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華清 廣州報道 雲服務廠商怎麼了?
10月上旬,金山軟件(3888.HK)披露“内幕消息公告”稱,受金山雲股價低迷和近期财務表現的影響,公司對金山雲的投資将計提減值撥備,雖未确定具體金額,但建議撥備稅前金額約為人民币56億元至65億元。
據本報記者的了解,金山軟件是金山雲最大的股東,金山雲于2020年5月在納斯達克上市,是中國首家在美股上市的獨立雲服務廠商,市值在2021年初曾一度接近150億美元。
10月20日,金山雲的最新市值已跌至5.74億美元。
行業增速大幅放緩
一時之間,外界對雲服務廠商的生存現狀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雲服務行業馬太效應太明顯,中小型服務廠商的生存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但值得指出的是,金山雲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商,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2021年,金山雲在中國雲服務商中營收排名第四。
也有人擔心雲服務廠商的财務狀況。目前,中國的雲服務廠商中,隻有阿裡的雲業務宣布盈利,金山雲方面,2021年金山雲虧損15.91億元,2022年一季度虧損5.54億元,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的虧損額均同比擴大。
如果時間倒流回數年前,雲服務風頭甚盛。自2018年起,中國取代歐盟,成為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大雲服務市場。直到今天,依然有行業人士記得2019年左右中國雲服務市場的火熱:“大家都是撲上去的,大包大攬地幹,一個政府的大單,會有很多廠商過來競争總包商。”那時,行業頭部公司在國内積極投建數據中心,盡管一個數據中心的投資額動辄就高達上百億元。
雲服務當然有被看好的資本。席卷全球的數字化浪潮,幾乎是不可逆的,對比傳統的IT模式,雲計算讓用戶通過與雲服務商的線上交互,快速、便捷地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并按用戶需求調取計算、存儲、應用等各類資源且按用量付費,這使得雲服務模式具有經濟性、敏捷性、可擴展性等優點。雲服務的模式主要有三種: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從IaaS到PaaS再到SaaS,用戶所需承擔的IT工作越來越輕松。
但眼下,雲服務市場的增速卻在大幅放緩。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18年,中國雲服務市場營收同比增長約44%,2019年至2021年的增速落在33%至37%區間,預計2022年的增速則僅有22%左右。
行業中的頭部企業早已察覺到變化,且正在“換擋前行”。阿裡巴巴(9988.HK)最新的季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3個月内,雲業務分部收入為176.85億元(阿裡的雲業務分部由阿裡雲和釘釘組成),僅同比增長10%,遠低于2021年同期29%、2020年同期59%的增速。
阿裡巴巴介紹,雲業務分部的收入增長主要由金融、公共服務和電訊等非互聯網行業所驅動,而阿裡雲業務分部的收入增速大幅減緩的重要原因,是字節跳動逐漸停止在國際業務中使用阿裡的海外雲服務,同時,來自在線教育行業的雲收入縮減以及互聯網領域的其他客戶需求減少。
騰訊控股(0700.HK)則更是早在2021年年報中介紹雲服務時即稱,可以優先考慮擴大SaaS業務的規模,但不追求顯著的收入提升,對于IaaS和PaaS,要重定發展重心,從單純追求收入增長,轉為為客戶創造價值和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名行業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近兩三年他聽行業中企業說得最多的的是追求業務健康,跟新冠肺炎疫情前的那種積極擴張,狀态已經有所不同。
此外,“國家雲”概念的橫空出世,也給雲服務市場的競争格局增加了不确定性。2021年,在阿裡雲業務、騰訊雲業務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電信的天翼雲、中國移動的移動雲收入卻直接翻倍。
那麼,當雲計算浪潮發展到當下,中小型雲服務商的未來将何去何從?雲服務前三企業的競争态勢又将怎樣演化?運營商雲會後來居上,取代行業中前三企業的位置嗎?中國雲服務市場還會出現哪些變化?
