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破身高表觀:
現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鑒定導緻身高表觀修飾的物質。表觀遺傳學仍然是處于非常初步的狀态,不過幸好,營養方面的實驗比較方便,所以有資料。不但我們有直接證據顯示身高是表觀遺傳引緻的,而且我們還清楚知道哪一個營養素才是真正引發者。
高脂飲食導緻跨代體長變化
近十年的表觀研究探索了不同病症的表觀遺傳性質,其中之一在調查胰島素抵抗的時候,就無意中産生了一個與人類身高相同的跨代變化效果[55-56]。實驗把小鼠分為兩個飲食組:高脂組(HF)和對照組(Ch),結果顯示,高脂組的後裔有顯著體長增加。
兩組的飲食營養素比例是:
研究有三個重點我想強調:
1、高脂肪攝入量導緻身高表觀修飾: 兩組的飲食結構和熱量是對照的,唯一的分别就是高脂組40%的熱量是來自豬油,是對照組的七倍。
2、身高表觀是男女積累性的:父母兩緣分别提供一半的身高表觀。當父母的身高表觀同時被啟動的時候,後裔的身高增量會提高一倍。
3、蛋白質不影響身高:高脂組的蛋白質熱量是20%,少于對照組的28%。
對,豬油會增加身高。
可能感覺有點兒奇怪,不過我可以解釋一下。
蛋白質來源與平均身高的相關性
之前引用的相關分析顯示,影響身高的環境因素是蛋白質攝入量,但所指的并不包括所有蛋白質。
或者說,動物蛋白質提高身高,植物蛋白質就減低身高。從表觀研究我們已經知道,蛋白質對身高是根本沒有影響的,實際上蛋白質攝入量是在反映另外一個東西。
根據2017年歐洲統計局(Eurostat)報告,歐盟生産的牛奶是用來制造以下的奶制品:
奶酪屬于自己的類别,那,黃油、奶油、牛奶和酸奶就是主要奶制品來源。黃油的卡路裡是100%脂肪;奶油的卡路裡是60-95%脂肪。
全脂牛奶和2%低脂牛奶是銷售量最高的牛奶産品
據美國農業部報道,銷售量最高的牛奶種類是全脂牛奶和2%低脂牛奶 [58],兩者的銷售量總占68%。全脂牛奶的卡路裡是50%脂肪,20%蛋白質;2%牛奶的卡路裡是35%脂肪,26%蛋白質。個别歐盟國家有他們自己的牛奶标簽方法,但是整體銷售量的趨勢是一樣的,歐洲人偏向選擇脂肪較高的牛奶。酸奶和牛奶基本上有相同的卡路裡比例和銷售量趨勢,同樣是高脂肪居多。另一個有趣的事件是,在1988年之前,全脂牛奶單獨占大部份銷售量,之後我會再讨論這一點。
總的來說,奶制品主要是脂肪。
荷蘭是歐洲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Gouda是的荷蘭國菜和特産:每份100卡路裡,其中80是脂肪
奶酪經常會被形容為高蛋白質食品,但是他們就忘記了告訴你下一半,大部分奶酪的脂肪熱量是蛋白質熱量的兩至三倍或以上。以下是一些普通奶酪的脂肪卡路裡比率:
Pecorino,意大利國菜:77%脂肪
Gouda,荷蘭國菜:74%脂肪
Camembert,法國特産:73%脂肪
Cheddar,流行于英國:72%脂肪
Gruyère,瑞士特産:71%脂肪
Mozzarella,最受美國歡迎:68%脂肪
Swiss,流行于北美:66%脂肪
同樣,奶酪主要是脂肪。
美國豬肉産品攝入量
動物蛋白質包括所有動物,其中豬肉排首。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報告,攝入量最高的豬肉産品是:新鮮豬肉,占38%;火腿,占28%;香腸,占13%[59]。各豬肉部位會含有不同水平的脂肪,不過我們可以作一個大概估計。
新鮮豬肉的卡路裡是:
火腿的卡路裡一般是25-50%脂肪;香腸的卡路裡一般是70-80%脂肪。
比起奶制品和奶酪,豬肉的脂肪變化範圍比較大,但是大部分依然是脂肪含量居多,平均卡路裡估計是大概65%左右。至于其他肉類,牛肉大概是60%脂肪,雞蛋是64%脂肪,以外的我覺得沒必要了,趨勢已經是非常明顯:動物蛋白質主要是脂肪。
