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微信朋友圈的這些功能你都知道嗎

微信朋友圈的這些功能你都知道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9 10:37:09

微信朋友圈的這些功能你都知道嗎?2012 年 4 月 19 日,朋友圈功能上線,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微信朋友圈的這些功能你都知道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微信朋友圈的這些功能你都知道嗎(微信朋友圈10年了)1

微信朋友圈的這些功能你都知道嗎

2012 年 4 月 19 日,朋友圈功能上線。

轉眼 10 年,朋友圈已經成了我們不可或缺的使用功能之一。作為影響力最大的私人表達産品,我們在新聞裡可以看到各個科技公司創始人針對某一事件的朋友圈回應截圖;我們可以跟進不同事件的進展,看哪些東西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我們可以曬生活,分享測試結果,玩你畫我猜。

這裡像一個熟人彙聚的廣場,幹什麼的都有。當然,也不隻是熟人,微商代購、搖一搖認識的朋友,忘記即時備注後再也想不起對方是誰的「陌生人」,他們也在你的朋友圈。

2019 年張小龍公布的數據是超過 1 億的人把(朋友圈)這個開關設置了三天可見,「這是微信裡面最多人用的一個開關。」

而在 2022 年,打開這個開關的人變成了 2 億。每天有 1.2 億用戶發朋友圈,但同時有 2 億人的朋友圈 3 天可見。從自帶濾鏡選擇的發圖應用到 2 億用戶設置門檻的分享平台,走過 10 年的朋友圈,你還會在那裡分享你的生活動态嗎?

愛範兒副主編 李超凡:

我是高中畢業後注冊的微信,剛好也是朋友圈上線一年左右的時間。

很快朋友圈就代替了 QQ 空間,成為了我的新日志。無論是上課、社團、實習、戀愛,我都恨不得于在第一時間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動态。

那時候好友數還不到一百,一天卻能發十幾條朋友圈,朋友圈的互動也很活躍,朋友圈這樣好友是我真心想要與之分享的對象。

和很多人一樣,我在工作後發朋友圈的頻率有了明顯下降。有好幾次在編輯好了朋友圈後思量再三後默默删除了。

在職場,你的微信頭像甚至都不一定能随意選擇,因為可能會影響你的職業形象,更何況朋友圈。大量的職場導師告訴你,要用朋友圈經營自己的個人 IP。

直接的原因,是朋友圈裡的「朋友」越來越少。這裡面發朋友圈幾乎必需分組,分組是個剛需功能,我估計這是朋友圈裡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之一,也說明了發朋友圈不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

不過朋友圈依然是我分享和記錄人生重要時刻的第一選擇。

産品經理焱:

打開朋友圈的頻次是差不多的。因為微信朋友圈有紅點提示的,對我這種有強迫症的人來說看到紅點都會點,所以我會在自己空閑的時候會打開朋友圈,基本都會刷到底。

我自己和周圍朋友發朋友圈的頻次的确比以前少。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現在的微信已經不是一個完全的私域的一個空間了,它其實加了很多工作的人,加了很多同事,也加了很多不是特别熟的朋友,所以它變成一個半私域的空間。大家發朋友圈的時候還是會把好的一面形象展示出去,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定的負擔壓力,所以會盡量少發或不發。

知曉程序前編輯 冷思真:

我自己翻了一下,我 2012 年末基本上是在發圖,那個時候還在用微信朋友圈自帶的濾鏡。現在濾鏡沒有了,發圖也越來越謹慎了。最近的朋友圈很少出現自己的照片了,大多是寵物,分享一些很有共鳴的文章,還有公司給的「任務」。

我覺得朋友圈加了太多好友肯定是一個原因,但另一個問題可能是工作之後大家的表達欲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我因為興趣原因加了很多還在高中、大學念書的朋友,他們的朋友圈還是很日常,每天吃吃喝喝、開開心心很有生活的活力。反而是成年工作的朋友分享越來越少,朋友圈是分享生活的,我偶爾會覺得很多人工作之後就沒有生活了。我有兩個同事就每周基本都去玩,他們的朋友圈就很有趣,其他人不發我估計大部分時候可能和我一樣宅家躺。

我覺得和産品關系不是很大,可能和大家所處階段的改變以及 app 上的社交關系鍊關系更大一些。

知曉程序讀者 顔:

我自己的朋友圈發送頻率略有下降,大概一個月 1~2 條;打開頻率在工作之後明顯逐年降低了,因為加的同事、客戶、合作夥伴越來越多,而熟悉的人每天都在通過聊天分享生活,就不再那麼好奇其他好友發在朋友圈的内容了。

産品經理 huoge:

我剛剛最考慮的一點,還是微信裡面加的人。因為我加了很多不是特别熟的人,朋友圈、視頻号這些你可以給外界展示的東西都是你自己的 IP。所以你想變成别人眼中的什麼樣子,或者說你自己想包裝成什麼樣子,這都會和你對朋友圈的使用是有關的。

我覺得朋友圈的内容一定是你自己想給别人看到的一個形象。這是我自己的一個點,如果我覺得我想發内容和我心裡真實的想法不是特别一緻,或者說我覺得沒有太大意義,我就不發。不然發這個東西的意義其實就會變成,被點贊和評論所引導。