中小服務商的未來
金山雲的股價及财務表現對金山軟件利潤的拖累,直接引發了外界對中小雲服務商前景的審視。但實際上,雲服務市場目前的行業集中度并不算低。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以收入計算,2021年中國雲服務廠商中,排名第一的是阿裡(市場份額為24.7%),第二是騰訊(市場份額為11.1%),第三是華為(市場份額為6.9%),第四是金山雲(市場份額為3.1%),第五是中國電信(市場份額為3.0%),前五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将近49%。前五大企業中,有的隻提供IaaS和PaaS服務,如華為,有的則三種服務模式均提供,如騰訊。
而在需要重資金投入的IaaS層,行業集中度更高。IDC的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前五大廠商的市場份額達到了77%。
金山雲成立于2012年,2020年時曾跻身過中國公有雲互聯網雲服務商前三甲,盡管目前其市場份額有所被蠶食,但其營收一直在增長。金山雲的财務數據顯示,2021年,其收入同比增長37.9%,2022年一季度同比增長則将近兩成。
從金山雲的股價走勢來看,2021年2月幾乎是個分水嶺,2020年5月上市至2021年2月,市值攀升,此後則一路暴跌。
沙利文總監李慶向本報記者分析稱,金山雲的股價走低有業績原因,金山雲較為擅長互聯網領域,互聯網行業的業務天然長在網絡土壤上,上雲、轉雲相對非互聯網業務有更好的一緻性,這也是一開始雲計算市場在這些領域高速增長的原因。這兩年京東、字節跳動的強勢進入,也給雲市場帶來了較大的格局變化。近兩年,互聯網雲的行業增速有所放緩。但就金山雲股價的走低,除了業務層面外,更大程度跟中概股在美股市場上所受沖擊有關。
多名行業人士亦向記者表示,金山雲的情況并不代表着中小雲服務廠商将失去生存空間。“中小型雲服務廠商可以瞄準定制化屬性較強的領域,例如細分行業雲。”蘇甯消費金融安全運維部總經理顧黃亮稱。互聯網觀察人士郭濤也建議中小雲服務廠商深耕垂直的行業或場景,形成差異化競争優勢,例如選擇新興的元宇宙、車聯網等垂直領域。
另有來自行業頭部雲服務商的人士認為,中小型雲服務商的生存關鍵是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其向記者表示,早年,頭部雲服務商熱衷于當項目的總承包商,用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資金實力拿下大訂單後,再将部分的任務分包出去,但外包商的完成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卻最終讓總承包商兜底,這讓一些頭部廠商當總承包商的熱情消退,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小型廠商修煉内功。
“隻要小型廠商能做好某一模塊,即使自己拿不到大項目,在外包項目中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該人士稱。
李慶則向記者指出,“如果單純賣基礎設施資源,小廠商确實比較難,但如果能研發出雲上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小廠商還是有細分賽道的增長潛力。”她認為,對比IaaS層,小雲服務廠商在細分領域或者行業,圍繞應用搭建有特色的雲産品,更容易建立起自己的競争優勢。
行業前三企業的PK
雲服務行業中前三廠商,阿裡、騰訊和華為的競争态勢,一直被外界所關注。
在服務模式選擇上,三家廠商不盡相同。10月11日,華為雲方面明确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華為雲不做SaaS,聚焦IaaS和PaaS,幫助企業和客戶快速構建SaaS應用,加速SaaS發展進入黃金十年。
不做SaaS的華為雲與SaaS廠商是合作共生關系。2021年5月,在華為雲生态峰會上,“華為雲星光計劃2021行動”啟動,華為雲此次行動将聯合首批50家SaaS夥伴,共拓行業市場。企業SaaS服務的頭部廠商金蝶國際(0268.HK)是其中一家SaaS夥伴。
