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深度解析

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深度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3-31 08:39:01

古希臘古典時期哲學之五:亞裡士多德1

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深度解析(世界哲學源流史古希臘古典時期哲學之五)1

亞裡士多德(公元前384 ——前322 年)出生于希臘北方斯塔吉拉城。他的父親是馬其頓王室禦醫。他自幼受家庭影響,對醫學和生物學頗有興趣。大約17歲左右,他進入雅典柏拉圖學園學習,後來從事哲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此前後有二十餘年。柏拉圖去世後,亞裡士多德離開雅典來到小亞細亞的愛索斯城,仍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公元前342 年,他應馬其頓王菲力二世之邀,任亞曆山大王子的教師。亞曆山大繼位并開始東征之後,亞裡士多德重返雅典,創建一所學校,名為" 克呂昂學園"。他喜歡在校園附近的林蔭道上漫步時與學生讨論學術問題,因而他的學派又被稱為" 逍遙派"。公元前323 年,亞曆山大病卒,希臘掀起反馬其頓浪潮。亞裡士多德被迫離開雅典避難于優卑亞島的卡爾基斯,次年病逝于此。

亞裡士多德雖出自柏拉圖門下,卻與自己老師的哲學思想大異其趣。亞裡士多德在對從早期自然哲學家到柏拉圖以來哲學思想總結性批判與繼承的基礎之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他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多方面獨創性建樹的偉大哲學家。

亞裡士多德學術研究極為廣博,他不僅在哲學上建立起自己龐大的思想體系,而且在邏輯學、政治學、倫理學、詩學、天文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學科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學問可以說幾乎包括了當時的所有知識領域。恩格斯稱他為最博學的古希臘哲學家。

在亞裡士多德之前,廣義的哲學實際上涵蓋了各種知識門類。亞曆士多德第一次對科學作了分類。他按科學知識運用目的之區别提出三大類分法:第一,創作的,是有關材料的(多指語言材料)制作方面的知識,如修辭學、詩學等等;第二,實踐的,是研究人的行為規範的知識,如政治學、倫理學等等;第三,理論的,是研究知識本身的知識。理論知識依據各自研究對象不同又進而分為" 第一哲學" 、物理學和數學三門。第一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獨立存在而又變化的東西。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獨立存在而又不變動的東西。數學研究的對象是非獨立存在但又不變化的東西。從亞裡士多德開始,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與其他科學明确劃分開來。

亞裡士多德一生勤于著述,留下著作多達千餘卷,大都是手稿和講義,後來經希臘哲學家安德羅尼可(公元前一世紀中葉)整理。他把亞裡士多德自稱為"第一哲學" 的論著置于《物理學》之後,取名為" 物理學之後" (中譯為《形而上學》,意指研究有形事物之上,即有關于超感性對象的思辯學說。)亞裡士多德其他重要著作有:《工具論》(有關邏輯學問題)、《物理學》、《論靈魂》(有關自然哲學問題)以及《尼各馬可倫理學》、《政治學》、《詩學》、《修辭學》等等。

亞裡士多德的學術研究範圍雖廣,但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理論科學的第一哲學和自然哲學方面,這裡也較集中地體現出他的哲學思想。

1.第一哲學

如前所述,亞裡士多德的" 第一哲學" 是研究獨立存在而又不變動的東西,即所謂" 存在的存在"。這是亞裡士多德哲學的基礎。第一哲學包括實體說、四因說、形式質料說和潛能現實說四部分内容。實體說是其核心。

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深度解析(世界哲學源流史古希臘古典時期哲學之五)2

①實體說

亞裡士多德雖師從柏拉圖多年,但在哲學問題上他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并不盲從師說。他對柏拉圖的理念論提出質疑,認為它不能正确地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與運動變化的現實。柏拉圖的萬物" 模仿" 、" 分有" 理念之說,隻不過是富有詩意的空話。亞裡士多德批評柏拉圖把本質和具有這一事物的本質割裂開來,批評他在對個别與一般關系認識上的錯誤。他指出,我們不能設想在個别房屋之外還存在着一般的房子。正是在對柏拉圖理念論批判的基礎上,亞裡士多德提出了" 實體" 說。

亞裡士多德的" 實體" 是獨立存在的," 是最基本的東西,為其他事物所憑依的東西,是其他事物借以取得自己的名稱的東西。" (《古希臘羅馬哲學》,第236 頁。)實體有雙重意義。

就其第一層意義而言,它是個别事物。亞裡士多德指出,個别事物(即個體)乃是" 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意義" 上的"實體" (同上書,第309 頁)。例如這個人,這匹馬,都是獨立的存在物。它是其他一切屬性(如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态、狀況、運動、遭受)存在的基礎。在亞裡士多德看來:" 這些東西沒有一樣是自存的,能夠與實體分離的" (同上書,第124 頁)。從語言和邏輯來看,實體是處于主詞位置。例如我們說" 蘇格拉底是文明的" ,而不能說" 文明的是蘇格拉底"。因為作為實體的" 蘇格拉底" 隻能作為句中的主詞,而說明詞" 文明的" 隻能處于賓詞位置。亞裡士多德又指出,實體是既變又不變的。不變的是實體自身的" 同一性" ,變的是實體的屬性。例如同是一個人,有時好,有時又變得壞。實體(這個人)沒有變,其屬性(好、壞)卻有變化。所以,亞裡士多德說," 同一實體,當它保持着自己的同一性的時候,卻同時能夠容受相反的性質。" (同上書,第315 頁。)

