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的一項核心技能。不管你是什麼職業,工人、醫生、教師,還是營銷人員等等,都離不開說話,況且說話還涉及效率問題。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述方式、不同的說話語氣達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有些人說話的效率就是高,幾句話就把一件事情說清楚了;有些人說話磕磕巴巴,前言不搭後語,讓聽的人稀裡糊塗。
你真的會說話嗎?學習說話,提升說話的水平,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有哪些有效的技巧和工具?今天我們學習的這本書《說話就是生産力》就回答了這些問題。
這本書的内容非常的詳細,涵蓋了說話的8個步驟、4個技巧和2個訓練說話的工具。其中8個步驟分别是講述、叙述和表達,這三個是說話中最為基礎的步驟,剩下5個步驟分别是讨論、彙報、陳述、解釋、回應,是在前三個步驟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遇到不同情況的說話方式。4個具體的技巧包括墊子、迎合、制約和主導。此外,書裡還提供了兩個非常實用的訓練說話的工具。在每一個部分,作者都用了大量的案例來說明。
今天我們從三個方面為你學習書中的精華:第一,如何為說話營造好的氣氛?第二,我們可以掌握哪些方法,使說話更加有效?第三,訓練說話的兩個工具是什麼?
第一部分 如何為說話營造好的氣氛?一次成功的說話首先要基于一個良好的氣氛。在這個部分,我們重點講書中提供的兩個實用的技巧:迎合和墊子。這兩個技巧不僅能夠幫助你營造愉快的交談氛圍,還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技巧,迎合。你可能認為,迎合說的是拍馬屁或者是阿谀奉承。但其實這個迎合是指認真傾聽對方語言中的事實、觀點,對對方說的話進行補充。
比如你聽到對方說結論,你就可以補充事實。這就好比你朋友說:“今天可真夠熱的啊!”然後你回複說:“是啊,我看天氣預報說今天有40度,還讓不讓人活啊?!”對方說熱這個結論,你補充40度這個事實。如果對方說了事實,那你可以補充結論。比如你朋友這樣說:“今天真倒黴,我在火車站丢了個手機。”然後你說:“火車站人多,是挺亂的。”對方說丢手機這個事實,你補充火車站亂這個結論。如果對方事實和結論都說了,那你還可以給出一個體驗。比如,你朋友說:“上周我發燒到39度,頭暈目眩,痛苦死我了。”然後你回複說:“太有同感了!上次我發燒還不到39度,就已經全身發軟了,連說話都沒有力氣了,喝口水都覺得累。”對方說他發燒痛苦,你補充說發燒簡直就是人間地獄這個體驗。
所以,不管對方說什麼,你都要思考對方語言中的邏輯,并且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補充他沒有說出來的部分,這樣不僅能把話說到一塊兒,形成一種良好的談話氣氛,同時還會讓對方覺得你們是同類人。
生活中,除了這樣閑聊之外,一問一答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但在問答中,如果一方永遠在問、一方永遠在答,那麼他們就比較難建立起密切的關系,這時候,墊子這個技巧就能起到良好的緩沖作用,促進雙方更愉快地交談。比如,有個客戶買了你的産品後回來問你:“這個産品為什麼不工作?”你回答:“哪裡不工作了,怎麼就不工作了?”試着想想,客戶聽了你這麼說,還會再買你的産品嗎?說不定當場就會要求你退貨。但是如果你這樣說:“哎呀,你這個問題還真是很少見,我還沒碰到過,我在這裡已經賣了1萬多個同樣的産品了,怎麼會有不工作的?你能說下它是什麼情況嗎?”這樣說,是不是能更好地緩解你們之前的緊張關系,更加高效地處理問題?
所以在加墊子這個技巧中,我們要學會贊揚問問題的人,簡單說就是誇他問題問得好或者說他的問題很有代表性。書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對方說:“您這部手機外形真漂亮,用的是什麼材料啊?”你回答:“哎呀,當年喬布斯拿到員工設計的手機時,也問了和你一樣的問題。”你這樣回答以後,對方會覺得他問的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水平的,也就是說你給他加這個墊子的時候,已經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贊揚了,讓他覺得自己的問題很有價值。
當然,有時候一味地誇人,對方可能覺得你在阿谀奉承,這時候你不妨展示自己的處境。比如,哎呀,你這個問題可把我難住了,讓我試試看;或者說,這個問題确實不簡單,有難度等等。這樣對方心裡也會覺得自己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其實不管你是使用哪種方式,最為關鍵的就是在回答别人問題之前,考慮好怎麼回答,墊子不僅可以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還能為你的思考争取時間。
營造愉快的說話氣氛,是任何談話的第一步,因為隻有氣氛營造好了,雙方的交談才有繼續的可能,這時候如果你想通過說話影響他人的行為,讓他人做出改變呢?這就涉及到接下來要說的内容:我們可以掌握哪些方法使說話更加有效?
