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秋分主打的時令小點心

秋分主打的時令小點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4 00:15:20

秋分主打的時令小點心(九月的味道是豐收)1

黨永富(左)。本人供圖

秋分主打的時令小點心(九月的味道是豐收)2

達西斯仁(右)。本人供圖

沒有耕耘,哪有豐年樂?沒有奮鬥,何來稻花香?土地,總是用最深沉、最質樸的方式,回答着耕耘者的心意。緻敬每一位耕耘者,緻以我們最崇高的敬意。緻敬每一位奮鬥者,願千家萬戶都有豐收年。

9月23日是秋分,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些豐收的成果,将陸續端上每個家庭的餐桌。豐收,背後是億萬農民的付出;豐收,折射着奮鬥釀就的美好生活。

用新技術改良“問題田”,種出“幹淨糧”

豐收時節,豫東平原,遍地金黃的小麥,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像往常一樣,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耕地質量保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黨永富走在河南省西華縣的農田裡,看着拖拉機滿載小麥,來來往往,一路麥香,他覺得這就是豐收的味道。

黨永富是個農民科學家,因常年與土地打交道,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土代表”。

“我很喜歡這個稱号,土地和糧食就是我的命!”回首這些年走過的路,黨永富深感,其中充滿了艱辛與不易。2005年,他研究出中國第一項治理土壤殘留除草劑的技術,并獲得國家新發明專利,幫助農民在不能改茬種水稻和玉米的大豆田上,順利種上了水稻和玉米,讓5600多萬畝“問題耕地”重獲生機。

這一路走來,并不容易。

那是1988年,黨永富第一次接觸除草劑。“我心有疑惑:除草劑能除雜草,會不會傷害到莊稼?”黨永富便在自家的一畝三分田裡做試驗。待莊稼收割時,用過除草劑的那一半減産幾十斤。黨永富心想:全國若都用除草劑,要減産多少糧食?于是,黨永富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克服除草劑副作用的辦法。

2004年前後,由于過量使用除草劑和化肥農藥,東北三省有些除草劑殘留較重的耕地大幅減産。于是,黨永富帶着新研制的除草安全添加劑來到黑龍江綏化,而當時已有國外一家公司在治理。備受冷落的黨永富對植保站的領導說:“你給我一塊‘癌症田’,我免費給你治。”一年後,國外這家公司治理失敗,撤離中國,而黨永富成功在“死地”裡種出莊稼。

“土壤就像一個生命體,有自己完整的系統。”治好了“癌症田”,現在,黨永富的關注點轉移到了系統性提升耕地質量上,因為需要“一個時期解決一個時期的問題”。

“現在,我們研究的‘三土三方’技術,就是遵循系統理念,突破單一的土壤營養體系,按照理化性質、生物學特性和地力狀況,對土壤号脈看病、對症開方。”黨永富說,“首要目的是通過降解土壤中的殘留,來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肥料轉化率,減少化肥用量,改善作物品質,提高作物産量。”

豐收,是漁民家飯菜飄香的“全魚宴”

對愛吃海鮮的人來說,這是一年中最值得期待的時間——入秋之後,休漁期結束,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抲魚人漁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夏永祥和村裡的漁民一起,乘船駛向遠海,開啟了新一輪“耕海”生活。漁民的每次為捕撈付出的努力,都是一頭連着漁船,另一頭連着一個家庭的餐桌。

夏永祥成長在漁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從事漁業生産。16年來,他看着曾經散、小、弱的漁業組織,逐漸變得緊、大、強,漁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同時,改造漁船、更新設備……漁民新的需求也在逐漸産生。

夏永祥回憶以前的生活時說,“過去,漁民想從銀行貸款更新或改造漁船很難,以漁民個人名義貸款,需資産抵押和擔保人簽字,很不方便,而且貸款時間有限,漁民壓力很大。”夏永祥便與縣内金融單位一一接洽,承諾以村裡合作社名義進行擔保,先後與數家金融機構建立授信關系。

