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除了工作能力強弱外,就是待人接物,平時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可以影響到孩子的交際能力的。因此 一個會說話的孩子,不管是在跟老師、同學、還是朋友間相處都能赢得他們的尊重和喜歡,這也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值得家長從小着重培養的一個方面。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語言是一種工具,能否熟練使用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的。學會說話,學會演講,是孩子将來事業成功的關鍵技巧之一。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前至兒童早教時期,在家庭教育中培養開始。我認為家長可以這樣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一、為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
在教孩子認識周圍具體事物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家長借助圖書教孩子學說話。兒童好奇心強,這些形形色色的圖畫,形象生動,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便于他們接受。大人在教孩子看圖書時,不要照本宣科,要一邊看畫一邊講,把畫頁上的内容概括成一兩句話,便于孩子記憶和複述。
年齡較大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可以讓他們自己對着圖畫練習說話,大人可以适當地加以指導,這對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和發揮其想象能力很有好處。
選擇方面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來選擇圖書,有精美的圖畫的故事書、色彩鮮豔的圖片、兒童動畫碟片、玩具等。市場上有很多這方面的商品,我們要精選适合孩子年齡的商品。但是有了這些物質條件,還必須讓這些條件發揮作用。讓全家人都出力,讓這些物質條件成為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工具。如:
1
.
二、為孩子創造一個寬松、自由、溫馨、活潑的學習語言環境。
語言教育包括傾聽、表達、早期閱讀和學前準備四大方面,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發展幼兒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養成幼兒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幫助幼兒熟悉、聽懂并學說普通話。學前期是幼兒口頭語言發展的最佳期,語言教育不僅對幼兒一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對其認知能力、社會性及情感的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所以家長應做好以下幾點:
1、三歲前就要創設語言環境,培養語言能力
很多人認為孩子在襁褓之中的時候,是不懂事的,但是實際上,孩子從出生開始,思考和學習的大腦區域就已經開始運作,孩子不斷從外界接收訊息,來刺激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從而促進腦回路的構建,早期父母的語言就不僅僅是詞彙輸入這麼簡單的優勢了,父母的語言還能對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道德品質等方面産生深遠的影響。
三歲前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錯過了這一時期的培養,孩子以後可能在學業上與其他人産生差距,這在達娜*阿薩斯金德所著作的《父母的語言》中有特别詳細的描述,基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作者提出了“3000萬詞彙差距”的說法,作者認為,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可以被開發,但是這些潛能的開發程度,會在早期的語言環境中拉開差距,也就是3000萬詞彙的差距。作者認為,孩子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孩子有着決定性的影響。
2、做一個“唠叨”的父母
在早期的教育中,父母應當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比如著名的作家龍應台先生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描述過,在大兒子尚未言語的時候,抱有溫柔和耐心給孩子講述所看的一切,向孩子講述周圍的環境以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等等,父母給孩子講的詞彙越多,多輸入各種話題,達到一定的量,對孩子的發展必然更加有力。
“唠叨”也是有技巧的,最早的時候,你可以給孩子介紹他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比如,這是花,這是水,也可以結合他的身體感知,讓他小手摸一摸,小嘴巴嘗一嘗等等。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把握時機告訴孩子,這時候的需求是什麼,很多父母抱怨說他們家的孩子不知道冷熱不知道餓了,其實這些身體本能孩子是知道的,很多父母忘記了告訴孩子這種感覺叫做冷,這種感覺叫做熱。尤其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抓住機會讓孩子學會情感類的詞彙,比如說難過,生氣,傷心等等,與孩子共情,生活中存在無處不在的可以引導孩子學習的機會,無論是
擴充詞彙量、邏輯關系以及詞彙的運用。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的。