你自己的心裡肯定會有一個标準,如果這個東西可能就是符合你「規則」的,在你心裡的一個分數可能已經要 8 分、9 分可以發。如果這東西你自己想了半天會猶豫的話,可能就隻有 4 分、5 分,或者說你真的是不是特别猶豫想發,其實也不會發。每個人都不一樣。

知曉程序前編輯 冷思真:

不會,根據我同時擁有 12-22 以及 22-32、45 三個年齡段好友的朋友圈來看,克制的是你自己,不是你在微信的表達。 隻能說大家在微信的好友多了之後,也會對自己的表達更為慎重,把它當作自己人設的一種補充。有人會選擇去其他平台分享,有人會選擇在微信建小号。

不同的是,換工作、家中親人逝世、畢業、結婚這樣的人生大事,大部分人還是會發朋友圈分享。

▲ 年輕的朋友們甚至很喜歡裝飾自己的朋友圈,圖為朋友圈封面

知曉程序讀者 顔:

很顯然,随着年齡增長,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我在朋友圈發言變得越來越克制了,會有「包袱」,潛意識裡也有一個給自己的「人設」,發布之前總會想這個合适嗎?會不會顯得很幼稚?所以我建了個「微信小号」,隻加了親密的人,十分話痨,用以分享生活日常,可以明顯看出内容上的差别。

愛範兒副主編 李超凡:

其實我印象最深的朋友圈功能是分組和三天可見。

我太太以前特煩我在朋友圈發工作的内容,「你要發就把我屏蔽。」我有一次直接設置成三天可見,她說怎麼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了。

我覺得分組和三天可見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人們在朋友圈的社交壓力,但對部分最核心的好友的體驗是不夠好的,從産品邏輯上沒錯,因為真的「朋友」如今在好友裡的占比可能并不高,它照顧了最主流的用戶。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提出了著名的「150 定律」,說人類智力将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 148 人,四舍五入約是 150 人。

在微信裡我能維持的社交關系上限也差不多是這樣,但大部分人的微信好友數都遠超過這個數字 。如果你不沒耐心朋友圈分割成一個個小的朋友圈,那麼大概就要犧牲那「150」的體驗。

産品經理 huoge

朋友圈本身是一個很完整的産品體系。我個人覺得它做特别大的變動其實會有一定的風險。像微信基礎的功能的話,一變它影響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十幾億人的使用習慣。所以這種情況下其實它的變化是非常慎重的,就是每一個按鈕,然後每一個功能的叠代都會很慎重。

微信的産品經理肯定也知道很多不同的用戶訴求,他們也不希望大家完全不發(朋友圈),但他一定要找一個平衡。所以朋友圈其實會有很多小變化,我覺得這些變化其實隻是一種妥協的方式,因為一個産品其實要滿足這麼多人是很不容易的。所現在大家看到的應該是微信産品經理妥協的方式,我甚至不認為他們是覺得是個最好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可能就像之前一樣。朋友圈,為什麼還要設置三天可見呢?這就是一個妥協的結果,又想保護隐私,又不希望你不發,又尊重現在大家的一些習慣,妥協各種需求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了解到的是微信本身它的叠代的審核會比其他的 app 要嚴很多。它承載的用戶基本就是全中國可能 90% 以上的用戶,本身裡面就涵蓋的生态是非常複雜的。剛剛提到的很多功能不是說不做,而是在想做了之後他有沒有可能産生所謂的更大負面的影響。我覺得這個東西是很多合規性産品會考慮的點。

有些功能的确是我們認為應該做的,但不代表微信覺得該做。一個新功能會不會被作惡?這個功能會不會被用爛?你想的都不一定,你隻代表你自己或者你所在的群體,不能代表全部的微信用戶。

▲ 微信

知曉程序前編輯 冷思真:

雖然朋友圈 10 年,但功能和最初相比其實沒有什麼變化。我個人認為是最初兩年整個産品形态就已經非常完善了,之後做的更多是添補,去盡量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例如圖片、文字的折疊,我覺得就是為了減少朋友圈過多的推廣内内容對用戶的打擾。

至于很多用戶期待的功能,一部分是微信覺得不适合,一部分是上了之後因為其他原因下線,應該都是很難去期待的了。

微信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向外界透露朋友圈數據是在 2019 年的微信公開課 PRO 上,當時張小龍說「從發布到現在,每天進去朋友圈的人數一直在增長,沒有停下來的勢頭。到現在每天有 7.5 億人進去朋友圈,平均每個人要看十幾次,所以每天的總量是 100 億次。」

不過他前面說的一句話,我覺得能夠更好地概括朋友圈不需要多大更新依舊能提供産品價值的原因:

關于朋友圈,其實我要多說幾句。很多人都說要逃離朋友圈,或者說不怎麼用朋友圈了……真相并不是這樣子的。因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個人怎麼可能逃離社交,即使你發東西少了,你也會去看他,然後也去互動點贊評論。它本身也是個社交行為。

知曉程序讀者 顔:

感覺都有點不痛不癢,會去嘗試,但并不覺得新奇。沒想到都 10 年了,朋友圈還不能發動圖,視頻長度還不能超過 1 分鐘,還不能分享語音,評論區還不能回複表情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