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陰曆陽曆農曆怎麼區分

陰曆陽曆農曆怎麼區分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2-24 07:23:49

陰曆陽曆農曆怎麼區分?如果我想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我們隻要看一下日曆或看一下手機、電腦就知道了可是你知道日曆是怎樣産生的嗎?日曆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陰曆陽曆農曆怎麼區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陰曆陽曆農曆怎麼區分(陽曆陰曆公曆)1

陰曆陽曆農曆怎麼區分

如果我想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我們隻要看一下日曆或看一下手機、電腦就知道了。可是你知道日曆是怎樣産生的嗎?日曆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代。

所謂曆法,就是根據天象制定的計算時間的方法。

我們如今經常接觸到的相關概念有:陽曆、陰曆、公曆、農曆。

毫不誇張地說,大多數人根本弄不清楚陽曆、陰曆、公曆、農曆之間的關系和區别,以至于簡單粗暴地認為,陽曆=公曆,陰曆=農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

太陽曆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

古埃及太陽曆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部太陽曆

在公元前3000年代,古埃及人根據對尼羅河河水上漲和天狼星的長期觀察,制定出一種方便的曆法。

那時,人們隻是計算天數,然而,他們的一天與我們現在的一天概念是不同的。他們隻是将日出至日落的這段時間稱為“一天”,而晚上則是忽略不計的。與此同時,我們的祖先也注意到了月亮的變化:先是一輪圓月,接着月亮越變越小,最後幾乎完全“失蹤”了。不過在這以後,月亮又漸漸長大,又“還原”成一輪圓月,這個過程是一個很好的計時長度,但是要以此為單位制定曆法仍感時間太短了。很快,人們又發現,季節之間的安排是有規律可循的。

早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經在尼羅河兩岸定居,從事農耕。

他們根據尼羅河水的漲落,适時地進行農業生産。

現在是尼羅河水泛濫的季節。當河水退入河床,農田裡留下一層肥沃的淤泥,此時就是播種和管理莊稼生長的季節。最後來臨的是收獲季節。

于是,古埃及人把這一周期看做是“一年”。“年”的概念便産生了。

一年可以分為三個季節——泛濫季、播種季、收獲季,每個季節的長短大約是四次月圓周期。

不過,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人們無法使年、月、日協調起來。

由于從一次月圓到另一次月圓需要二十九點五天,天數自然無法與月數吻合。

同時天也無法跟年吻合,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實際上需要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此外,月和年也矛盾重重,因為月亮每年環繞地球十二至十三次,不是一個整數。為了解決年、月、日的矛盾,聰明的古埃及人創造了一種叫太陽曆的曆法。埃及人發現,尼羅河的泛濫十分有規律,因此有人把河水每次泛濫的時間刻在岸邊的岩石上,然後進行比較,他們發現兩次泛濫時間大約相隔三百六十五天。

另外,還有人發現,當尼羅河水漲到古埃及首都孟斐斯城附近時,天空中的天狼星和太陽會同時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于是,古埃及人就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

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又分成十二個月,每月三十天,剩下五天作為年終節日,是獻給冥王奧西裡斯家族諸神的。

一天還被分成二十四小時,白天十二小時,夜晚十二小時。這就是著名的古埃及太陽曆。由于太陽曆每年比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要少四分之一天,這種差距最初是微不足道的,每四年隻相差一天。但是,到後來,差錯越聚越多。至公元前十三世紀,已相差了四個月。

古埃及人經過長期的觀測,終于發覺天狼星和太陽同日升起的周期為三百六十五點二五七天。

到公元前238年,托勒密(亞曆山大大帝的部将)統治埃及時,曾頒布诏書,下令每四年增加一天。但這一規定沒有被埃及人接受,他們依然使用自己的傳統曆法。在公元前46年,羅馬獨裁者儒略·恺撒決定編制新曆法,取代已混亂不堪的舊曆法。

這時,他的妻子、“埃及豔後”克裡奧佩特拉來到羅馬,帶來了許多埃及的科學家和工匠。

恺撒請來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斯,接受了他的建議,以埃及太陽曆為藍本制定新曆。索西琴斯提出,應該将一年看做三百六十五點二五天,而不是傳統的三百六十五天。

根據他的建議,恺撒規定新曆設立平年、閏年,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閏年三百六十六天,每四年安排一閏年。這樣,較好地解決了每年“短缺”那四分之一的問題。恺撒的天文學家們經過精心計算,決定将一年分成長度大緻相等的十二個月,五個三十一天的大月和七個三十天的小月。

在古羅馬,2月份是處決犯人的月份,不太吉祥,當然是天數越少越好。

于是恺撒下令把原先是三十天的2月份中抽掉一天,加到另一個小月上。這樣一年就有六個大月和六個小月。為了紀念這次改曆,恺撒将自己誕生的7月命名為“恺撒月”。

恺撒死後,他的接班人奧古斯都為顯示自己的權威,也模仿恺撒,把自己的出生月份8月改成大月,但需要從其他月份中抽出一天。他自然又打起2月的主意,他從已“殘缺”的2月裡抽出一天,增加到8月中。

這樣,一年便有了七個三十一天的大月,而2月卻除了閏年外隻有二十八天了。這就是羅馬帝國的新曆法,也叫“儒略曆”。儒略曆比起埃及的太陽曆,是個進步,但與太陽年的時間相比,還是有微小的誤差。

儒略曆一直被沿用了一千六百年,大約有十天的誤差又被累積起來。

原因是:一年的長度并不是索西琴斯所說的三百六十五點二五天。如果人們每四年給2月增加一天,那麼就意味着增加二十四小時,然而實際上隻應該增加二十三小時十五分四秒!這樣,每過一年就會産生十一分十四秒的誤差,看起來不大,然而經過了一千六百年的累積,誤差就大得驚人了。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采納了意大利天文學家雷夫埃斯的建議,宣布改曆,首先撤消了比太陽年時間遲了十天的曆法日期,從原有的日曆中減去十天,規定這一年的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同時把置閏的方法改為以公元紀年為标準:如果年份數雖能被四整除,同時也能被一百整除,此年不算閏年;但年份數能被四百整除的例外(算閏年),根據這個法則,公元2000年是閏年,但2100年和1900年都不算閏年。

這樣的規則,要三千多年才會比太陽年多計一天,這就是現今世界上通用的格列高利曆法,又叫公曆。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曆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隻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陰陽曆是兼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周期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而制定的曆法。

陰陽曆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加歸年,是一種“陰月陽年”式的曆法。

它既能夠使每個年份基本符合季節變化,又能使每一月份的日期與月相對應。

它的缺點是曆年長度相差過大,制曆複雜,不便于記憶。

我國的農曆就是一種典型的陰陽曆。

陰曆和陽曆同一天生日大約19年能遇到一次

我國的曆法在幾千年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充實、完善、逐漸演變為現在所用的農曆。

農曆實際上就是一種陰陽曆,以月亮運動周期為主,同時兼顧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

我們說陰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 而一年12個月,也就是354天 。

但是我們陽曆是365天, 那怎麼辦呢? 在古代 就有了解決的方法, 就是在19年裡加7個閏月,也就是210天,而原本19年是少了209天,這樣我們就說陰曆和陽曆重合了。

所以說十九年是一個輪回,至于有些人相差的一天,就是我們這裡210 和209相差的那一天。當然,這裡是籠統的說法。

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

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确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感謝觀看,歡迎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