兒童學說話是從聽說話開始的,對于幼兒來說要随時提供聽說話的環境。最簡單的方法是随時說着你正在做的事,如:你在洗衣服,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給爸爸洗衣服。”你在看書,可以說:“媽媽在看書,寶寶長大了也要看書。”還可以說孩子正在做的事,如孩子在吃蘋果,你說:“寶寶在吃蘋果,好吃嗎?”這種語言環境的作用在于開拓兒童的“聽說系統”。兒童與成人交往時,在最初自發發音的基礎上和視、聽、觸的過程中,通過生活活動和遊戲,就會模仿成人的語調和語調,也就是學會了說話。
在訓練孩子聽話能力初期,父母可适時選用較慢、重複的話語對孩子說話,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話語。父母說話時務必要發音準确、清楚,讓孩子從小就規範化地使用語言,為将來的口語表達奠定基礎。
還有一個小點,我覺得很有用的就是,擴充孩子表達出來的詞彙和語言,比如說,孩子說,我要抱抱,你可以回答道,你是說,我要媽媽抱抱嗎?孩子說,水,你可以反問孩子說,你是要喝水嗎?擴充孩子自己表達出來的意思後,孩子自然學會了如何更精确的表達方式。
父母在向孩子輸入詞彙的時候,要多使用使用正面的、積極的詞彙,并且在此基礎上,可以教會孩子一些連接詞,比如說是,不是,但是,然後,還有等等。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一本書中,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大家可以去觀摩一下。
父母可以放開心态,與成年人對話的方式與孩子交談或者溝通,不要怕孩子不懂,一次兩次不懂,多說幾次孩子自然能夠領悟過來詞彙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運用出來。對孩子的交談也要積極回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詞語的表達或者發音有錯誤很正常,父母不要急于糾正,隻要更正過來,切記不要對孩子說,你說錯了,不對,這樣非常打擊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
3、讓孩子在童趣中學習語言
創設不同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見得多,聽得多,才有“素材”可說。如小朋友常常分不清左右腳的鞋子,若家長隻是單純地說教這是左腳鞋子,那是右腳鞋子,說得再多孩子可能還是分不清。這時,可以編一個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寶寶看一看,兩隻鞋子背對着背,都生氣了,他們為什麼不高興呢?因為他們在說:‘把我們穿錯了,我們要面對面’”。随後,幫孩子把穿錯的兩隻鞋對換,再說:“瞧,兩位好朋友正面對面地點頭微笑呢,他們為什麼會這麼高興?因為他們穿對了。”這樣,孩子不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後也會用這麼有趣的語言去和穿錯鞋子的小朋友說話。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孩子說話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讓孩子多講、多練。
.給孩子提供表達思想的機會。随時向孩子提一些問題,如“今天最有興趣的事情是什麼?”“明天想幹什麼?”“剛才在電視上看到了什麼節目?”等,注意傾聽孩子的講述。如果孩子講述的内容不清楚、難以理解,家長可以和氣地說:“對不起,我沒有聽懂你的話,請你再講一遍吧!”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他所講的東西感興趣。
語言是在實踐過程中發展的。培養孩子的口語能力,必須讓他們多講多練。這裡所說的多練,主要是指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聞,包括複述聽過的故事、講述圖書的内容,編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同别人交談等。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認識、掌握的詞彙和語法,創造性地組織語言。現在幼兒園搞親子閱讀,也是基于這個出發點。别總給孩子講故事,我們也該聽聽孩子們給咱們讀讀故事。
5、讓孩子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
這一點很重要啊,當孩子提出了對一件事情的理解的時候,先不管孩子的想法正确與否,結果怎樣,家長都先不要着急去評判糾正。操之過急容易抹殺孩子的積極性,因為這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意願,重要的是讓他“說出來”,而不要在乎他說得“對不對”。之後再找适當的時機引導糾正。
6、父母需要規範自己的語言表達
父母當然是孩子語言的第一老師,你如何表達,孩子有樣學樣,孩子無時無刻地在觀察着你,所以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自己的語言表達并不規範,跟孩子交流的時候沒有使用規範的語言表達方式,比如說很多人喜歡跟孩子溝通用兒化音,或者有的父母沒有耐心對孩子的需求或者對事物理解進行解讀,這時候是非常影響孩子的語言系統的建構。
7、鼓勵孩子把話說完整
有的家長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用方言或者是模仿孩子可愛的耳語,諸如“和狗狗玩”“洗手手”“吃飯飯”。千萬不要這樣做,家長應用規範的普通話和孩子說話。當孩子說要“吃糖糖”時家長應該立即糾正:“我要吃糖”并且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要把你的想法說完整。還可以接着追問:你想吃什麼糖?你能用一句話把自己的要求說清楚嗎?引導孩子說出---“媽媽,我想吃那種黑色的巧克力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去學會組織語言,把多種想要表達的信息完整的表達出來,讓别人去明白。
8、幫助孩子正确、恰當地使用詞語。
當孩子說“我要那個”“我要這個”時,要及時幫助他說明所要的具體物體的名稱、特征和用途,并及時滿足他的要求,以達到強化、鞏固的目的。同時要注意孩子的口齒是否清楚、發音是否準确,對于錯誤的發音要及時糾正,切不可重複孩子錯誤的發音。
