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3 02:01:17

中國傳統文化的底層是儒家和法家文化,那麼這些底層文化所引帶出來的表象的直接體現是什麼?

又是如何影響各個朝代人民的行為、意識及整個社會的系統結構?

接下來我們就深度剖析中國傳統文化所引帶出來的關于個人、關于群體的文化特點.

中國文化的第一個特點是什麼?

一定是血緣居先!這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而不殆的根本原因.

想想你跟什麼人最親近、什麼人讓你最具信任感,一定是你的雙親、遠近親戚等,有直接或者間接血緣關系的人,這個特點從沒有斷點過,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古代的王侯還是達官貴族,他們信任度的來源就是根據血緣遠近進行判斷.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1

這是中華民族一直都存在的核心文化!

隻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這種血緣意識逐漸淡薄,但是仍舊影響着我們每個人的方方面面.

如果說你對血緣文化沒有具象認識,我推薦你看一下最近有個電視劇《破冰行動》在第一集的一個小段中,塔寨村的人圍攻一群警察,而整個塔寨村就是血緣文化的具象體現,整個村子有着極其重的血緣宗族觀念,由血緣關系構建出一個規模性的群體來統一做某件事業.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2

這種血緣構成的群體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當外部威脅點一旦出現,這個群體立馬抱團對外進行對抗,無論是諸侯國對其他蠻夷部族的戰争,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還存在的某些大家族.

這是血緣居先形成的首要族群的直接表達!

由此你就可以明白無論從古代的皇家、世家大族,最開始的凝聚力體現就是血緣文化,用血緣關系來連接其中的每一個人,再比如你去創業、需要多人參與做某件事,你一定首先找到的是跟你有血緣關系的人,你才最信任,并且下意識的會對本血緣體系的人更多關注,這種血緣文化是最穩定、最長久的.

反觀印度文化,他們是宗教居先,血緣也居先,就是同時存在兩種居先,誰也不能超過誰,于是它就得締造一個強有力的神----就是婆羅門教,通過宗教來固化血緣;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3

而對于古希臘文化則是血緣文化幾乎消失,或者是非常的稀少,更多存在于小家庭,而特别大的家族就非常少,因為古希臘本身土地資源稀少,無法完全依靠農業生存,隻能到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經商或者發動戰争獲取資源,但商業和戰争都無法以血緣方式居先

細細想想如果戰争和商業都是血緣居先,那這個整個族就無法長存,于是古希臘人被打成單子,散布在環地中海,因此隻能靠造出神學體系、法學體系等等其他思想體系等來維系本國家群體的穩定,就像中國的血緣家族結構體系和忠孝體系一樣,但是丢失了動物血緣結構和人類早年血緣結構,進而重新締造了一個社會關系,這叫社會契約,以法律和宗教取代血緣.

而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血緣居先,然後建立起血緣關系結構,叫做宗法,然後才是神,但是中國的神也都是指的祖先神靈,還是在血緣基礎上建構的意識.

中華民族的血緣意識是直接本能接續動物、原始人類的血緣意識,然後血緣紐帶為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超血緣文明社會結構,把國家社會變構成一個氏族類的血緣連接形态,它跟動物社會一脈相連,之間沒有任何斷裂,是一脈延續,所以它異常穩定.

這樣的社會構型最有力的調動了集體化勞作在每一畝地上不發生糾紛,血緣天然和諧,然後形成大家精耕細作求得溫飽的生存結構.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4

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把這種家族的血緣關系轉化成整個國家層面的血緣關系,這就使得整個國家的人都感覺是有共同血緣,于是這個國家的管理就變得類似于一個家族的管理,就變得非常穩定.

我們把這種血緣有序結構叫禮制,孔子把這個政治禮制操作變成了一個理論體系,這叫儒學.

儒家學說就是用最原始、最穩定、最底層的人類血緣結構,維系和重組超血緣社會紊亂結構的秩序,從而形成它穩固的思想維穩體系和社會結構紐帶.

