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修養篇”:針對個人素質修養的要求,切入微觀場景,以典說“情”,見微知著,舉一反三,激勵提升人生境界,修養内在素質。包括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讀書學習、生活情趣等方面。
01.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範文】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反“四風”、反腐敗的時代洪流,是蕩滌更是喚醒,是除弊更是拯救,惟有建構起“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文化,廉潔政治、清正風氣才會成為社會常态。這是我們輸不起的價值觀較量,更是我們必須赢得的未來。(選自2014年9月27日人民日報評論《反腐,一場必須赢的價值觀較量》)
【典故出處】
語出春秋管子《管子·牧民·四維》,“何為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張,則君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句中的“四維”指的是“禮、義、廉、恥”,典故的意思是,如果禮義廉恥不能得到推行,那麼國家就不會存在。
【典故解讀】
“四維”是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治國之“四綱”,在他看來,有禮,就不會僭越等級限度;有義,就不會安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惡行;有恥,就不會順從邪妄。“四維不張”,就是綱紀廢弛,道德敗壞,政令不行。
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歸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意思是,禮義廉恥是維系國家的四項道德準則,如果不能推行,國家就有滅亡的危險。
【場景應用】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構成“四維”的“禮、義、廉、恥”所蘊含的意義,也随着曆史的變遷而發生演變,但是無論怎樣演變,它們都契合着這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
在當代,中國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豐富了全民共享的道德世界,指明了21世紀中華民族共同駐守的價值追求、是非曲直的評判标準,這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保障。
【範文賞析】
這篇範文的題目是“反腐,一場必須赢的價值觀較量”,顯然全文闡述的就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文中引用“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樣一個典故,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兩層含義:一是暗合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這樣的觀點;二是構成“四維”的“禮、義、廉、恥”四個方面契合了我們這個時代“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廉潔政治、清正風氣是任何時代的一種社會常态。
02. 德不孤,必有鄰
【範文】
德不孤,必有鄰。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定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揮關鍵領導作用,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團結抗疫。……中國強調“讓合作的陽光驅散疫情的陰霾”,國際社會日益認識到這應是人類共同作出的選擇。(選自2020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署名文章《事實勝于雄辯》)
【典故出處】
語出春秋末期孔子《論語·裡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典故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之相伴。
【典故解讀】
對于這句典故的理解,關鍵在于“德”和“鄰”兩個字上。這裡的“德”包含了德行和品行兩層含義,德行體現的是個人的道德觀,品行則是德行在實踐中的體現。
同樣,這裡的“鄰”也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隻要我們的德行和品行“合德”,那麼就會吸引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相伴;另一層含義是,“德”也許一時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但是我們隻要始終不渝,動心忍性,必有“合德”之人前來相随。
【場景應用】
在當代,“德不孤,必有鄰”這個典故常被用來調節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道義關系,相應地,也就常用在兩個場景中。
一是用于個人的自身修養,做一個有高尚道德追求的人,特别是領導幹部,更要做道德的楷模,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追随者。
二是用于國家交往中的道義關系,如大多數國家所認同的平等、正義、和平、民主等價值追求,這樣的價值準則會更好地規範和約束國家的行為。睦鄰友好,大同世界,這正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最美好的“中國夢”。
【範文賞析】
人民日報的這篇署名文章闡述的是中國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争中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而中國文化在面對疫情時表現出了極強的韌性、凝聚力和團結精神。
因此,文章中引用了“德不孤,必有鄰”這句典故,更具有中國文化的滲透力,在全球性的抗疫鬥争中,中國秉承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品質,秉持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德原則,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團結抗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