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6 10:19:33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十一月,辛棄疾從江西安撫使改官浙江提點刑獄公事,随後又遭到谏官的彈劾,辛棄疾随即回到了上饒帶湖新居,遠離官場,過起了隐居的生活,辛棄疾在帶湖的隐居生活長達十年之久。

辛棄疾為何會在上饒有新居呢?原來這是他有計劃提前開工修建的,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第二次出任江南西路安撫使,第二年春天,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

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他在上饒帶湖築室百間,置菜圃、稻田,以為日後退隐躬耕之所,故憑高作屋下臨其田,名為“稼軒”。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1

辛棄疾繪像

辛棄疾談起修建帶湖新居時,他對家人說到:“人生在勤,當以力田(努力種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稼”的意思就是種植谷物,并以此自号“稼軒居士”。

“稼軒”就是辛棄疾在上饒鄉村修建的新居的名字。同時代的文人洪邁在《稼軒記》中記載:信州郡治(即今江西上饒)之北一裡餘,有空曠之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寶帶。

其實辛棄疾隐約地感覺到,由于自己的性格“剛拙自信”,在仕途上很容易導緻得罪一些人,正像他在《論盜賊劄子》一文中說的那樣,會陷入一種“不為衆人所容”的處境,所以他早已做好了歸隐的準備。

果然,同年十一月,他就受到谏官的彈劾,官職被罷,剛好在這個時候,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于是便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閑居生活。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2

辛棄疾繪像

新居落成,在人生來說,無疑是一大喜事,古代就有喬遷之喜的說法,《詩·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嘤嘤,出自幽谷,遷于喬木。”是最早有關喬遷的記載,原詩句的意思是說鳥兒飛離深谷,遷到高大的樹木上去。

後來古人用來做祝賀用語,古人喬遷之時,在欣喜之餘,還會用文字的形式将喬遷事宜記載下來。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3

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将成》·詞意圖

辛棄疾為什麼選擇在上饒帶湖修建新居呢?首先來說帶湖的位置江西上饒,位于信江上遊,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是一個非常宜居的地方。

據洪邁《稼軒記》說,南宋“國家行在武林,廣信最密迩畿輔。東舟西車,蜂舞錯出,勢處便近,士大夫樂寄焉”。這段話大意是說當時京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而上饒最靠近京城所在地浙江,交通便利,所以士大夫都樂意到上饒居住。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4

南宋臨安複原圖

确實,從軍事位置上看,上饒處于著名的浙贛走廊中段,無論東西,皆可一瀉千裡。曆史上,南宋半壁江山,浙江、江西、湖南是後方,福建是大後方。特殊情況下,上饒是由後方到大後方的必經之地。從政治地理上看,上饒又是一個可進可退的地方:進可至以臨安朝見天子,退可以隐居山林。

從這兩點來看,辛棄疾選擇在這裡修建新居是有規劃的,也是精心計劃過的一件事情。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5

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将成》·詞意圖

也難怪,在新居即将落成之際,辛棄疾還寫下了一首詞,由此也不難看出,他将帶湖新居作為退隐之後的安身之所是很滿意的 ,這首詞就是《沁園春·帶湖新居将成》,原詞如下: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東岡更葺茅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6

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将成》·詞意圖

上片主要寫詞人因何萌發棄政歸田的念頭,首句開門見山,照應詞中小序“帶湖新居将成”起筆。

首句“三徑初成”,辛棄疾還借用了一個典故,西漢蔣诩隐居時在門前開了三條小路,自從蔣诩之後,“三徑”在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心中成了隐士居所的代名詞,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一個現象,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就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7

陶淵明繪像

“三徑初成”,也寫明詞人新居将成,栖身有所。對于仕途上的失意來說,新居的落成無疑是令他感到欣喜的一件事情。

但是辛棄疾對這種欣喜之情的吐露是委婉的,他沒有用直白的方式一下子道出。他先說“鶴怨猿驚,稼軒未來”,借用的是帶湖的仙鶴老猿的口氣,仙鶴和老猿埋怨驚怪主人遲遲不至。

這種拟化的寫作手法讓詞作多了一份情趣,從詞作的取材上來說,這一點又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8

辛棄疾接連使用典故,運用典故,是古代詩詞作品中常見的一種表達手法,主要是借助一些曆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鶴怨猿驚”出于南齊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孔稚珪是以昔日朝夕相處的鶴猿埋怨周颙隐居之後又進入仕途。

不同的是,辛棄疾正好借典故表達了相反的情感,是借帶湖的仙鶴和老猿之口埋怨自己仕而不歸。

開篇這兩句是從新居方面落墨,說那裡盼望自己回去。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9

“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這四句詞人将筆墨從新居挪移到自身,寫的是主觀想法:既然我的平生志趣正是以“雲山自許”,為什麼還老是呆在與自己的的行為舉止格格不入的地方,惹别人們嘲笑呢。

顯然,這隻不過是辛棄疾在遭到反對派的一連串排擠和打壓之後,且這種排擠和打壓目前有可能随時再次降臨情況下的一種牢騷自嘲而已。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10

其實辛棄疾的“平生意氣”是貫穿他一生的情感和使命,他是主戰的,他的主張就是收複失地,這樣有着強烈情感和使命的人豈能以“雲山自許”?

然而現實與辛棄疾的主觀情感往往是不兼容的,在有時候反而是背道而馳的,他事不由己、身不由己,還有什麼辦法呢?所以他經過再三權衡、深思熟慮的結果就是是:“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鲈脍哉?”