把中國古代社會建造成了一個獨特的儒家血緣社會體系,就是因為血緣族群結構是農業文明中最現成、最有利的方式,所以中華民族血緣文化一脈延續,從不斷點.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5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二大特點是“具象思維、眼見為實”

什麼是具象思維?

就是我們的意識是具象的物延伸出來的符号意識思維,也就是任何意識或者思維都必須要直接挂靠到具象的物上面,必須眼見為實,否則我們将無法對其有具體的解釋或者定義,是直接對外部世界通過人類已有感官通道所獲取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再形成的判斷與決策.

具象思維首先來源于我們的本能.

另外則來源于我們的象形文字,但凡是原始人類的各個部族,都用的是象形文字,如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國古代文字。後來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各個地區的文化對沖交流,于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之上形成次生性文字---拼音文字,但總體都是在具象文字、象形文字這個基礎系統之上的文字符号.

(要知道,你讓幾歲的小孩子學習語文,最簡答的方式就是把課文用具象的萬物去講給他聽,他立馬明白你說的意思,而絕非死記硬背)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6

如果說從人類文化一開始我們就使用的是非象形文字的抽象符号,那麼會形成什麼局面?隻有創造那個符号的人才會明白自己的符号是表達什麼,然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并且無論如何是跟别人溝通不清楚的.

那怎麼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大家都把具象的物符号化,一看到這個符号就能明白這個符号代表的是什麼食物,也就是必須要先有一個共同意識的載體,有了這個載體才能有其他文字符号的延伸.

中國象形文字的第一要素是“以形表意”,就是一個字就是具象的表達一副圖畫,例如火這個字,就是具象的火苗所抽象出來的符号,所有的造字都是以人為中心,以人類視覺這個通道表達出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符号觀念意識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7

第二要素就是共性經驗原則,就是說畫出一個符号,本族群的人都知道這個符号的含義,也就是說從大家都能看到的具象實物直接畫出來的符号,大家都一定認識,于是就形成最原始的文字符号.

由此可以看出象形文字是全然具象思維的體現,根本不可能導出邏輯思維

也就是說隻能通過人類本能的五感去感知世間萬物,但是卻無法建立新的對世界的認知或者創造新的文化通道,這也是東西方文明出現差異的一個比較大的原因.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8

而西方因為頻繁的商業交流及戰争和多方面的意識融合及獨特的地理和政治環境,形成了一種新的認知感知世界的方式,就是以邏輯符号的推導去認知除人類直觀感知外的世界,那麼純邏輯推導的世界肯定就會與直觀感知的世界有這非常巨大的差别.

象形文字的來源不是邏輯推導出來的,而是在具象含義中直觀類比出來的,所以具象符号引出具象思維的思維方式訓練,這叫字形邏輯推演

因為圖畫和圖符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于是我們在具象圖符中建立類比、建立概念的思維方式就變得十分簡潔、具象,用不着邏輯系統上複雜的推演,這就是具象符号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于是一個蘋果就隻是一個蘋果,無法再延伸出其他的追問.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9

仔細想一想,如果我們不學西方哲學,不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的展開基本思維的方法是什麼?一定是辯證法、唯物論,因為從生物本能開始,從《易經》開始,從象形文字開始,我們邏輯學的基本架構就是辯證思維,就是唯物論,就是眼見為實,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特點.

思維方式是整個文化内涵的容器和承載者,這就導緻東西方文化在其基本内涵和構型上發生根本性的分野.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三個特點則是技藝文化(即技術文化和藝術文化)和實幹

因為文字的具象化,導緻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傾向于類比化、經驗化、直觀化,而不傾向邏輯推導關系,這就形成中國特有的文化狀态叫做技藝文化體系.