就" 實體" 的第二層意義而言,亞裡士多德指出,包含個别事物的一般,即" 種" 、" 屬" 也是實體,但相對于個别事物(即所謂" 第一實體")來說,它們隻是" 第二實體"。例如我們說" 蘇格拉底是人,又是動物"。第一實體是" 蘇格拉底" ,人(種)、動物(屬)是第二實體。種屬之所以是實體,因為它們可以作為主詞被其他範疇所表示。但是,當文句中有個别事物出現時,種、屬就隻能作為說明詞處于賓位。所以,我們隻能說" 蘇格拉底是人" ,不能說" 人是蘇格拉底"。這就表明種、屬的實體性小于個别事物,它們隻能是" 第二實體"。亞裡士多德的" 實體" 說旨在探讨個别事物及其屬性和個别與一般的關系。他指出個别事物是第一性的,一般的東西(種、屬)是第二性的,表現出唯物主義的傾向。然而,他在肯定一般不能脫離個别存在的同時,卻又否認一般存在于個别之中。他說," 人" 可以被用來說明個别人," 但并不存在于任何個别的人裡面" (同上書,第312 頁)。那麼,一般究竟存在于何處。亞裡士多德未予解釋。可見,問題并未真正解決。

②四因說

亞裡士多德非常重視事物形成運動的原因,他說:" 我們隻能在認明一事物基本原因後才能說明這事物。" (《形而上學》中譯本,第6 頁。)他将實體生成運動的原因歸納為四種:質料因,是形成事物的質料;形式因,是構成事物的形式;動力因,是事物生成變化的推動力;目的因,是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以建造房屋為例,磚瓦、木料等建築材料為質料因,房屋建成的式樣為形式因,房屋建造者為動力因,房屋的用途則是目的因。

實際上,亞裡士多德又将動力因和目的因歸結為形式因。他認為" 那個' 是什麼' (按:指形式因)和所追求的東西(按,指目的因)是同一個東西,而運動的來源(按:指動力因)與這些東西也是同類的。"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第137 頁。)照此說來,房屋建造者的目的乃體現所建的樣式上,而房屋的樣式和建造的目的又是建築者營建房屋的動力。這樣,形式就成為目的因和動力因的前提。

在對質料和形式及其關系的認識上,亞裡士多德更強調形式決定性的意義。在他看來,質料雖說是構成事物最基本材料,因此,它可稱為實體。但是質料沒有任何規定性,不能獨立存在,它必須與形式相結合才能構成具體事物,它本身不具有個體性。而決定事物" 是什麼" 的是形式,隻有形式才能将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别開來。因此,形式才是事物的本質和定義。

亞裡士多德更把形式看作不僅是先于質料,而且是先于個别事物存在的第一實體。他說," 如果認為形式先于質料更加确實,同理,形式也将先于兩者組合的事物。"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第137 頁。)在亞裡士多德這裡,形式的作用被誇大、絕對化,成為包含目的、動力而且脫離質料而存在的實體。這種沒有質料的" 純形式" 被認作第一實體,是決定具體事物的原因。而由質料和形式組合而成的具體事物,反倒成了第二實體。亞裡士多德的唯心主義傾向,在這裡明顯暴露出來了。

③潛能與現實

質料和形式是如何結合的呢。亞裡士多德提出潛能和現實一對範疇來解釋這個問題。

亞裡士多德認為,在未與形式結合之前的質料,隻是潛在地具有成為具體事物的可能性和能力,這并不意味着它有現實的能力,隻有當質料納入形式時,這種" 潛能" 才變成" 現實" ,即形成事物。亞裡士多德說:" 現實之于潛能,尤如正在建築的東西之于能夠建築的東西,醒之于睡,正在觀看的東西之于閉着眼睛但有視覺能力的東西,已由質料形成的東西之于質料,已制成的東西之于未制成的東西。" (《古希臘羅馬哲學》,第266 頁。)

例如青銅在未鑄成銅像之前,它隻具有成為銅像的潛能。當青銅被熔化鑄入型範後,它就成為現實的銅像。

亞裡士多德指出,從潛能到現實的變化就是運動。他說:" 潛在地存在的東西,就它潛在地存在而言,它的完成就是運動。" (同上書,第272 頁。)這是相當精辟的見解。然而,亞裡士多德又把現實即形式視為這一運動中起決定作用的東西。因為含有目的和動力的形式是積極的、主動的,它本身就是一種推動力。而質料則是消極的、被動的。這樣,亞裡士多德把事物形成過程看成是質料的形式化,以達到自身目的的過程。

亞裡士多德又進而指明:質料與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低一級事物是高一級事物的質料。例如對于房屋來說,磚瓦是質料;對于制成磚瓦的泥土來說,磚瓦又是形式,泥土則是質料。宇宙便是由多層次的質料和形式構成的等級體系。但是這個等級體系中的質料和形式的分解并非無限的,它有最低一層次,即不含形式的" 純質料" ;有最高層次,即不含任何質料的" 純形式"。" 純形式" 是永恒不動的實體," 是整個宇宙的第一推動者" ,萬物的最終原因和目的,也就是神。

亞裡士多德既已發現柏拉圖的理念論中割裂并颠倒了現象與本質,個别與一般關系的錯誤并且提出批評,在他的實體說中正确地把個别事物看成是先于其一般屬性的第一實體。但是他并未将這一唯物主義觀點堅持下去。他在将個别事物進一步分解為質料和形式以及論述兩者之間關系時,卻又重蹈柏拉圖的唯心主義舊轍。亞裡士多德遊移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是導緻其實體論及相關學說中出現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原因。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