辛棄疾不願做違心之事,他認為既然自己的想法無法實現,在自己的抱負和志向無法施展的時候,在自己已經有倦意的時候,就應該急流勇退,還要越早越好,不要等被别人彈劾之後才離開。

再說自己也不是像西晉張翰那樣因想起了家鄉味美的鲈魚脍、莼菜羹而棄官還鄉,于心無愧,又何苦“抵死塵埃”呢?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11

辛棄疾雕塑像

這幾句暗示了詞人同持有不同政見的反對派之間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可調和的矛盾,并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胸懷。

詞人在這裡要表明的是,他之所以退隐并不是為貪圖個人安逸享受,這是在行文上為了呼應開篇句中對新居即将落成的欣喜之情、欲歸之情。

不過詞人主要還是說明,他忍受不了别人對他的毀謗、排擠、打擊、甚至報複,而且詞人可能預感到了針對他的新的彈劾正在等待來臨。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12

因而後面“秋江上”三句就顯得很自然了,讀起來沒有絲毫的突兀感,這又更進一層地表明了自己選擇歸隐的真正原因不是為貪圖個人安逸享受,而是避免遭到排擠和打壓,說白了就是避禍。

就像鴻雁聽到了弦響而逃,航船見到了驚濤駭浪而躲避一樣,這是詞人在别無選擇之下的選擇。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13

承接上片詞意,下片主要寫自己到了帶湖新居後,對未來生活的規劃,這是詞人對未來生活藍圖的憧憬和設想之辭。

詞中小序寫道“帶湖新居将成”,也就是說新居基本已經修建完畢,個别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所以就有了下片開頭的“東岡更葺茅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兩句。

這兩句大意是說在新居中再修一幢茅屋作為書齋,設在東岡,并把窗戶全部面水而開,這兩句既照應了小序中的“帶湖”二字,又照應了“平生意氣”與“雲山自許”的情懷。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14

“要小舟行釣”,正說明詞人厭倦了仕途生活,他打算過一種忘情世事的生活。而“行釣”同“種柳”聯系起來,表明詞人向往的是綠柳環繞居住環境,思慕的是小舟垂釣的生活場景。

下面寫竹、梅、菊、蘭,不僅表現了詞人的生活情趣,更反映出詞人的節操。從“疏籬護竹,莫礙觀梅”兩句可以看出,新居不光要親手種植柳樹,還要廣植竹子與梅花。

在傳統物文化中,竹與梅,是“歲寒三友”之二物,竹子經冬不凋,梅花淩寒而放,這可以看出詞人對竹子與梅花堅貞品質的熱忱贊頌和向往。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15

菊花和蘭花,是詩人屈原喜愛的高潔的花草。《離騷》中有“餐秋菊之落英”“紉秋蘭以為佩”等句,屈原說自己所食之素潔和所服之芬芳,辛棄疾說,既然古人認為菊花可餐,蘭花可佩,那我一定要親手把它們栽種起來。

“秋菊堪餐,春蘭可佩”兩句,明寫種花,實則言志,說明詞人決心要像屈原那樣對自己的理想堅貞不移。

然而屈原餐菊佩蘭是在被楚王放逐以後,而辛棄疾當時還在任上。堅持理想節操固然可以由己決定,但未來道路命運豈能擅自安排。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16

所以詞人接着吟唱:“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這三句初看與前文完全不屬,但細想,恰是當時作者心理矛盾含蓄而真實的流露。他内心其實是不願意離開的,但為何又要說“怕君恩未許”呢?

鄧廣銘先生在《辛棄疾傳》中說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話:“胸懷中燃燒着炎炎的烈火轟雷,表面上卻必須裝扮成一個淡泊冷靜、不關心時事和世局的人。”

結合辛棄疾平生的情感、志向和抱負,辛棄疾對自己持有的政見從來都是堅定的,他對自己的想法能夠被采納、能夠被付諸實施是抱有希望的,是心存幻想的,而歸隐對他來說是别無選擇的選擇、是情非得已的。

這是他始終不忘收複,積極入世、赤誠用世的真切情感的流露。全詞就在這種不得不隐、欲隐不能的糾結與矛盾的心境中曲終阕盡,讀來令人意猶未盡。

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處背景(辛棄疾新居将成寫下一首詞)17

辛棄疾繪像

這首詞,雖然圍繞着帶湖新居而寫,但自始至終可以說是一篇描寫詞人心理活動的實錄。

全詞上下兩片各具面目和特色。上片主要寫詞人打算歸隐的緣由,感情是漸進式的,由“新居将成”微喜,到“衣冠人笑,抵死塵埃”的怅然,到“意倦須還”氣惱,再到“驚弦雁避,駭浪船回”憤慨。如果隻讀上片,會給人帶來如觀看大河漲潮,流速由慢到快,潮聲湧動由小及大的情感體驗。

下片寫詞人對未來生活藍圖的設想之辭,如果隻讀下片,給人帶來的感覺就是:在潮水漲起來的河水中泛舟,水流徐緩而平穩,再聽不到潮水澎湃呼嘯的聲音,眼前所見隻是波光粼粼的廣闊的江面。

辛棄疾的《沁園春·帶湖新居将成》這首詞,雖然上下兩片表達不同,寫作手法不同,情趣也不同,但全詞由“帶湖新居将成”這一事件将首尾貫通起來,所以詞意上并沒有上下不連篇的痕迹,反而有一種自然流暢、渾然天成的感覺,讀來讓人意猶未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