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産階級應該如何定位?筆者對此并無系統的研究,更無相關的數據支持,大緻想來,老婆孩子熱炕頭,有車有房無貸款,外加存款幾十萬,就能稱得上是中産階級了吧。
那麼,在清代,普通百姓達到什麼标準才能算是小康之家呢?如果以銀兩進行換算,一個家庭的年收入達到什麼标準,才能衣食無憂呢?這樣的問題在史料中是沒有系統記載的,但是從清代小說中,以及官方的記載的抄家記錄中可見一二。
要搞清楚收入這個問題,就勢必要了解當時的消費能力以及銀兩的購買能力。清代時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在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以乾隆時期為例,一兩銀子可以買到一石大米,清代一石等于120斤,約合今制142斤。
至于雞鴨魚肉當時是多少錢一斤,史料中并無記載,但在《醒世姻緣傳》中,卻透露了一些物價的信息,書中記載:“八分銀一斤肉,錢半銀子一隻雞,酒是貴的……”
大緻可以看出,一兩銀子可以買十二三斤的肉。不過,京城的物價曆來要高于其他地區,外省的情況估計要好一些,但基本上出入不會很大。
有了基本的物價信息,再來了解一下當時的工價。按照乾隆時期的标準,一個成年男勞力,年收入在15到20兩之間。這包括了自己種地所得以及雜工所得。而一個婦女的年收入則要低得多。
封建社會,女性大多圍着“三台”(鍋台、炕台、磨台)轉,當然也有外出謀生的,多半多是媒婆、接生婆、奶娘之類的。這些職業的收入很低,一年下來也不會超過十兩銀子。
綜合來看,一個四口之家,零零總總的的加在一起,年收入大緻就在40兩左右,這和一個知縣年俸45兩基本持平。在當時那個商品不發達的社會,普通百姓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吃飯問題,以成年人每天的口糧一斤來算,一年為365斤,四人則為1460斤,需銀14兩。
清代是小農經濟為主,農民的工作就是種地,因此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下,吃飯問題自然可以自給自足,而且田地較多的還有盈餘。但也要考慮到災年,如遇水旱自然災害,則溫飽就難以保證了。
當然,吃飯并不是解決了米面就行的,還需油鹽醬醋茶等,這些物品大多需要購買。此外,還有穿衣、住房以及各方面應酬等,如此算下來,40兩的年收入也僅僅夠維持生活。
如果說年收入40兩能維持溫飽,那麼年收入多少才能算是小康甚至是富裕呢?這裡我們通過清代幾個抄家的情況作出分析。
第一個是生員祝廷诤。生員即秀才,是科舉考試中的第一級功名,秀才雖然不能入仕為官,在民間卻有不小的影響力,其定位大緻符合中産階級這一标準。
祝廷诤是江西德興縣人,他死後因文字獄《讀三字經》一案,于乾隆四十四年被抄家。根據抄家的清單來看,祝廷诤的家産包括田産、房産、家具,凡是稍微值點錢的都被籍沒官府了。祝廷诤的家産經過估算,保守估計在317兩左右。
第二個是舉人王錫侯。舉人高于秀才,可以入仕為官,但王錫侯中舉并未入仕。他也是因文字獄案發受牽連,于乾隆四十二年被抄家的。他的家産經估算大約為478兩。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做官與不做官的收入是十分巨大的。像和珅、李侍堯、王亶望之類動辄數百萬兩的畢竟是少數,就是當官的,能有數萬、十幾萬兩已經算是十分可觀了。
盡管祝廷诤、王錫侯沒有入仕為官,但他們的收入卻比普通百姓要高得多,畢竟他們身有功名,在地方上受人尊重,很多重要的事務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因此來錢的機會也就多,且多是動動嘴皮或筆杆就能獲得。
按照這個邏輯,普通百姓的小康标準即便不能達到數百兩的家産,那麼也不能少于100兩。遺憾的是,從乾隆時期國力最鼎盛時的情況來看,全國三億人口,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在溫飽線以下,家産能及100兩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