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山區南窖鄉花港村,有一條人工修建的引水渠,被大家稱為“紅旗渠”。
這條“紅旗渠”是在上世紀70年代,由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蒲天佑帶領花港村全體村民,夜以繼日地一錘一錘鑿出來的。這條“紅旗渠”所凝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至今仍在激勵着花港村人不斷前行。
從“盼水”到“通水”
花港村位于房山區北部深山區,是山高景美的好地方,但在40多年前,這裡極度缺水。
1.天旱盼水,絕境逢生
花港村村北有座被村民祖祖輩輩叫做“北大尖兒”的山,山的另一側,大石河蜿蜒而過,村民對大石河的水充滿了渴望。
為了解決村民吃水問題,當時花港村黨支部書記蒲天佑四處尋訪,晝思夜想。一天,他突然冒出來個想法:在“北大尖兒”半山腰打個洞,把山後的大石河水引進村。蒲天佑的想法一說出口,就得到了全體村民的一緻擁護。
2.不畏艱辛,開山鑿洞
1973年春天,轟轟烈烈的鑿山引水工程拉開了序幕。在原房山縣南窖公社黨委的支持下,蒲天佑和民兵隊長隗合江帶領花港村20名年輕社員,扛着鎬頭鐵鍁、鋼釺鐵錘,熱情高漲地開進了山溝,正式向“北大尖兒”宣戰。
沒有先進的設備,大家僅僅靠着人力、憑着驚人的毅力,一錘一鎬,晝夜不停地勞作。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大家鑿出了幾十米深的山洞。消息很快傳開後,公社煤礦提供了一台空壓機,大安山礦送來了兩台風錘,燕山機械廠給予了技術支持,這大大加快了工程的推進速度。
僅僅8個月後,432米的一号洞被打通;後來在各方的幫助下,又相繼打通了5個洞。
3.不忘使命,傳承精神
洞打通了,接下來就要架電線、安水泵,引水上山。經過多方協調,原縣供電局為花港村支援了10根水泥線杆。
1974年的正月十四,由蒲天佑帶隊的25人運輸隊來到縣城,用小推車裝運電線杆。在返鄉途中,一輛從對面疾馳而來的大卡車突然變道,猛沖過來,一頭撞在了電線杆上,杆子被撞後挑起了20歲的董桂月和25歲的孔祥福,二人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因腦部失血過多,不幸遇難。
第二天,蒲天佑和公社書記一起來到董桂月家,心痛無比地說:“二哥,我對不起你,我沒把孩子帶回來。”董家父親一下子蹲在了地上,半天才站起來。可他又強忍悲痛,扶着蒲天佑的手臂說:“天佑啊,别說了,這事打到誰頭上都一樣,我是共産黨員,我挺得住,你們還是先去看看祥福她媽吧!”孔祥福的母親孤身一人把孩子拉扯大,她聽到噩耗後,雖然悲痛萬分,卻堅強地說:“祥福是為大家夥兒的事兒遇難的,我相信公社、相信黨,你們一定會處理好的。”聽了這番話,在場的人都掉下了眼淚。
1974年秋,大石河水終于過山洞、越山梁、穿山澗,流進了花港村幹涸的土地,梯田裡第一次種上了小麥。看着豐收的麥子,村民個個心裡樂開了花,不由自主地編了一段打油詩:
共産黨,不一般,帶着大夥去鑿山;
大幹苦幹拼命幹,引水上山莫等閑;
決心大,意志堅,團結一心排萬難;
條條渠道繞山轉,座座水池映藍天!
“紅旗渠”精神永傳承
40多年過去了,引水渠早已完成了通水使命,但卻把精神永遠地刻在了遺址上。
近年來,慕名而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大家紛紛慨歎工程的偉大,穿梭在涵洞裡,仿佛仍能聽到那一聲聲清亮的口号,一錘錘鑿壁的回響,一陣陣喜悅的歡笑。
當年參與“引水”的花港村村民董桂永,現已是75歲高齡,但仍在村裡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并于今年參加了房山區百姓宣講團,把穿山引水的“紅旗渠”故事講給每一位新時代的房山人。
“第一書記”李立權傳承“紅旗渠”精神,帶着“花港故事”參加了“時代新人說 我和祖國共成長”主題演講活動,取得了房山賽區第一名的好成績。
隻能苦幹,不能苦熬,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在“紅旗渠”精神的感召下,如今的花港村人秉承着不等不靠、敢為人先的主人翁精神,繼往開來、奮發進取,用實際行動守護着綠水青山。
幾千畝的松柏林郁郁蔥蔥,幾百畝的高山桃園碩果累累,紅酒莊園的野生山葡萄酒榮獲國際大獎。
這種精神不僅激勵着花港人,更成為了所有南窖人的堅定信仰。
大山深處,南窖人民懷揣着那份夢想,不畏艱辛、剛毅執着,在緻富發展之路上勇敢前行,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轉自“黨建房山”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