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我們離春節越來越近了。在阖家團圓的日子裡,有這樣一群人卻身在異國他鄉,遠隔千裡,無法和親人團聚。家既是他們出發的地方,也是他們的歸宿。不能回家的他們究竟是怎樣看待過年的?
請看第一篇
在海外的遊子過年是什麼感覺
主人公:不器(化名)
身份:英國在讀經濟學碩士
今年是第1次不回家過年
自從進了臘月,一部關于春節的BBC紀錄片成為了身邊很多同學熱議的話題。剛開始看的時候,本來也沒有什麼淚點,但是眼眶卻不自覺地濕潤了。年,過不過,它就在那兒;家,回不回,它就在那兒。也許這就是春節對于中國人的意義。
今年是在英國留學的第一年,也是最後一年,所以這應該是在異國他鄉過的唯一一次春節了。因為有這樣一個預期,所以也不覺得如何“悲怆凄涼”,但仍會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
“過年”和“回家”是兩個密不可分的詞語,親人在的地方才是家,有家的地方才有年。
在國内時,曾有人說,每年春節,都是同樣的一群人做着同樣的事情,用同樣的方式來慶祝這個最重要的節日,年年變化的隻是春晚的節目和可愛的生肖們,這有什麼意思呢?
誠然,老人會逝去,孩子會加入,但對我來說,這種一年又一年延續下來的熟悉的感覺正是過年的意義所在,家的意義所在。
如今,我和他們在不同的時空。他們的年和往常不一樣,而對于我,沒有家人在旁,其實這個年過不過,怎麼過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過年最重要的就是氣氛,也就是我們說的“年味”。在西方,聖誕節扮演着和春節一樣的角色。我的學校雖然隻是坐落在一個安靜的小鎮,但那段時間我依然能夠嗅到濃濃的西方“年味”: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放松的笑容,超市裡反複播放着歡快的聖誕歌曲,人們大包小裹地把東西從超市運回家裡,一顆顆聖誕樹被打扮得異彩缤紛。
聖誕節時,學校懸挂的慶祝條幅(作者提供)
雖然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但是這些東西讓我想到了每年春節時家的感覺。
想到在家裡過年的時候,會在年前陪着父母去買年貨,會在除夕一大早和爺爺一起貼春聯,還會一家人像流水線一樣包餃子。雖然我并不喜歡吃餃子,但是仍然直到把餃子裡所有的錢都吃出來,才會放下碗筷。等全家人都吃完後,我們還會開始例行的娛樂活動——“聚衆賭博”。孩子們打起撲克,大人們玩起麻将,每個屋子都是滿滿的人,好不熱鬧。
随着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中國留學生的隊伍也在日益龐大。春節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輸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有一天從圖書館出來,我看到校内電視上有關于“Lunar New Year”的宣傳。而學生會還會貼心地給中國留學生們發送關于慶祝春節的郵件,專門組織了相關的慶祝活動。
今天和班上一個印度同學聊天,他還問我:“聽說下周五就是中國的新年了,你打算怎麼慶祝?”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在異國他鄉的我應該怎麼做。
對于中國人來說,在家裡過年,可以好好地放松,盡情地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标志着一個階段的結束和一個新的開始。
然而對于我這樣的留學生,剛剛度過了一個繁忙的考試周,緊接着就要開始新學期的課程,要思考的可能不是如何過好年,而是如何選擇下學期的課程,去接受不斷湧來的新知識。
學校教學樓(作者提供)
不像倫敦那樣的國際都市有“中國城”,我的學校坐落在一個相對偏僻的小鎮上,并沒有那麼多華人。除了在學校裡能看到幾盞大紅燈籠和福字剪紙,确實感受不到過年的氣氛。而我是一個懶人,沒有去其他熱鬧的地方走一走。不過我想,年在心中,家在心中。心中記着家,這個年就算是過了。
學校為春節做的精心布置(作者提供)
如果問我,身在海外究竟是怎樣看待春節的?那麼我想,即使我能自我安慰說“除夕是星期五,初一是星期六,可以開開心心地過年”;即使可能不會被課程打擾;即使可以通過視頻分享家裡的年味,看到家人的笑臉;即使依然會收到朋友的問候。但心态終究不一樣,在的地方終究不一樣,身邊的人終究不一樣。
所以對我來說,第一個不在家過的年,可能僅僅是萬年曆中的兩頁紙,上面寫着“丙申年除夕”和“丁酉年正月初一”。而我牽挂的仍是大洋彼岸的那個家。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遠在異國他鄉,不管是海外留學的學子,還是工作在外的遊子,“常回家看看”都成為了一種奢望。
或許,對于他們來說,春節這個節日更像是一種家的呼号,時時提醒着他們家的方向。盡管無法回家,但是春節時選擇和二三朋友小聚,與萬裡之外的家人來一次視頻,自己動起手來包頓餃子,最簡單卻也最溫情。
對海外遊子來說,家其實就在他們心中。
願所有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都能平安康健。
(文中圖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來源于網絡)
編輯:張天健
制圖:齊逸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