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火燭,照亮前行路。
端午節,鄭州高溫,空氣烤人。雖是熱浪翻滾,卻是中原大地的好季節。
成片成片金黃金黃看不到邊的麥田比太陽更耀眼。
中原,又是一個豐收年!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眼下,因俄烏沖突,糧食成為了世人關注的話題。
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國家對小麥的機收、收購、歸倉等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
午間小憩,翻閱閑書,看到了南宋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先生推廣的社倉法,感慨良多。
南宋時期,有一年夏天,福建崇安縣發生水災,老百姓缺少糧食。朱熹向官府請貸糧食600石赈濟災民。朱熹規定,老百姓夏天從倉中借糧,到了冬天,有了收成,就加一些利息償還。如果收成不好,就免除一半的利息;如果發生了饑荒,不僅不收利息,還繼續開倉赈濟。
14年後,朱熹不僅還清了官府的600石糧食,而且,依靠利息,倉儲了3100石糧食。朱熹将其作為社倉,不再收利息。此後,當地即便遇到歉收,或自然災害,老百姓也不會忍饑挨餓。
後來,南宋皇帝下诏,在全國推行朱熹的社倉法。
曆史是面鏡子。如今,我們推行的糧食儲備,應該也是遵循了社倉法的遺訓。
朱熹是孔子之後儒學集大成者,也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
朱熹有一首詩很有名氣,記得小學時就讀過。題為《觀書有感二首》(其中一首):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陽光和雲朵的影子都在水中晃動。要問這塘裡的水為什麼會如此清澈呢?是因為源頭有源源不斷地活水輸送呀。
在這小麥豐收的季節,朱熹的社倉法不也是源頭活水麼!#發豐啦·科普篇##誇誇我的家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