事實上,金蝶國際既提供SaaS服務,也提供PaaS服務,跟華為的關系較為緊密,今年5月,金蝶國際推出的一款面向大型、超大型企業的人力資源方面的SaaS雲,就融合了華為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實踐。而由于金蝶國際服務的企業數量龐多,為滿足不同企業客戶的需求,金蝶國際在IaaS領域除開與華為合作外,也跟騰訊、阿裡、金山雲等廠商合作。
阿裡的雲業務也優先選擇IaaS和PaaS模式。2019年3月,在阿裡雲峰會上,阿裡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就曾說過“阿裡雲自己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然而,2019年6月,面世約五年卻一直不溫不火的釘釘加入到阿裡雲智能事業群,自此,阿裡的雲業務包括了阿裡雲和釘釘,開啟阿裡的“雲釘一體化”戰略序幕。
在疫情後開始頻繁使用釘釘的學校師生以及企業員工用戶的眼裡,釘釘是個SaaS應用,下載安裝即可使用。不過,阿裡在增加釘釘的PaaS底色,2021年1月,釘釘發布新版本,宣布從協同辦公平台進化為協同辦公和應用開發雙平台,在阿裡雲的智能體系中,釘釘可以下連IT基礎設施,上連應用,PaaS角色确立。
騰訊的雲業務則選擇了IaaS、PaaS和SaaS模式。這在行業人士看來,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騰訊以QQ起家,以微信制霸社交軟件界,QQ和微信,都是軟件、都算應用,騰訊的基因擅長做軟件、做應用,也熟悉軟件的業務模式。
接近騰訊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騰訊現在很看重SaaS服務。IaaS服務,是資産比較重的業務,也是騰訊過去不是很熟悉的領域,騰訊此前做的大多是依賴人力資源投入(技術投入的背後也可以看作人力資源的投入)而不是固定資産投入的業務,依賴人力資源的業務,可以靈活地做調整,例如,市場遇冷了,可以裁減人員,但數據中心一旦建成,很難做調整,而且IT基礎設施已經是比較成熟的行業,各家廠商之間難以做出大的差異化。
然而,該人士也指出,目前在SaaS服務領域,存在兩大亟待解決的難題,一是用戶的付費意願不是很強烈,二是不容易找到标準化、可以大規模推廣複制的應用場景。
在非互聯網行業,騰訊雲業務目前着重尋找能源行業、制造行業的機會,能源行業相對标準化一些,而制造行業比較複雜,但勝在業務場景多,在個别生産環節有望實現标準化且找到較大應用場景,例如AI質檢。
2021年,阿裡和騰訊的雲業務均受到互聯網行業客戶需求減少的影響。阿裡受到的一個大影響是字節跳動的國際業務逐漸不采用阿裡的海外雲服務,以及由于雙減政策,在線教育需求明顯下降。而對于騰訊來說,除開在線教育遇冷,其最擅長的遊戲行業也因版号問題遇冷。2018年,中國第一次出現遊戲版号停發,當時停發時間長達8個月,此後雖恢複發放,每月發放數量明顯減少,2021年8月,遊戲版号又停發,2022年4月再重啟發放。
對比之下,2021年,華為雲的營收增速相當不錯,同比增長超過30%。盡管2021年華為雲服務的收入依然低于騰訊的雲服務,但IDC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中,華為雲以微弱的優勢超越騰訊雲成為老二,阿裡雲市場份額是38.6%,華為雲是11.2%,騰訊雲是11.1%。
李慶向本報記者指出:“最近幾年,政務領域上雲的速度加快,華為在面向政府端、大企業端擁有更多的經驗。”
前述接近騰訊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客戶群對于行業前三企業的優勢大多有較為清晰的認知,例如阿裡的雲服務,比較受電商客戶青睐,數據庫能力也很突出。據IDC的報告,阿裡雲居2021年中國關系型數據庫市場第一,連續3年蟬聯公有雲市場榜首。而騰訊的C2B能力比較強,如果是想要做鍊接,特别是跟微信生态打通,首選肯定是騰訊,此外,由于是國内最大的遊戲廠商以及擁有騰訊視頻,騰訊的雲服務也受視頻和遊戲行業青睐。而華為雲的團隊,商務能力很強,也擅長跟政府打交道。
運營商雲的機遇?
