什麼?《平安列車警務團隊志願者工作手冊》上有詳細的内容界定:安全宣講、治安防控、重點幫扶。安全宣講是通過車内宣講、資料發放等形式,向乘客宣傳安全乘車知識,提升乘客安全乘車意識;治安防控是定時進行車内巡邏,發現車輛運行以及乘客安全隐患情況及時上報乘警;重點幫扶是指服務期間如有個案或重點旅客需要幫助的,在保障自身生命财産安全的前提下,予以幫助。

“列車治安消息樹、關鍵時刻搭把手。”來自成都鐵路公安處的朱萱楠是項目負責人之一,他的這句話,形象的将旅途中志願者的職責概括了起來。

陳婷家住成都,因為丈夫在武漢工作,所以經常在成都和武漢兩地跑,鐵路是她的主要出行方式。“這個項目一推出我就參加了,真的挺有意思的。”陳婷說,以前在列車上,都是玩手機或者睡覺來打發時間,很沒有意義。“現在成為志願者了,心态就不一樣了。”陳婷回憶了自己幾個月來的一些經曆,比如第一時間勸阻了乘客間的小糾紛;看到乘客摸出打火機感覺是想抽煙,就趕緊勸一下;最多的時候,是提醒乘客戴好口罩......

“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如果不能第一時間處理,也可能變成大事情。所以我覺得志願者挺重要的,畢竟乘警和乘務員不一定能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陳婷直言,這個項目自己特别喜歡的另一個原因是,志願服務變得觸手可及、人人可參與,“上大學那會兒我做志願可積極了,畢業後反而機會少了,這個項目的出現,讓我又找到了當年的感覺。”陳婷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希望項目在規範化流程、志願時長記錄、激勵機制這些方面更進一步。

為社會提供特色志願服務(這些志願服務很有溫度)5

志願者在動車上接受崗前培訓。受訪者供圖

如何參與這個志願服務?據朱萱楠介紹,目前報名方式有兩種,線上報名是通過“志願四川”平台選擇所乘坐車次、項目;現場報名是根據車上廣播信息,向乘警報到并确認參與。“參與前要培訓。”朱萱楠說,培訓分幾種,主要的包括參加乘警組織的“平安列車警務團隊”工作培訓會,了解本趟列車車廂情況及沿途區段情況;學習《平安列車志願者須知》,明确志願服務内容和注意事項;加入乘警組建的平安列車警務團隊臨時工作微信群;領取并按要求佩戴“平安列車志願者”相關标識等,“主要還是确保志願者的安全,這是第一位的。”

據介紹,“青春志願·愛在旅途”——平安列車志願服務項目自10月21日啟動以來,已開展服務9217次,上崗志願者15472人,幫助旅客找回遺失物品160餘件,挽回損失價值50餘萬,尋回離家出走未成年人5人,還協助處置了警情8起,包括了醉酒滋事、吸煙等情況。

消防

關注消防安全

用接地氣的方式宣傳消防知識

在南充市蓬安縣城的相如故城景區,有一個“志願消防服務站”,站内循環播放着消防安全的宣傳視頻,還有文字、圖片資料,遊客可以觀看、翻閱,其中消防員叔叔帥氣的身影,總是能引起孩子們的拍手和尖叫。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來自當地消防系統的志願者向春燕、呂雙等人又來到這裡,除了維持現場秩序,還開展了一些互動活動,比如講解繩結的打法、指導遊客初期火災怎麼撲滅、怎麼逃生等,這類互動活動能提供豐富的消防知識體驗,同樣特别受遊客歡迎。

這是蓬安縣相如故城景區志願消防服務項目的一個畫面。這個已經實施了6年多的志願服務項目由兩大部分組成,一個是景區志願消防服務站,另一個是社區以舞蹈和快闆兒的形式自編自演的消防宣傳文藝節目《婆婆媽媽話消防》。

項目最大的亮點,應該就是接地氣了。

蓬安縣周口街道辦下河街社區,地理位置特殊,建築物大都是老舊的木質古建築。社區居民用電、燒柴、燒煤的用戶居多,火災隐患大,一旦發生火災就可能發生“火燒連營”的情況。2014年,蓬安縣人民政府發文将下河街社區列為“區域性火災隐患單位”。随後,蓬安縣消防救援大隊在開展隐患整改的同時,以志願服務的方式深入社區開展消防宣傳及培訓演練工作,《婆婆媽媽話消防》和消防服務站,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産生的,一出現受到社轄區群衆一緻好評。

《婆婆媽媽話消防》如今已經有了品牌效應,在社區、景區經常上演的同時,也收獲了不少關注,除了媒體的報道,據蓬安縣消防救援大隊教導員夏國森回憶,他還在不少短視頻平台上看到過遊客拍攝的演出畫面,點贊頗多。

為社會提供特色志願服務(這些志願服務很有溫度)6

景區内的“消防志願服務站”。 受訪者供圖

已經快70歲的唐文湧大爺,從項目開始就積極參與到《婆婆媽媽話消防》節目的編演中,他特别享受這個過程,“大家在開展文藝演出的過程中,為群衆普及趣味消防知識的同時,也豐富了退休後的精神文化生活,煥發了精神活力,達到了增強體質與健身的作用。”他這樣總結自己獲得感。

其實,獲得感更多的是群衆。夏國森說,在這個項目中,群衆在參觀遊覽景區的同時,在志願消防服務站内稍作休息,通過學習消防安全知識、觀看宣傳活動消防安全科普視頻、參觀消防器材裝備模型、欣賞文藝節目《婆婆媽媽話消防》等内容,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群衆滅火、逃生自救能力和參與消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婆婆媽媽話消防》與景區志願消防服務站組建至今,已經服務群衆12000餘人次,開展消防培訓志願活動96次,形成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社會效應。

如今,這個很接地氣的志願項目已經開始了潤物無聲的進化。節目被錄制成了視頻,在更多的地方播放,“未來可能還會打造成舞台劇”;這種模式也吸引了外地的景區和社區前來參觀學習,實現了經驗的輸出。“項目要發展,就需要更多的人員參與進來,更多的志願者,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等。”談及未來,夏國森坦言,大家都有不少的憧憬,“有效降低火災的發生率,使消防安全知識不斷深入社會、深入人心,這是我們期望能達到的全民消防效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