注意:力求口齒清晰、用詞準确、富有表現力。
這對孩子逐步養成完整、規範的語言非常重要。家長平時在說話的時候也盡量說長句。盡量不要很刻闆,幽默和生動的方式對孩子的感染力會更強一些。
8、引導積累詞語,多打比方
孩子看到花開了會很開心,覺得很新鮮。這又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家長可以趁機引導孩子:能換一種說法嗎?花是怎麼開的呀?像什麼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學會比喻。比如,比“好看”更确切的詞語 是“漂亮”“美麗”
父母要有意識的去重複一些新的詞語,并且把它放在句子中,不斷地強化鞏固。
10、多做語言遊戲
若是孩子到了一年級,這是進一步發展語言能力,僅靠平時的交談是不夠的。那麼在家庭裡面,可以開展成語接龍比賽,家庭演講比賽詞語修飾這些遊戲。如“風”可以說成“柔軟的風”“涼爽的風”為了激發孩子的動力,家長們應當盡早給孩子準備成語詞典,成語故事磁帶還有相關的書籍等。
11、全家人可經常向孩子提出問題和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是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高度的活躍,互相促進。孩子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上,對周圍一切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會向家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家長厭煩孩子提問題,馬虎、含糊、答非所問、回避、甚至拒絕回答孩子的問題,這對孩子的求智欲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長此以往,孩子對周圍事物不再感興趣,少說話少發問,甚至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産生影響。家長應該積極的、熱情的、科學的回答孩子的問題,不僅如此,家長還應該啟發孩子提出問題。這樣有目的地訓練,對于培養孩子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會有很大好處。
12、.鼓勵孩子與陌生人交談。
我們作為家長多跟孩子溝通之外,還要多鼓勵孩子與不同的年齡段的人交流,平時多帶孩子接觸他人,比如其它的孩子和長輩等,那麼孩子就會有更多的表達機會。
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讓更多陌生的人進入孩子對話的環境裡,你會發現這樣的效果會更好,孩子會變得更愛講話,讓孩子從小養成能在大庭廣衆之下敢于準确表達自己想法的好習慣。
13、有了詞彙和語言表達能力後,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說話要顧及對方的感受。
當父母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自顧自己說或者隻顧說關于自己的事情,應該讓孩子學會顧及到對方,談一些讓大家都感興趣的事情,還要多留意對方聽到自己話後的反應,這時和别人交往時候最重要的一點。
14、 培養思維邏輯,發展語言能力
用搭積木、做遊戲等方式代替孩子看一些漫畫,動畫片的娛樂生活,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他們會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會與父母互動的過程裡更加專心的學習,從而活躍思維,培養邏輯能力。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帶着孩子一起訓練思維邏輯,例如看一些科普、科技類的電視節目等。
15、家長要多給孩子講故事
家長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講給孩子聽,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把社會、經濟、軍事、曆史、政治、地理、人文等等變成一個個有意思的故事和道理講給孩子聽。
16、旅遊中學語言,鍛煉孩子的描述能力
中國也有句老話“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裡路”。旅行可以開拓孩子的眼界,在旅途中自然,民俗風情,社會,都會豐富孩子們的學識。父母還可以帶着孩子為旅行做準備,提前了解一下目的地的文化,曆史,這樣更會讓孩子在旅行中收益。
如:我家的寶寶就很喜歡看海,我就有意識的去引導他通過“聽”“看”“觸”來感受大海,并且觀察海水的顔色、波濤。等回到家讓他有條理的描述出來,講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聽。讓他講的和“真的一樣”這種口頭表達,可以可以培養孩子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将來為寫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17、盡早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關鍵
閱讀是發展語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書面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以要求孩子:晨間讀詩,大聲有感情;睡前讀故事。長期堅持,将大大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三、從寫作中提高語言能力
《語文課程标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确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适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強化對學生語言修養的培養。
孩子讀小學了,就要成多動筆的習慣,把日常的觀察、心得以各種形式記錄下來,定期進行思維加工和整理,日積月累提高寫作技巧,也提高了語言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