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包拯七絕

關于包拯七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8 23:10:38

包拯是中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清官,因為《包公案》等小說和戲曲的影響,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文官。雖然如此,但是大家一提包拯,就老想到《鍘美案》和《烏盆記》中那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從沒想過包拯也能作詩。

其實,包拯也是寫過詩的,不過留存于世的詩僅有一首,這首詩的名字叫《書端州郡齋壁》

一、包拯原詩賞析

《書端州郡齋壁》——宋·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贻來者羞。

詩文意譯:為官之道是清心寡欲,走正道才能養性修身。用好的木柴可以建成大廈,好鋼鐵别浪費來打鐵鈎。

關于包拯七絕(包拯唯一存世的詩)1

倉庫充實了就會招來老鼠和麻雀,如果弄得寸草不生,兔子和狐狸也會因為沒有糧食而發愁。史書早就告訴我們:别做出讓後代蒙羞的事情。

相傳,這首詩作于包拯出任端州知府時。包拯發迹相對較晚,他本來二十七八歲已考中進士,當了兩年官。但是為了照顧父母,中途辭官回家奉養雙親。後來雙親去世,他守喪期滿才重返朝堂。那時候他已經38歲了。

慶曆元年(公元1040年),42歲的包拯,被調到了端州擔任知府。到任後,他發現因為當地盛産端硯,很多官員借機壓榨百姓,中飽私囊。

尤其是前一任的知府,在進貢硯台的同時,加征了幾十倍的端硯,用作自己行賄的工具。于是他憤而寫下了此詩,警醒世人。

包拯是秉性剛直的清官,他寫的詩也像他為人一樣正氣凜然。詩的開頭兩句他先講了一翻道理,告訴那些官員們,為官必須做到清正廉明。做一個好官,才能修身養性,這是對你們自己好。

關于包拯七絕(包拯唯一存世的詩)2

然後接下來他就擺事實講道理,說明為什麼隻當清官才是修身養性的正途。包拯說:隻有好木材才能建成好的高樓大廈,你們本來是一塊好鋼,為什麼不留着去打造寶劍,非要去做鐵鈎子呢?

府裡的倉庫充實起來了,肯定有貪官污吏來惦記,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可是搜刮與貪污不能太過分了。否則田野裡連草都不長了,不信你們這些兔子和狐狸不發愁。

這裡的草是指當地的資源,而狐與兔是指贓官們。搜刮得太狠,資源就會枯竭,直至寸草不生。再狡猾的狐狸和兔子,也撈不着油水。先哲留下的史書反複告訴我們這個教訓,你們一定要警惕,不要做讓自己的後代蒙羞的事情。

包拯幾乎是用大白話,很直接地告訴貪官們絕不能幹“竭澤而漁”的蠢事情。特别是像端硯的材料是泥盆紀時形成的母岩,岩石的形成需要三億多年的時間,挖一塊少一塊,多挖幾次就沒有了。

像他的前任一樣,違法開采,一次多征幾十倍的硯台,随便拿去行賄,隻怕要不了幾年端州就不産硯台了。所以包拯上任後隻按朝廷的規定進貢,自己當了三年知府,一方硯台也沒有拿。

關于包拯七絕(包拯唯一存世的詩)3

民間傳說裡,在包拯回京途中,有人把一方端硯悄悄藏到了他的床上。他發現後馬上把硯台扔進了江水,最後這一方硯化成了硯傳說當然是假的,不過這個傳說正是當地老百姓在歌頌包拯的品行。

二、包青天也懂“人情世故”

包拯在端州當知府的時候,除了打擊當地官員貪污端硯,嚴格按規定進行上貢之外,他還替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比如幫當地百姓打井。

他在民間老百姓的印象當中,一直是一個開封府尹的形象,不過事實上他擔任過多種官職,而他在開封待的時間差不多隻有一年。

包拯在晚年曾經官至北宋的樞密院副使,這個職務相當于是丞相的級别,所以後代的戲曲中老愛叫他“包丞相”

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朝廷派他擔任使節出使遼國。他就暗中觀察遼國的情況,然後回來詳細地做了一份報告,提醒朝廷注意國家的邊患。

關于包拯七絕(包拯唯一存世的詩)4

不過在北宋實施“慶曆新政”時,他因為對改革持有不同意見,卻與大文豪歐陽修起了摩擦。後來朝中有一個重要的官職叫“三司使”,接二連三地被包拯彈劾。

宋仁宗每一次剛派人去上任,轉頭就被包拯給彈劾掉了。皇帝就說,那幹脆你去當這個“三司使”得了,反正我找誰你都不滿意 。于是包拯就硬着頭皮上了,這下可不得了了。

原來,這個“三司使”,是主管全國錢糧收支的肥差。歐陽修知道後就上書彈劾說他“蹊田奪牛”,意思是:先前那些官員被彈劾,主因是他包拯想占這個位置,并非他們真正的錯。

不過,關于歐陽修和包拯的這一段公案,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有人替歐陽修辯解說,他其實并不是想攻擊包拯,說他想獨占肥差,而是包拯并不适合當主管錢糧的官員。

包拯當時上位的時候,就知道有人會這樣說他,可是他覺得别的官員的确幹得不好,于是他就當仁不讓了。包拯為什麼一定要當上“三司使”呢?

關于包拯七絕(包拯唯一存世的詩)5

有學者分析說,當時朝中“執政大員”都是從三司、翰林這些地方提拔的。當時包拯剛從禦史中丞升上來,所以他當“三司使”,可以讓自己再升一步台階。

從前包拯被貶池州時,也曾經給上級送拜帖。給朝廷進貢,也貢本地不産的石菖蒲。可見,包拯并非如傳聞所說的“不近人情”。

知道這些以後,我們再來看他寫的這一首詩就知道:他并不是不懂得人天性貪婪,他也知道想要完全讓他們不貪,根本不可能。

古人說“水至清難養魚”,因此他才可以換一個角度,站在貪官的立場上去勸貪官:要見好就收,不要太過分,斷了自己的源頭。

結語

戲曲舞台上的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是非常“剛”的。小時候看電視劇,經常擔心他會因為得罪權貴被殺害。但是,真實的包青天和我們想的有一定的出入。不過縱使如此,他依然是一位清官。

關于包拯七絕(包拯唯一存世的詩)6

他對于自己覺得能勝任的官位,當仁不讓;該送人情的時候,他也送人情。隻是他所送的人情,不過隻是一盒石菖蒲。

包公一生寫的詩作,隻傳下這一首。粗看覺得沒有什麼好,但是細細品味,發現完全是他真誠的心聲。做官要做清官,做清官才能心安理得

做官還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去盤剝黎民。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逼得資源枯竭,百姓活不下去了,那你還要到哪裡去搜刮呢

禍害一方的貪官,死後也會落一個罵名,叫他的子孫後代都擡不起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