有時候,漁民出海需要幾十天才能回來,而此時銀行貸款正好到期了怎麼辦?為了讓漁民兄弟安心在前方生産,不失信于金融機構,夏永祥先用合作社的資金将錢還上。合作社成立至今,社内的漁民貸款實現了“零逾期”。

在茫茫大海上,通過合作社建立的漁業微信群合作也是漁民的生存之道。“哪裡有魚就去哪裡,每條船之間都會互相溝通信息,不會隐瞞,就像城市人的‘大衆點評’一樣”。夏永祥說,海上的邏輯也是如此,“如果你在這裡能捕到魚,那你到這周圍很多地方下網,也都是能捕到魚的,我們把這叫作漁訊。如今,有了實時彙總信息的微信群,我們對漁汛的把握更精準了,這也是技術的力量、集體的力量!”

豐收,是透過直播鏡頭推介家鄉好物的成就感

我管市場你管種田、我有想法你有經驗……在農民們紛紛曬出自己豐收的喜悅時,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現,不少互聯網上的年輕“新農人”和種了大半輩子田的“老把式”們,通過一根網線、一塊屏,在農産品生産、銷售中發揮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019年年底,達西斯仁因在快手等社交媒體上記錄自己的遊牧生活一炮而紅,從此,他開啟了自己與“遠方”世界的視頻連接模式。

本科畢業後,26歲的達西斯仁決定回到草原,重新成為“牧民”。回到家鄉後,“手機是我的‘新農具’,直播帶貨是我的‘新農活’。”達西斯仁想讓全國人民品嘗到自己家鄉的特産、欣賞自己家鄉的美景。“外面的城市需要建設者,傳承遊牧文化、建設茫茫草原,同樣需要人手。”

從小在牧區長大的達西斯仁,早已習慣了一年四季都住在蒙古包、與牛羊相伴的日子。回到草原的他,用視頻将自己和牧民們的遊牧生活、牧民生活的點滴變化記錄下來。

打開達西斯仁的社交賬号,放駝、接羔、鑿冰化水、制作美食……惬意的草原生活羨煞旁人,留住鄉愁,讓社交媒體成為連接“遠方的家”的橋梁,一邊拍短視頻,一邊改善自己和牧民們的生活,達西斯仁勞碌而幸福着。

回家鄉選擇做“新農人”的年輕人,并不止達西斯仁一個。26歲的東北小夥高祥也是返鄉發展的“新農人”。

獸醫專業畢業後,高祥曾一度十分抗拒回到老家,“因為要去充斥着氨氣味的養豬場幫忙”。為了逃離“豬圈”,高祥應聘到一家賣動保産品的公司上班,可沒過多久,他失業了。雖然如此,但高祥覺得,自己在動物飼養方面積累的經驗一定有用武之地,于是他注冊了快手賬号“小高養豬奮鬥”,并發布了第一條視頻。新手如何養豬、豬哮喘怎麼辦……這些養殖戶關心的問題,在他的視頻裡都能找到答案,通過私信向他求助的人也越來越多。慢慢地,他發現養殖業其實很有發展空間,但大部分鄉親缺乏成熟的養殖知識,就這樣,通過直播向大家科普養殖技巧、帶動更多鄉親一起養殖緻富,成了他的新目标。

高祥還記得,有一個來自遼甯的粉絲,養了100多頭豬,有一次豬群染病,一下子死了40多頭,她非常着急,當時拍了解剖視頻發過來看,高祥幫忙診斷後,給她推薦了一款動保産品,過了一周,豬群病情蔓延的局面就得到了遏制,高祥自己也多了一個忠實的客戶。靠着專業知識的輸出和耐心的輔導講解,高祥與來自天南海北的養殖戶粉絲建立起了信任。

在高祥的帶動下,越來越多鄉親加入了養殖行業,他的科普,也讓動保産品這個原本偏冷門的行業變得更加透明,真正讓利于養殖行業的普通老百姓。

無論是年逾花甲的“老農人”,還是正追夢奔跑的“寶藏新農人”,他們之間隔着幾十年的歲月,卻有着同樣的奮鬥目标——為老百姓帶來豐收的喜悅,讓生活越過越有盼頭、越過越有勁頭。

責任編輯:王國強,程璨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