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古代被稱為“先生”。這個稱呼在近代才廣泛使用。教師的本義是什麼?“教師”一詞又是怎麼來的?
“教”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這樣解釋:“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凡教之屬皆從教。”由此可知“教”的本義是“上”(統治者或者稱為施教者)将政令或知識施加給“下”(被統治者或者是受教者),使其效法或模仿,以使政令通行和知識傳遞。許慎又将“教"字歸人“攴”部,“攴”的本義是“小擊也”(輕微地敲打)。可見在“教”的過程中,是可以給予輕微警戒或懲罰的。
“師”字,《說文解字》解釋說:“二千五百人為師”,此處師是軍隊之義,二千五百名軍士組成一師。早在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力量,要興辦學校,培養貴族子弟射箭、騎術等軍事技能,所以,擔當教學任務的都是統帥軍隊的将領們,當時被稱為“師帥”。然而,軍隊将領總不能整天和小孩子攪在一起,于是文人任教逐漸多起來,為此周代還設有“師氏”、“師保”等職,掌管輔導王室、教育貴族子弟和講述朝儀得失之事。如《詩經·周南·葛覃》雲:“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如《易經·系辭下》雲:“無有師保,如臨父母。”總之,無論是“師帥”還是“師氏”和“師保”,他們都是通過“教”(言傳身教)來傳授知識的,因此,人們便把“教”和“師”合起來,逐漸形成了“教師”一詞。
由于“教師”本義是教人謀生本領和技藝的,所以最初“教師”一詞應用範圍很有限,僅應用于樂坊、梨園界和手工業界。其職責是教授歌曲、戲曲、傳授武術及各種技藝。如元代張國賓雜劇《羅李郎》第三折:“人都道你是教師,人都道你是浪子。上長街百十樣風流事,到家中一千場五代史。”又如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回:“月娘衆人躧着高阜,把眼觀看,看見人山人海圍着,都看教師走馬耍解的。”可見上面“教師”一詞僅限于在市井中運用,類似于現代的“教練”。随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教師”的含義也有變化,用來專指教書育人的教師了。如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永樂取舉人、監生年少者人翰林院,習夷字,以通事為教師。”這就基本符合現代教師的含義了。
談起“教師”,常常就會想到“老師”這個詞。“老師”本義是指傳授學問德高望重的老人。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田骈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老師”就泛稱傳授文化和技藝的人了。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伯安人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到了明清科舉中,又把座主和學官稱“老師”。如明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這學裡老師是朝廷制下的,專管秀才,你就中了狀元,這老師也要認的。”這裡的“老師”盡管與普通教師有區别,但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明确的。
後來,“老師”便作為教師的尊稱被固定下來了,“老“者為尊,這正是教師地位崇高和令人尊敬的具體體現,無論古代還是今天,對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們,人們都是永遠尊崇和熱愛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