早幾年,互聯網雲往往吸引了最大的關注,阿裡巴巴和金山雲都在上市公司财報中披露過雲服務營收增長超50%的好時光,然而,近年行業前三企業受到的最大威脅不是來自互聯網雲内部,而是來自運營商雲。
中國電信(601728.SH)在業績報告中披露,2022上半年,天翼雲收入達到人民币281億元,同比增長100.8%。2021年,天翼雲收入達到人民币279億元,實現翻番。2022年前三季度,天翼雲收入繼續保持翻番。自2020年拿下中國政務雲公有雲市場排名第一的頭銜後,中國電信保持至今。
中國移動(600941.SH)則在業績報告中披露,2022年上半年,簽約雲大單超3500個,拉動收入超130億元,央企國企上雲項目超1100個。2021 年,中國移動的行業雲收入達到人民币192億元,同比增長109.6%,自研 IaaS、PaaS、SaaS 産品超230款,引入合作 SaaS 産品超2700款。
在李慶看來,“國内雲服務的主戰場在未來會是運營商雲的”,阿裡、騰訊和華為的雲業務未來的主戰場在海外。
李慶認為,有幾點情況支撐她做出這個預測,一是,零售、互聯網行業的上雲市場已經被分食幾盡,2021年及往後的一段時間裡,政務雲、金融雲才是主要的市場增量,有央企背景的運營商雲拿政務訂單,比民企更有優勢;二是,企業做數字化轉型,是需要資金支持的,國企的資金實力更強些,也有政策支持、财政補貼,國企更容易優先選擇運營商雲;三是,未來分布式雲會更加流行,用戶總是希望雲端節點離自己更近,運營商在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可以在已有的、分布廣泛的網絡設施上做部署或優化;四是,雲計算,說到底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政府希望将雲計算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并不難理解。
李慶看到,“國家雲”的構建已經逐步開始落地。2022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工作推進會,會議提及,中國電信将引入多家中央企業戰略投資者打造“國家雲”公司。同在2022年7月,在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國内首個國資監管雲服務正式上線,背後由中國電信牽頭,中國電科、中國電子等多家央企參與。
李慶指出,未來運營商雲成為國内雲服務市場的引領者不意味着互聯網雲沒有市場,在應用産品開發、叠代,技術創新、市場深度多元化服務方面,互聯網雲還是有其優勢。
不過,在本報記者的本輪采訪中,有受訪者與李慶觀點不同。比如,郭濤就認為,以中國電信為代表的“國家雲”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央國企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據上雲的安全與合規問題,雖然會搶占一部分央國企客戶,但不會從根本上威脅到阿裡、華為、騰訊雲服務的市場地位。
眼下,前三企業最需思考的或許是互聯網行業轉雲用雲市場存量空間已不大的挑戰,2022年4月至6月,阿裡的雲業務收入中來自非互聯網行業的比例達到53%,首次超過來自互聯網行業的比例。
此外,與美國雲服務市場中,來自SaaS服務的營收占比高、來自IaaS服務的營收占比低的情況相反,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公有雲行業,來自IaaS服務模式的收入比例才是最高的。2021年時,在中國公有雲市場,IaaS服務的收入占比是61.3%,SaaS服務的收入占比是26%。
在雲服務早期,行業參與者們往往還無法推出競争力強的應用,甚至對雲服務的适用場景感到迷茫,先建基礎設施是正常的,未來,則需要增強應用層能力。
李慶認為,目前中國雲服務的内卷式、保姆式業務模式或許會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雲上的産品應該是高度标準化的,例如像國外的頭部廠商AWS,他們的雲就做到了極度的标準化和模塊化,可以敏捷地幫助各行各業的客戶做到快速部署和應用,但目前中國許多行業上雲需要大量的人力做現場運維工作,同時各個廠商間的灰色競争、低價競争等,會使得市場過于依賴服務而不是産品,阻礙雲上産品的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IT團隊、IT能力不夠強,相當依賴雲廠商的貼身服務,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劇雲市場競争過于依賴服務而非産品的狀态,有待出現轉變。
中國的雲服務市場,風雲正起,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