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誤解,甚至營養學界也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媒體、廣告、标簽,四處的信息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蛋白質在我們的理解中,是最重要的營養素,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忽略其他一切而隻專注于蛋白質。當我們看見牛奶,我們就想到蛋白質(和鈣質);當我們看見牛肉,我們就想到蛋白質;當我們看見雞蛋,我們就想到蛋白質,但是實際上,其實這些所謂高蛋白質食物含有的脂肪比蛋白質高很多。要是從這些食物獲取高蛋白質,在此過程中會攝入非常大量的脂肪。這個趨勢與表觀研究的發現是一緻的:真正影響身高表觀修飾的營養素是脂肪,不是蛋白質。
不過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提高身高的脂肪來源全部都是屬于動物食物,而之前的相關研究就顯示,植物食物(小麥、玉米片、植物蛋白質)與矮小有默契聯系。如同動物蛋白質攝入量能夠反映出動物脂肪攝入量,植物蛋白質也有同一個性質。食物有機會成本,當植物蛋白質攝入量上升的時候,它自然會取代動物食品,随之減低動物蛋白質和動物脂肪攝入量。還有,動物脂肪和植物脂肪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對于身高表觀。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個營養學的基礎學問。
以上是100g牛肉和30g果凍分的蛋白質結構,兩者同樣含有24g蛋白質,但是你可以清楚看見,裡面的氨基酸(Animo Acid)分布是完全不同的。每一種氨基酸對身體都有不同效應,例如甘氨酸(Glycine)有防止肌肉衰退的效果[57],但是對肌肉建造就沒有直接影響。假如你的目的是鍛煉肌肉,你普遍會盡量去找一些雄激素效應較高的氨基酸。果凍分的氨基酸主要是甘氨酸(5334mg),就憑這一點,100g牛肉就已經是明顯優越的選擇。兩個選擇都是24g蛋白質,不過實際上是兩個很不同的東西,營養素是不平等的。
因此,單說“脂肪”也是過度簡化,我們不應該把所有脂肪視為同一個單位。
食物脂肪的脂肪酸結構
食物脂肪有三種脂肪酸:
1、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
2、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
(每一種脂肪酸類别是由不同個别脂肪酸組成的,不過我們暫時不需要理這些)
各種脂肪有它自己的脂肪酸結構,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三個類别(看上圖):
1、動物脂肪:高飽和脂肪含量,低多元不飽和脂肪含量
2、熱帶油:高飽和脂肪含量,低多元不飽和脂肪含量
3、植物油:低飽和脂肪含量,高多元不飽和脂肪含量
從脂肪酸的比例,我們可以大概估計出個别群組攝入的脂肪主要是屬于哪一個類别。
東亞人和歐洲人的脂肪熱量[69-84]
以上是東亞人和歐洲人的脂肪熱量,我們可以作一些觀察:
這表示,歐洲人的動物脂肪攝入量比東亞人高非常多。
此外,所有歐洲國家的飽和脂肪比率都至少是雙位數,總脂肪至少30%,例外就隻有葡萄牙是8.9%飽和,28.5%總脂肪。葡萄牙的脂肪比率是最接近東亞人的,同樣偏向植物油和低脂飲食,同時,就如我在文章開始的時候提及過,葡萄牙是最矮的歐洲國家,這個“巧合”非常有趣。
1937年,美國報紙:“糧食短缺擊中德國;黃油之缺”
傳統歐洲飲食以黃油為主要食用油,但是在大概二十世紀初至中期的時候,由于戰争配給、大蕭條、政治及其它困難,很多歐美國家就經曆了某程度的“動物脂肪短缺”。為了解決脂肪短缺的問題,同時工業革命的新科技又提供了植物油的大量生産方法,歐洲人就開始使用植物油去代替傳統動物脂肪,所以植物油制品就變得越來越流行,而當時帶領這個趨勢的就是美國。
1909至1999年美國肉類和脂肪攝入量[61]
在過去一百年裡,整體說,美國的肉類攝入量并沒有顯著變化,唯一例外就是雞肉從二十世紀中期至末期的時候上升了四倍,還有牛肉也上升了一點兒。不過至于食用油,攝入量就經曆了一個非常大的轉變。從1930-1940年開始,動物脂肪攝入量開始下降,而植物油(酥松油脂和人造牛奶)就不斷上升。在中期的時候,大概1965年左右,植物油就開始超越動物脂肪,一直上升到二十一世紀。