第二部分 我們可以掌握哪些方法,使說話更加有效?我們來重點介紹書中提供的五個方法,分别是:1.要有次序和層次;2.要有基于事實的細節;3.使用工具來強化重要信息;4.提前制約,主動說出對方想說的話;5.掌握主導,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
我們先來看第一、二個方法,說話要有次序和層次。什麼叫次序?就是要有相應的順序,這個順序包括時間順序、地點順序、人物順序、因果順序等。時間順序比較常見,一般說曆史事件,大家會采用時間的順序來說明,從過去到未來。地點順序,是說按照地點的轉變來說明,比如你這樣介紹自己:我出生在北京,後随父親去了上海,在香港念的大學,畢業後我回到北京開始創業。這就是地點順序。而人物順序呢?就是按照人物的出場順序來排列。比如别人問你: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誰,為什麼對你如此重要?你可以說:在我生命中,對我影響較大的人有三個,第一個是我母親,第二個是我的初中老師,第三個是我的愛人,然後分别講述這些人為什麼對你最重要。
那什麼是因果順序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假如你是一名鋼琴家教老師,最近要漲學費。如果你對家長先說下次開始要漲價了,家長很可能會皺眉頭。這時你接着說因為您的孩子越彈越好,要教比較高級的技巧了,家長很可能這麼想:得了吧,我聽啊,還是彈得跟以前一樣爛。但如果你換個順序,先說恭喜您啊,您孩子真有進步,下次可以升級了呀。家長定會眉頭一揚,很高興地說:哎呦,不錯啊。這時你再說:不過因為升級,學費可能稍稍要調整一點兒。聽完這話,家長感覺是不是好多了呢?
這個例子講的就是一種因果次序,是先講原因還是先講結果?如果是對方不想聽到的結果,那最好先講原因,這樣有一個過渡,結果造成的傷害就會相對減輕,而對方也更容易接受結果。所以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達順序,最終效果有時是完全相反的,隻有說話順序安排得當,才能使你的話語更中聽。
那什麼是層次呢?層次其實就是說講話要有條理性、邏輯性。比如,當有人問你:“一群人中總有優秀的和一般的,還有落後的,我不知道你們公司用什麼方式來鑒别優秀員工?”這時候你就可以這麼回答:“我們公司鑒别優秀的人有三種方法,第一,不能固執,不能老用過去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東西,這樣的人會落後;第二,不能内向,内向的人很少跟人溝通,無法跟上時代;第三,不能懶惰,懶惰就不願意學習,得有開放的心态。如果符合這三條,起碼在我們公司就算是優秀員工了。”想讓自己說話有層次感,要善于運用第一、第二、第三或者首先、其次、再次等分點進行講述,最好能将各層次的主要意思概括成一句話,這樣不僅便于記憶,又能突出主旨。
但想影響别人,說話光有邏輯還不夠,還需要在基于事實的基礎上提供細節。比方說你向朋友介紹男朋友,你說人家長得帥,是有多帥呢?說人家細心,怎麼看出他細心的呢?這時候你就要提供具體的細節來體現,這樣更能打動對方。
作者在書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來說明。曾經有這麼一位應屆畢業生,去應聘一家上市公司的總裁秘書,他在介紹自己的時候是這麼說的:“我是一個細心的人,我在大學期間一直都有訂閱《讀者》,有一次看到《讀者》裡有篇文章标點符号用錯了,我就把這個錯誤記錄下來,明确标出這個錯誤出現在哪裡,然後給雜志社寄去,後來雜志社的總編給我回信說贈送我一年的雜志,因為他認為像我這麼細心的人已經很少見了。”這就是用細節來凸顯你要傳達給對方的事實。
第三個方法,就是學會使用工具來強化重要信息。比如,當朋友和你說我上個月寫了5篇文章,快把自己累死了。你可能會覺得:才5篇就把你累成這樣,你也太矯情了。但是如果朋友把這5篇文章的紙質稿子放到你的面前,你看到面前厚厚的一沓紙,紙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這時候,你可能就更能體會到這位朋友在寫這些文章時的辛苦了。
第四個方法:提前制約,主動說出對方想說的話。意思就是說在對方沒有說出來之前,就先說出對方想要說的話。這其實是一個心理溝通的戰術,要先揣測對方會說什麼。比方說,你去求職,招聘人員問你期待的薪水是多少。這個問題其實非常不好回答,回答高了,對方沒打算給你那麼多錢,說低了你自己又覺得吃虧。這個時候你可以說:我要是說出來期待,恐怕你會覺得我獅子大開口,不過我之所以開這麼高是因為我值這個價錢。這時候對方會在心裡盤算,他不會是要十萬一個月吧?然後當他問你具體多少的時候,你說我的期望薪水是兩萬一個月。雖然兩萬也比市場行情高一點,但是相比十萬,又少了很多。在交談之前,你率先說出了對方想要說的話,這樣對方就被你控制住了,你就掌握了主導權,這樣你的觀點和想法就容易得到對方的認可。
第五個方法:掌握主導,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個怎麼理解?比如說你現在要約幾個好友去吃飯,大家七嘴八舌,A說:去吃川菜吧,街角那家剁椒魚頭味道特别好。B說:天氣這麼熱,我們吃點清涼的吧,去吃涼面怎樣?C說:聽說新開了一家牛肉店,味道不錯,要不我們去嘗嘗?看你沒說話,這時候大家可能會問問你的意見,你說去哪都無所謂,但要符合三個條件。大家一聽就好奇了,問是哪三個條件。
