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雍也篇2627

論語雍也篇2627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1:13:00

論語雍也篇262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這句話千古名言,尤其是前兩句,我們會經常飲用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樂:喜歡,喜愛,喜樂,我們來談喜歡,我們看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喜歡呢?舉個例子,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我喜歡讀什麼樣的書?我喜歡看什麼樣的電影?我喜歡做什麼樣的事情?在什麼狀态下才能喜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雍也篇2627?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雍也篇2627(論語雍也篇第六21)1

論語雍也篇2627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這句話千古名言,尤其是前兩句,我們會經常飲用!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樂:喜歡,喜愛,喜樂,我們來談喜歡,我們看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喜歡呢?舉個例子,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我喜歡讀什麼樣的書?我喜歡看什麼樣的電影?我喜歡做什麼樣的事情?在什麼狀态下才能喜歡?

我自己内心是一個有仁德的人,我是不是喜歡和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啊?如果我們本身是一個喜歡喝酒的人,我們可能會喜歡和同樣喜歡喝酒的人交朋友,因為我們看到喜歡的本質是什麼?是相通是有相通的地方,是有契合的地方,是有相應的立法,比如說我們聽到一段話特别感興趣,我很喜歡,為什麼呢,它和我們當下相性,這句話是符合我當下的,所以我才喜歡,所以喜歡他有相通性,有相應性。相同相應,相感的,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看這句話: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首先第一層意思,是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為什麼呢?因為相通,哪裡相通?智慧和水是相通的?水它是靈動的,變化莫測的,智慧是不是是靈動的,什麼叫智慧啊,不是一闆一眼的叫做智慧,書上學來的成為知識也不叫智慧,什麼時候我們說這個人有智慧啊,是你在動的時候,你在用的時候,說我生活當中發生了一個什麼事情,我用我的智慧去處理,你看他和水多像,水是不停的動的,所以用出來的才叫智慧,所以智慧和水是有相通之處的。

我們再來看仁者樂山,仁者喜歡山,為何?厚重,它是可以乘載萬物的,我們看山上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什麼都有。所以他又能承載,又能滋養萬物,又能孕育萬物,仁者是不是這樣的?一個有仁德的人是可以滋養自己身上的品質,滋養自己身上的德行,滋養自己身上的智慧,同時是不是也可以化育萬物啊?所以有仁德的人是可以承載更多的事情,承載更多的人,可以去化育萬物,可以去幫助他人的,所以它是有相通之處的,相通故而才能喜歡,所以我們去看自古以來的聖賢詩人,或者有大的抱負的人,或者修道之人,是不是都喜歡山水之間?

智者動?仁者靜!智者動,這裡不是指的有智慧的人好動,那是孩子。這麼解釋是不對的,智者多動是什麼呢?智慧本身還是動的。得像水一樣是不停地流動着,所以想一想,我們遇到一件事情,我們在運用智慧的過程當中,他是不是流動的?他是不是活動的?所以他不停地在動。不停的在變,那麼智慧本身就是一種變通,孫子兵法有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一切都不是常态,他都是變的都是動的,因敵變化而取勝,因地方的變化我們還能取勝,謂之神,用兵如神。所以,孫子提倡帶兵打仗,要如行雲流水一般變化莫測,自然而然,這才是兵法的境界。

那不光兵法如此啊,你看我們做任何事情不是如此嗎?我們說教育孩子,有智慧的人是靈動的,無論做什麼事情它可以根據事情的變化而運用自己的智慧,人際關系不是一樣嗎,我們說一個人有情商,遇到什麼樣的人,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我可以講什麼樣的話,可以運用智慧去化解的。

工作當中也是一樣的,遇到不同的事情,不同的難題,智慧它是流動的,用起來他必然是動的,所以智者動,你看我們經常說你的腦子動一動,為什麼這樣說,沒有智慧呀,就是你遇事情的時候不懂得變則通,這件事情的結果就是不好的,因為你不懂得變通,所以學習兵法也同樣的道理,如果你隻是死記硬背,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都背下來也沒有用,因為你不會因地制宜,别人變的時候你會發現不會了,所以我們要懂得不停地通過學習增長自己的智慧,當你有智慧的時候,你才懂得變通,智慧它是流動的。