要知道中國古代的文章原本是沒有語法邏輯關系的,它的表意過程就像是一副連環畫,是非常具象的直接性表達,那麼它就用不着抽象複雜的邏輯思維來推展自己的思想概念構成

所以思維方式就傾向于具象化、類比化、經驗直觀化,而不傾向于現實推導關系,在幾千年的訓練之下形成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狀态,叫做技藝文化體系,也就是中國文化隻産生技術和藝術,或者它的主體最有利于産生技術和藝術.

舉一個例子:馬緻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語法結構、沒有虛詞、副詞或者介詞,這種思維方式是直接通過語言形成一種具象的景象,所以它有利于藝術文化的産生,有利于具象實物的制作,這是中國具象思維這一脈通道所延伸的結果.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10

另外由于農業文明人口暴漲、人際關系、資源關系緊張,因此特别務實,特别急于作出結論,特别急于拿來應用,所以學以緻用、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基調,這使得中國的任何符号、思維、形成都是以實用為基準,在實用上尋求落實效果.

反之沒有落實的文化都會被淘汰掉.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對虛學純思想、純學術其實看得不重;對實學、治學看得極重,實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唯一衡量标準.

孔子本人都這樣,他講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擺在第一位是立德、第二位是立功、最後才是立言,才是做思想學問,孔子的學說是他的立身之基,但是他實務操作把所有事情都做到極緻,這也就形成中國古代的人普遍偏重實操、實務的基礎.

中國傳統的學說曆來講學以緻用、知行合一,這跟西方專業研究無用學問的這個古希臘思緒完全相反,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不可能形成哲科思維的通道,就更不能談現代科學了.

因為一旦講實用,就直接關閉掉了哲學的大門,而哲學是科學的底層邏輯模型.

孔子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的整個思辨、思想的運用最終都落腳在笃行之上面,即是一旦能施行運用,學問就到此為止;

荀子說:學至于行而止矣。就是學問如果能夠達到應用,它就達到最徹底的深度,就已經是極點,不需要在再深究了;

朱熹說:學之之薄,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之之實,他說學問之博大,在于要知道知識的扼要要點,他說知識的要點在于能夠落實為實際的行為.

這就是中國學術的衡量尺度,它表達着中國傳統文化或者狹義哲學以外文化的基本形态,導緻人的思想潛能的調動受到極大限制,這也就導緻中國傳統文化完全封閉起來,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追問和探究.

要知道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以“此”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就是實踐為真知、知行合一、眼見為實等,作為自己的底層邏輯操作系統,實則是為生存、繁衍所形成的工具

以為這是自己生活感悟出來的,或者完全對的,但這實際上就是幾百幾千年前就已經形成這樣的文化基本形态,至今都沒有改變過.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經驗技術為主的文化走向,它根本沒有科學思維的那個底層邏輯,你仔細想想無論長城、都江堰、靈渠、還是各個朝代的皇宮都城等,這些都是中國古代人民以技術經驗的結果.

他絕對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先去測定山地各方面的數據,再去畫一系列的概念圖,最後才去實踐,絕不會有這樣的一個過程.

分析一下你身邊的傳統文化(你覺得你的身上還剩下那些)11

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個體系是一個技術體系,具象的實際操作體系,是一個經驗體系,而技術體系的核心是硬态試錯法,就是在不斷的實際操作中進行不斷試錯,逐漸積累經驗,一點一點修正,于是與西方的哲科體系的邏輯在前的軟态試錯法是差距極大的,因此顯得範圍狹隘,效率低下.

我強調一點,以上的任何一種表述不含任何褒義貶義,因為我并不覺得西方的思維就是完全對的,中國傳統的文化就是所謂的“錯的”,我更偏重了解任何一種文化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希望讀者完全抱着一種了解事實的心态去看待任何一個論點,那麼這才是這篇文章帶給你的最大價值.

血緣居先、具象思維、純經驗的技藝文化,這些特點是否還表現在你的身上,或許我們大部分人仍舊有這些固化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那麼除這三者之外,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的特點是什麼?

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

敬請期待

關注無用學派

最懂你的高深文化知識的翻譯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