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玄學叫做徕卡,有一種情懷叫做美能達。
折騰膠片這麼久,我還是把徕卡 CL 收回來了。
要說對于 135 膠片機的執念,大概就隻有旁軸一個形态。
在玩過柯尼卡 C35 FD 之流的固定鏡頭膠片旁軸之後,兜兜轉轉感覺還是需要一台“徕卡”才能滿足。
關于徕卡 CL 的曆史,
這裡就不再詳細說了,反正就是徕卡找了美能達合作打造的,機身上各處都留有美能達的設計語言。
以至于後期推出的美能達 CLE,更是在此基礎之上加以改進的更好機型。
出于對美能達的情懷、對原廠的情意結,我曾一度大打算把套機推出的美能達/徕卡 40mm F2 一并收了的。
當然了,最後還是覺得太貴以及對太有年代感鏡頭的成色等問題,最後隻是從一個日本的賣家手中收了這台徕卡 CL,配上手中的福倫達 40mm F1.4 便是。
某程度上,收徕卡 CL 而不收美能達 CLE,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能用 cam-in 的這堆快門按鈕。
以及……
美能達 CLE 的價位已經開始和徕卡 CL 拉開差距了……
說說機器的情況吧!
如你所見,要收成色好的徕卡 CL 其實并不難,難就難在,市面上很多徕卡 CL 的測光已經壞掉了。
而即便是測光還能用,當年的電池也因環保問題而早早停産了。但為了“複活”膠片機,很多辦法其實早早就已經有人想出來了。
首先要介紹的是這顆帶“金帽子”的紐扣電池。通過給電池戴上一個金屬的“帽子”,相機就能使用與設計電壓相同的電池了。
然而,徕卡 CL 畢竟是台頗具年代的相機了,想着測光壞掉也是遲早的事兒。
為此,我還購置了 DOOMO 測光表。
這款測光表不但做工能膠片機相當配,使用還十分方便。
選定好感光度之後,轉動光圈和快門速度組合至右上角的綠色燈亮即可,其中“ ”是過曝“-”是欠曝,具體還能根據實際情況做“曝光補償”。
實際對比下來,DOOMO 測光表其實要比機内的測光更準一些,我也索性把測光表安裝在機頂了,讓整個操作就像是祿來 C35 系列相機那樣,先測光,然後再舉起相機對焦拍照。
很多老玩家并沒有說,過片用的撥杆同時也是一個開關,隻有往外撥一點點,取景器裡才會看到測光的指針在動,我也是研究了頗久才發現的……
受限于體積,
徕卡 CL 的取景器框線隻有 40mm、50mm 以及 90mm。考慮到用 ta 拍的題材很少會用到廣角,個人感覺甚至一支 40mm 就夠了,沒有其他框線對我來說似乎也沒什麼影響。
實際使用下來,
這台徕卡 CL 最大的問題是上卷時膠卷纏穩過片軸比較難以及取景器偏小(相對于祿來 C35S)。
作為一台早期帶自動測光的膠片相機,機内的測光臂理論上應該隻提供中央重點測光。
也不知道是測光問題還是膠卷感光問題,感覺偶爾還是會覺得機内的測光會輕微的過曝傾向。
還好,過曝一般都在 0.7EV 内。
膠片嘛,不用太準确。
文章之所以拖到現在,完全是因為 GZNOW 堡主的誤判,讓一卷原本已經拍好的卷又拍了一遍,以至于我的第一次膠片機雙重曝光就這麼玩兒了……
在“正常”拍完第二卷之後,感覺徕卡 CL 的視差要比之前玩過的固定鏡頭旁軸都要大一些。
大得不多,但還是要去适應。
與此同時,我也更加肯定了一點,那就是膠片的質感其實跟鏡頭也有着莫大的關系。
相比起之前用過的美能達 a sweet 以及祿來、柯尼卡等固定鏡頭旁軸,配上福倫達 40mm F1.4 的徕卡 CL 照片在大尺寸顯示器上看,層次感要比前面一堆都好不少。
還是那句:也不知道這算是徕卡玄學,還是福倫達牛 X 了~
瞎折騰了一輪膠片,感覺徕卡 CL 應該是我 135 膠片機的終點了。
不是不想嘗試其他,更多的還是不想在膠片方面投入太多。畢竟,被炒貴的可不止是膠片機,膠卷也……
算了,不說了,
且拍且珍惜吧……
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