這時候你說:第一,最好距離近的,不能為了吃個飯累着大家;第二,環境要舒适,咱是去聊天的,路邊攤啥的肯定不行;第三,我們幾個人的口味不同,建議口味适中,不然誰誰誰就隻能看我們吃飯了。你這麼一說,大家都覺得有道理,就會讓你說出一家适合的餐廳,如果你說的地方能夠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大家都會聽你的,這樣,你就影響了别人。影響别人的技巧很簡單,不是上來直接說我想要怎樣,而是學會超越眼前的話題本身,上升到更宏觀的層面上。
第三部分 訓練說話的兩個工具是什麼?作者在書中說道,想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就需要一副特殊制作的撲克牌。漢語詞彙主要分三大類:名詞、動詞、形容詞。形容詞又分兩類,一類是褒義詞,一類是貶義詞。那麼我們就在名詞、動詞、形容詞中各找18個,18個形容詞裡包括9個貶義詞和9個褒義詞。把這些詞分别打印在紙上。打印完了之後把每個詞剪下來貼到撲克牌背面,這樣你就做好了特殊的撲克牌。
工具準備好了之後,那要怎麼使用呢?這個訓練方法最好兩人一起訓練,一個人用抽到的詞造一個複雜疑問句,另一個人用抽到的詞造句,回答這個人的問題。比如一個人抽到“建議”這個詞,他造一個這樣的句子:現在的年輕人都表示很迷茫,你有哪些建議可以送給20歲的年輕人?另一個人這時抽到“功利”這個詞,他在回答前面問題的時候就必須用上功利這個詞。他可以這樣回答:我給20歲年輕人三個建議,第一,不要沉迷于網絡遊戲,趁這個機會多讀書,在書的選擇上也不要太功利,什麼都看反而更好;第二,建議多健身,好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和本錢,沒有身體,如何競争;第三,學會傾聽,聚會中願意傾聽的人永遠比一直在說的人更受歡迎,學會傾聽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
用這個方法訓練,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不管是提問的人,還是回答的人,從抽牌看到詞再到把話說完不能超過30秒。你可能覺得30秒時間太短了,怎麼可能,特别是要說很多内容的時候。但其實隻要堅持訓練,是有可能達到的,而且時間上的限制,也會給人一種挑戰的感覺,在這種刺激下,你的訓練效果會更好。
除了制作特殊撲克牌之外,書裡還介紹了另一個重要的工具,就是看圖說話。你可能會覺得:看圖說話,這不是小學生作文嗎?但作者說的這個看圖說話,是指針對某一幅圖畫,在30秒内,你要提出最少10個問題,而這10個問題當中,至少要有5個是複雜疑問句。什麼是複雜疑問句?就是不能用是或非來回答的疑問句,比如,你今天吃飯了嗎?這就是一個簡單疑問句,隻能用吃了或是沒吃來回答。但是如果這麼問,你今天吃了什麼?這就是一個複雜疑問句,因為不能用是或非來回答。
30秒内10個問題你可能會覺得很容易,但是要争取提5個以上的複雜疑問句就比較困難了。但是作者表示提問的時候可以遵循 4W1H 的原則, 4W1H 是指何地 where ,問的是地方,何時 when ,問的是時間,何人 who ,問的是有什麼人,做什麼 what ,問的前因後果,将會如何 how ,問的是對現實或是未來會造成什麼影響。比如,我們大家都熟知的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你針對這幅畫就可以這麼提問,關于何地——達·芬奇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這幅畫的?關于何時——達·芬奇是什麼時候畫的這幅畫?關于何人——蒙娜麗莎是誰?做什麼——達·芬奇為什麼要畫這幅畫?将會如何——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什麼寓意嗎?
這樣的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應用到需要一問一答的溝通交流模式中,讓自己的提問更有價值。因為一個人的提問水平往往是說話水平的表現。
作者在書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北京奧運會時有個記者問史冬鵬:“沒有劉翔的陪伴,你有壓力嗎?”這問題隻能用是或否來回答,這讓史冬鵬不好回答,接着她又問:“劉翔給你鼓勵了嗎?”這又是一個簡單疑問句。接着她又問:“看得出來今天這場比賽你是按照決賽來跑的,是吧?”記者的三個問題都是簡單疑問句,這樣的提問根本不是采訪,而是為了在采訪中表現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人,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回答,這樣很難達到采訪的目的。我們常說的溝通,其實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也就是雙方就某個話題交換信息,如果采用的隻是簡單疑問句,事實上隻有單方在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并沒有達到溝通的目的——交換信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