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到bpmf,我用的課件裡是下面這幅情境圖裡的,講到父子兩個去爬山,學生表現很平靜,可是突然有個小男生喊了起來:“老師,黑闆上的是爸爸,咱課本上的是爺爺!”
我聽了以為他說成年男子手中拄着拐杖是爺爺,于是就解釋:“咱們登山的時候,一般累了都會拄着拐杖。”
“不是的,老師,你看這幅圖和你黑闆上的不太一樣,咱課本上的爸爸有胡子,不像爸爸,真的像爺爺。”小男生還是提出了質疑。
他跑到我跟前讓我看課本,我仔細地看看,的确和我用的課件裡的插圖不一樣,課本裡的真的像爺爺,除了額頭上的皺紋不說,那胡子逗不好和學生解釋,我說:“雖然這位爸爸有胡子,我們不能把他當成爺爺,因為我們課本裡要學的是爸爸的音節,還有教參書上情境圖裡講的也是父子倆。”
學生又指出了課本裡和課件裡圖畫不一樣的地方,我立刻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開始教四個聲母的寫法。
放學回家我把2016的教材拿出來做了對比,上圖是2016年,兩者比較一下,今年的版本爸爸多了胡子,山洞裡的小女孩眼睛變漂亮了,可是正因為有了胡子的爸爸,變得讓孩子難以分辨了,不用說孩子,我也一時之間難以分辨。
不為湊什麼去年的毒教材的熱鬧,現實中遇到一個小插曲,記錄一下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