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35周歲歧視?來源:半月談網這是一個收入分化、利益多元、結構轉型的社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反對35周歲歧視?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半月談網
這是一個收入分化、利益多元、結構轉型的社會。
我們在努力消弭貧富差距的同時,正直面日漸凸顯的社會分化。認同還是疏離?融入還是區隔?叩問着每個人的認知和抉擇。
不久前,媒體上曾有一場涉及“下等人”稱謂的争議。雖然風波已經平息,但是,它所映照的社會歧視現象,卻其來有自,也了猶未了。人們還當記得“我們也不是完完全全的老百姓,我們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然表白,“你就配掃地,你兒子也就配掃地”的惡語相向;人們不會忘卻校園裡“我爸是李剛”的強橫引發的社會吐槽,城市中“低端人口”的稱謂激起的輿論紛争;人們在當下或許正無所顧忌地直接參與網絡世界形形色色“鄙視鍊”的宣洩和排序……
顯然,社會歧視的問題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依然是一個堅硬的阻礙。
這是一種社會病。它呈現的不僅是個體行為,而且是一種社會心态;它折射的不僅是自我構建,而且是一種社會區隔;它傳遞的不僅是話語暴力,而且是一種社會擠壓。
任其蔓延,就會扭曲社會認同,導緻社會排斥,趨向社會斷裂。
拒絕身份歧視,我們先當矯治其深層的社會症結。
首先,在新的社會變遷中,身份區隔牽扯的是傳統的特權觀念。
我們正經曆一場偉大的變革。以往的階級之間的分野不再流行,城鄉分割的鴻溝正被跨越;嶄新的社會層化現象已日益分明,資源配置格局也日漸多樣。但是,身份、地位、聲望,在社會上依然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本,千百年來積澱的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中國人普遍的心智模式還難以徹底掙脫傳統封建文化的羅網。擁有種種權力和優質資源的一些強勢群體,不甘“泯然于衆人”。于是,着意強化社會區隔,彰顯特權意識,就成了他們的自然抉擇。
近日,筆者看到《半月談》上的一篇文章《官場陋習侵蝕部分學生組織》,文中有部長要求部員記住學生會主席團所有“領導”的長相,在校園裡碰上了,不能喊師兄師姐,要大聲喊“主席好”。這種陋習的深層,隐藏的就是身份的區隔和歧視。
其次,在新的社會流動中,精英炫耀糾結的是扭曲的心理焦慮。
這是一個流動社會,也是一個風險社會。不确定性、不安全感,是這個轉型社會的鮮明特征。教育、醫療、養老的巨大壓力一時還難以化解,房價上漲、房租高企、房貸沉重的難題求解還有待長效機制建設,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平台跑路等投資理财的風險還缺乏有效監管,社會向上流動的通道依然保留着,向下滑落的大門也在敞開着,精英人群的心理焦慮也油然而生。他們竭力要從身份、地位、聲望的精神消費中掙得最後一絲顔面,要從膨脹自我睥睨衆生中找回往昔的那份虛榮。于是,炫耀和失落,憤懑和自戀,霸淩和浮躁,構成了他們焦慮心理的多重鏡像。
再次,在新的社會競争中,社會排斥折射的是唯我的冷漠心态。
市場經濟奉行優勝劣汰,消費社會看重物質利益。在社會高揚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之際,也有“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将個人的私欲當作唯一的追求目标,在媒體傳播草根英雄、身邊好人、現代鄉賢之時,也有提防陷入“互害型社會”的警鐘在我們耳邊一次次敲響。世界已然很近,就像你的鄰家大院,輕輕地伸手摁響門鈴,就可一步跨入。人心或許很遠,遠得有千溝萬壑,于是就有了原子化、陌生化、叢林化的社會流變。當冷漠成為一種社會心态,不同階層間的涼薄和鄙視、侵奪和擠壓,就随時可能不期而至。
多元社會,如何去增進社會認同、擴大社會融入、實現社會和諧?
根本在于弘揚社會的核心價值,在制度性的保障中,培育每一個國人的公民意識、平等觀念和現代文明。
從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每一個人都是主體,都應有自由選擇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機會,每一個人都是公民,都應有不可讓渡不可剝奪的權利與尊嚴。由此,我們方能在共建共創美好生活的進程中,公平地實現成果的共享共赢。平等,是社會主義最閃亮的價值标識。“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國家憲法最簡明的價值宣示。平等的真谛,就是保障公平正義,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有尊嚴的生活。
社會生活中,無論财富、文化、身份、地位、聲望,差異是自在的,層化是客觀的,多元是必然的。隻是,所有這些差異、層化和多元,都不能構成社會融合的障礙。現代文明,指向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偏見來自隔閡,歧視來自狹隘,誰也不曾也不應擁有什麼先在的道德優勢。面對平凡的生活,面對身邊的人們,無論你是怎樣的富有,有怎樣的尊榮,都應始終懷揣一顆虔誠之心、敬畏之心。
等級制度,是一種封建殘餘;身份歧視,是一種社會霸淩。
融入多元社會,建設現代文明,請從學會包容和尊重起步。(蘇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