仁者靜。那麼仁本身是靜的,我們看有仁德的人沒有欲望啊,欲望少就靜得下來。不為功名利祿所動,你才能靜得下來啊,我們經常說我不靜,為什麼不靜?是你的欲望太多,總是跟着自己的欲望跑啊,今天有一個人找我談一個什麼事情,我覺得有利可圖,就靜不下來了,今年有一個人想找我賣點什麼東西,我覺得好像有錢可賺,我就靜不下來了,今天有個人對我很好,關心我幾句我的心又開始動了。我就是想要得到更多,想要索取對方的愛,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就不靜了,所以内心有仁德的人,他的根本是因為欲望少,故而他永遠是平靜的,因為不被外界的事情所擾,不被外界的事情所動。

包括我們經常引用的孔顔之樂,就是如此啊,一箪食,一瓢飲,可以樂在其中。孔夫子粗茶淡飯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沒有欲望了,所以他才能一直保持平靜,那麼仁者的靜啊,他向山一樣是不輕易動的,所以我們再來體會,我們去看看那些有仁德的人是不是都比較厚重?比較穩重啊,不會輕易的被事情所擾,不會輕易的被事情所動。

智者樂,仁者壽。這是結果。第有智慧的人得到的當下的結果就是樂,喜樂,因為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很通達,遇到事情的時候,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去化解。沒有煩惱結果自然就是喜樂的。

看看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人總是抱怨,總是愁眉苦臉的樣子總是不開心。為什麼沒有智慧呀,你看不透當下的事情,你不夠通達,所以就不開心,不快樂,而有智慧的人還是可以處理各種問題,都沒有煩惱,自然就是一直喜樂自在的狀态,

仁者壽,有仁德的人他是長壽的。為何?少私寡欲,沒有那麼多的私欲,不會動那麼多的心思,這樣的人自然都是長壽啊,沒有欲望就沒有抱怨呢,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會有怨言,因為總是欲求不滿才怨呢,我們總是想要更多得不到滿足就開始抱怨,我們希望孩子學習得更好,他沒有學習更好我們就産生了怨氣,我們希望老公賺得更多,他沒有賺得更多,我們就産生了怨氣,我們希望我們的老婆更溫順,沒有更溫順,我們就不要抱怨,我們希望别人更加的關心和愛,沒有得到更多我就抱怨,所以這些願望都是從我們自己的欲望當中來,所以我們去觀察那些越是樂觀的人,喜樂的人是他沒有那麼多的欲望,少私寡欲固二就長壽啦。

這個時候回頭先講第一層意思,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剛才說到智慧的人是喜歡水的,仁德的人是喜歡山的。為何呢?因為他有相通之處。

我們要講的第二層意思。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智者不是喜歡水,是智者的快樂就水本身一樣,仁者的快樂本身就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它可以滋養萬物,靈活變化,你不停的滋養萬物,化育萬物,就是樂!仁者的快樂怎麼來啊?就是厚重,就是包容,就是承載啊,

所以仁者你看你做的事情,我們說孔夫子是想讓天下歸仁,孔夫子一生都在講仁,那仁者講仁本身就是樂,他不需要借助山才能讓自己樂,我不需要去喜歡水,才能讓自己樂。不是的,所以這句話我還要再來體會,舉個例子,如果你在生活當中有了一些智慧以後,你看你的樂從哪裡來?在運用你的智慧的同時,你就是樂得,說用了我的智慧,解決了當下了一個什麼問題,一個困難幫助了一下其他人,樂在其中,我在講着仁的同時我在像山一樣包容和承載萬物的同時,樂已然在其中。所以智慧和水是相通的。仁德和山是相通的。這是第一重我們喜歡山何水的境界。

