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地藏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并列,可謂家喻戶曉。
▲ 地藏菩薩
據佛典記載,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囑咐,顯現于佛入滅後至彌勒出世的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一切衆生,始願成佛;
其在過去世中,曾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并自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衆生,尤其是地獄衆生。
所以,這位菩薩被認為是“大孝”和“大願”的代表,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
在民間,地藏菩薩普遍被視為地獄的最高主宰,也被稱為“幽冥教主”,人們常常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二語,來形容祂的地獄救贖神格。
相傳,地藏菩薩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
不過,據台灣學者蕭登福教授研究,地藏菩薩的地獄救贖神格,應是仿襲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而來。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門中具有崇高地位的一尊大神,以救苦為職司。
盡管有道經中說祂是“三界救苦”,即:在人間尋聲救苦、在地獄薦拔亡魂、在天界接引東方長樂淨土,成為天界、人間、冥界的共同救度者;
但在大部分道經中,太乙救苦天尊則多是以地獄薦拔、救贖亡魂為主。
據蕭教授考證,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信仰大約始于六朝中晚期,甚或三國時就已經存在。
自六朝以來的道經中,太乙救苦天尊及其眷屬神的“功能”,大多被安排在地獄薦拔上;
而唐宋以後,述及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贖的經典和科儀,就更多了。
▲ 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贖的科儀,大緻可分為“度亡”和“預修”兩種——
度亡,或稱“薦拔”,是指活人為死者超度,拔出地獄苦,超生天堂樂。
預修,則是指活人生時,在特定的時間上,持齋誦經,為自己死後積累資糧,以免除死後入地獄受苦,直升天堂。
在民間,太乙救苦天尊俨然成為道教的冥界主宰,是人們在追薦亡魂時最常供奉的大神;由祂所化的十方救苦天尊,也被信衆所供奉。
此外,十方救苦天尊還化十殿冥王,執掌九幽地獄冥鬼之事。
可見,在地獄救贖這一神格上,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和佛教的地藏菩薩是非常相近的。
▲ 太乙救苦天尊薦拔亡魂
據蕭教授考證,“地藏”最早出現在西秦(五胡十六國政權之一)聖堅所譯的《佛說羅摩伽經》中,稱為“持地藏菩薩”;
但其隻是釋迦牟尼說法時的衆多聽衆之一,既無事迹可言,更無神格可述,類似于電影中的路人甲。
現今所見最早述及地藏神格的佛經,為北涼(五胡十六國政權之一)譯經《大方廣十輪經》,譯者佚名;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所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是此經的第二譯。
在該經中,地藏随機應現,救衆生苦難,神格與觀音相近。
至隋代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所述地藏神格為引渡諸佛淨土,這又和阿彌陀佛相近。
總之,在唐代以前翻譯的佛經中,地藏并不具有地獄救贖、薦拔亡魂的神格。
▲ 地藏菩薩之神格向地獄救贖轉化
蕭教授認為,地藏神格轉化為地獄救贖,應是始自唐初藏川杜撰的兩種《十王經》——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是薦拔地獄亡魂,依死後十個特殊忌日(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一年、三年),舉行誦經焚化紙錢等科儀,來救贖地獄亡魂;
《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則是生者為自己預修死後免入地獄的修持方法。
兩經皆以地藏為地獄之主神,并設置十殿閻王來管轄地獄。
蕭教授指出,佛教經典中原沒有救度亡魂的科儀,更沒有預修生七齋之說。藏川兩種《十王經》分别為薦拔亡魂和生者預修,其觀念與科儀,應是受六朝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贖相關道經的影響而來。
至唐武則天時,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上卷叙述地藏前身為婆羅門女,入地獄尋母,并描述地獄諸苦境;下卷講述救贖亡魂齋法及地藏功德。
這也是“地藏三經”(其餘二者為上述《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唯一涉及地藏地獄救贖神格的。
蕭教授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言的度亡齋儀,應是承襲自藏川的兩種《十王經》;而究其源頭,則是承自六朝道經的救亡齋儀及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贖的神格而來。
▲ 地藏菩薩與十殿閻王
至宋代淡癡《玉曆至寶鈔》援佛入道,立佛教地藏菩薩為幽冥教主,在民間影響深遠,确立了地藏為地獄主神的地位。
總之,蕭教授指出,以文獻而言,佛教地藏菩薩的地獄救贖神格,可以說是由道教太乙救苦天尊轉化而來!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