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缺血性腸病最初有哪些症狀

缺血性腸病最初有哪些症狀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11 18:40:33

缺血性腸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腸道急性或慢性血流不足所緻的腸壁缺血、缺氧,最終導緻腸道損傷甚至壞死的一種疾病。患者常有腹痛、腹瀉、便血、吸收不良等症狀,重者可緻腸穿孔、腹膜炎及休克。

缺血性腸病最初有哪些症狀(缺血性腸病好發在哪些人群)1

症狀

1、AMl:

AMI的三聯征:

劇烈上腹痛或臍周痛而無相應的體征,器質性心髒病合并心房顫動,胃腸道排空障礙。AMI常以突發劇烈腹痛,伴頻繁嘔吐和腹瀉為主要症狀,約75%患者大便潛血陽性,15%患者可伴有血便;部分患者可出現腸梗阻;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現潰瘍及穿孔。本病起病急,早期無特異表現,病死率高。約80%患有腸系膜動脈阻塞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和風濕性心髒病引起的,其次是血管造影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所緻,該病不同類型具有各自臨床特點。

2、CMI:

典型症狀為餐後腹痛、畏食和身體質量減輕。主要表現為反複發生的與進食有關的腹痛,腹痛可為持續性鈍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臍周或左下腹多見(與缺血的腸段有關),多發生于餐後15~30 min。1~2 h達高峰,随後腹痛逐漸減輕,蹲坐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緩解。

3、IC:

典型症狀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為突發性絞痛,輕重不一,進食後加重。腹痛時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 h内排出與糞便相混合的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其他症狀有厭食、惡心、嘔吐、低熱等;體檢可發現腹部輕中度壓痛、低熱、心率加快;發生腸梗死時可有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 緊張、腸鳴音逐漸減弱甚至消失等腹膜炎的體征。

缺血性腸病好發在哪些人群

缺血性腸病多見于50 歲以上的老年人,若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發病率更高,尤其在春秋季節高發。

出現哪些表現應該警惕缺血性腸病的發生

若出現大便潛血陽性、血便、腹部反跳痛、肌肉緊張等腸穿孔、腸梗阻的表現,應警惕急性缺血性腸病的發生。該病往往進展快、發病迅速,應立即到醫院救治。若出現腹痛、間斷便血、腸排空障礙(表現為腹脹、排便次數減少),應警惕慢性缺血性腸病的發生。

發生缺血性腸病的原因有哪些

缺血性腸病可由多種原因導緻,具體概括為:

1、血管病變

腹腔血管病變是發生缺血性腸病的基礎,其中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也可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全身性疾病。

2、血流減少

包括各種原因導緻的心功能不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心律失常、休克等。

3、血液的高凝狀态

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血小闆增多症、嚴重感染、彌漫性血管内凝血、放化療後。

4、長期便秘

長期便秘糞塊嵌塞、腸道占位、腸梗阻等使腸壁壓力增大、血供不足也可誘發本病。

腸道缺血臨床表現及内鏡特點

腸道缺血好發于老年人,危險因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等。

1.臨床表現:急性腸道缺血表現為急性劇烈腹痛,伴惡心、嘔吐。慢性腸道缺血表現為全腹或臍周慢性腹痛,餐後腹痛,有時出現腸梗阻、體質量下降。

2.内鏡表現:病變呈階段性。早期内鏡下顯示病變界限清楚,黏膜蒼白、水腫,散在斑點狀出血。随着病變加重,黏膜糜爛,出現淺潰瘍,嚴重者黏膜呈灰綠色或黑色,伴假膜形成。慢性缺血可導緻潰瘍、腸壁纖維化、腸腔狹窄、黏膜萎縮呈顆粒狀,表現類似于克羅恩病。

缺血性腸病的一般治療方法有哪些

缺血性腸病一旦确診,應盡早治療,治療方法分為内科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

1、内科治療

絕大部分患者經内科治療可痊愈或緩解。對疑似患本病者應盡早給予禁食、胃腸減壓、靜脈營養支持、改善微循環等治療。缺血性腸病一旦确診,立即給予抗凝治療,對明确有血栓形成的,進行溶栓治療;使用足量、廣譜有效的抗生素;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可有效控制病情。

2、手術治療

适用于急性腸系膜動脈血栓形成;慢性腸系膜動脈血栓形成後内科保守治療無效者;确診腸系膜上動脈顯著狹窄或閉塞者。若出現劇烈腹痛、壓痛、腹肌緊張、腹腔抽出血性液體,應行急診手術。

3、介入治療

對于非閉塞性腸出血,可經造影導管向動脈内灌注血管擴張劑。另外,血管成形術或支架植入術有助于恢複動脈血流,降低複發的機會。介入治療成功率高,并發症發生率低,安全性高。

(圖文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文章小編:胖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