第二重:我們本身就是山和水的境界。因為我們有知,有仁。講到這裡我們再講個故事。孔夫子喜歡觀東流水,子貢問老師啊,你為什麼逢水必觀。總是喜歡看大水向東流去,大水說明這次再看的水,水勢很旺,然後孔夫子就聊會了,他說,你看這個向東流去的水像不像君子之德?遍布天下滋養萬物,從不偏私。我們來看一個君子的德行是不是如此?他的德行是遍布天下滋養萬物的,沒有偏私,對誰都一樣,對所有的人都去講自己的人德。你看這水像不像道啊。水勢盛大,永不窮竭,不停留啊,好像永遠沒有枯竭的樣子,你看像不像到,一下直在運行?再看這水像不像君子的智慧啊,淺流不息深不可測,最淺的地方也有水流,最深的地方深不可測。我們要思考像不像我們的智慧啊?它可以解決生活當中最淺顯的事情,最普遍的事情,同時智慧又深不可測,無窮無盡。到底有多深?不知道,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就可以用什麼樣的智慧去解決。所以又很淺,淺到随處可見,很深,深到不可測量,看這水啊,像不像君子的勇敢,勇奔赴萬丈毫不遲疑?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他到了萬丈深淵的時候,依然是毫不遲疑的,就可以落下去。所以你看像不像君子的勇敢,君子做事情為了心中的到義,未了的做事情是毫不遲疑,當仁不讓,看這水像不像君子之明察。察,觀察的察,明察秋毫的察,滲入細微,無處不達。水他可以滲透到很細微的地方,無處不達。所以君子要有明察秋毫的智慧,要有明察秋毫的本領。無處不在,随處可見,

水它可以包容一切,有體現君子的容人之量。可以容納天下。這水啊還有一個特點,比如說我們把水倒在這個杯子裡面,或者到在其他的任何容器都一樣,他永遠都是保持水平狀态。所以它象征着君子的正,公正。任何時候他都是平的,他都可以一視同仁,水象征着君子的度。我們萬事萬物都要講一個度,比如說這個水啊,我們把它倒在杯子裡,水滿則止,并不貪多。滿了之後開始流向其他的地方,所以君子無論到什麼時候都要懂得找好生活當中的那個度,也就是我們平常總講的中庸之道,所以你看着水像不像君子的志,志不移,為何說水的志從來不移。一直向東流啊,從不改道。所以你看水當中可以看到如此多的道理。像君子的德行,又想但,又向君子的容人之量,有像中庸的适度,又像君子的勇,又像君子的公正。所以古人都喜歡歡水去悟道,老子也喜歡歡水,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我們聽完論語的這一講課程。我們再去看山看水,你會看到不同的境界。會有不同的體會,當我們站在山頂的時候,你去看這個山如此的遼闊,如此的雄偉,它承載着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那我們站在山頂的那一刻。可不可以增加自己的仁德?當我們這樣去思維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承載更多的東西。可以承載更多的人和事,所以他無形中會增加我們的仁。

你看水,變化無窮,他一直都是靈動的,所以我們看到了水就像看到了智慧,我們要讓自己的智慧動起來,打你智慧動起來的時候,自然可以解決生活當中的煩惱,我們就保持了喜樂的狀态。

我們再回到原文,對這句話做一個總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靈活,可以滋養萬物,化育萬物。仁者的樂像山一樣厚重。山一樣可以承載萬物。

智慧在用的時候它是動的,固而叫智者動。仁者是保持安靜的,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欲望,不被外界的環境功名利祿所擾,所以仁者靜。

智者當下都是喜樂的,因為它很通達,沒有那麼多的煩惱,故而喜樂。仁者壽,仁者少私寡欲固而長壽,我們回來點題,這句話在講什麼呢,不是在講山,也不是在講水。他在講智,在聊會仁。孔夫子這裡借山水來給我們描述什麼事是知。什麼是仁?你說智是什麼?仁是什麼?整個論語都在講。所以,隻有這裡開始給我們找到一個可以去觀察的山和水,你要問我智慧是什麼?你去看看水什麼是智慧啊,我們現在來思考,象水在流動,這就是智慧,那什麼叫仁呢?我們自己想一想,看一看,我們去過的那些名山,原來那個就是仁,所以不要理解成這句話,是在講山和水,或者講智慧的人和仁德的人,是喜歡去山水之間,不是這樣。他是再借山水告訴我們什麼叫智?什麼叫做仁,這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更好去體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