1896至1996年美國平均身高(線圖來源:Our World in Data)
留意脂肪攝入量和美國白人的身高時間線基本上是對照的:1940年左右,動物脂肪攝入量開始下降,植物脂肪開始上升,身高上升的速度就開始減低;1965年,植物油攝入量開始超越動物脂肪,身高就到達巅峰,停止上升;1970-1996年,這是植物油攝入量的最高峰,結果身高就開始收縮。
1896至1996年的歐洲國家平均身高[85]
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大緻上一樣,隻是過程的發生時間有點兒差别。在近年代,很多歐洲國家嘗試推行高植物飲食,建議人民去用低脂或脫脂奶制品來取代傳統的全脂奶制品,用植物油來代替傳統的黃油為主要食用油,盡量減低動物脂肪攝入量。目前的官方飽和脂肪每天建議攝取量是10%以下[136],當然,幾乎所有歐洲人的飽和脂肪攝入量都依然是顯著高于建議的水平,高脂奶制品依然比較受歡迎,許多人依然用黃油為主要食用油,可是比起二十世紀中期至末期前的傳統飲食,攝入量已經經受了一個非常大的減少。
歐洲人最初認為低脂和脫脂奶制品不是人類食物(脫脂牛奶在二十世紀是用來喂豬的[137]),可是自從1988年,低脂奶和脫脂奶的總銷量首次超過全脂奶,結果他們的身高就越來越下降。目前的研究找不出歐洲人身高收縮的真正原因,隻能說明與植物蛋白質有聯系[62],但是根據表觀研究和本文的其他發現,答案其實是很明顯的:當動物脂肪被去除(或者被植物油取代)的時候,平均身高就下降。
世界各地的飽和脂肪攝入量:東南亞和大洋洲最高
至于熱帶油,資料有限,不過我們仍可以作一些重要觀察。東南亞和大洋洲為椰子油的原産地,他們的飽和脂肪攝入量是全世界最高的,顯著高于其他地區[63]。椰子油的飽和脂肪含量是所有脂肪裡最高的,平均是80%以上。
有兩個要點:第一,東南亞人不高;第二,美屬薩摩亞人比西薩摩亞人顯著高[64]。不像新西蘭的毛利人,薩摩亞人并沒有與高加索人通婚,所以基因混合不可能是身高差異的原因。美屬薩摩亞飲食偏向西化;西薩摩亞保持傳統,椰子脂肪為主食之一。或者說,當熱帶油被西方飲食提供的動物脂肪代替的時候,身高就上升。這再次顯示,動物脂肪對身高有直接影響(也提示脂肪酸結構對身高表觀沒有影響,而身高表觀是由動物脂肪本身的特質或者含有的其他物質所導緻的。我隻想提及一下,在這篇文章的範圍,我們不需要探索這個領域)。
關于身高表觀的發現:
表觀研究顯示動物脂肪(豬油)會提高身高
與身高相關性最高的食物全部是基于高動物脂肪食品(奶制品和動物蛋白質)
與矮小相關性最高的食物全部是植物食品
歐洲人的身高在動物脂肪攝入量最高峰的時候上升得最顯著
歐洲人的身高在植物脂肪攝入量上升的時候開始下降
那,我們就基本上孤立了一個單位為身高表觀的決定因素:動物脂肪
在日常飲食中,動物脂肪有三個主要來源:
1.肉類
2.奶制品
3.食用油
世界熱量、奶制品蛋白質、動物蛋白質攝入量[42]
之前的脂肪熱量表基本上已經大概顯示了東亞和歐洲飲食的差别,不過我們不妨再補充一次。
現有的數據普遍不會分别動物和植物脂肪,但是蛋白質攝入量可以大概反映出脂肪攝入量。歐洲人的肉類和奶制品蛋白質攝入量是全世界最高的,那比例上,他們的動物脂肪攝入量也自然會是最高的。手持世界最高的肉類和奶制品攝入量,再加上傳統歐洲飲食以動物脂肪(黃油和豬油)為食用油,這才是歐洲人身高的真正原因,他們同時動用到三個動物脂肪來源:肉類、奶制品、食用油。奶酪七成脂肪,牛奶五成,牛肉五成,雞蛋六成,然後一切再經十成脂肪的黃油料理,高動物脂肪才是歐洲飲食的真正定義特征。
相對下,東亞人的奶制品攝入量幾乎是零,食用油全部都是植物油,唯一的動物脂肪來源就是小量的肉類。可是實際的動物脂肪攝入量應該比意料中還要低,因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東亞人對肉類的飲食态度。
香港、新加坡、澳洲的脂肪飲食習慣[70]
東亞人有除掉肉脂肪的飲食習慣,尤其是女性(東亞人有一個瘦身文化,許多人想節食減肥,特别影響女性)。這個現象對東亞人的影響特别大,因為肉類對于東亞人,是動物脂肪來源的主要部分,差不多是唯一身高表觀的來源。記住,傳統歐洲飲食動用肉類、奶制品、食用油三大動物脂肪來源,隻是把黃油代替為植物油,他們就已經開始收縮。東亞飲食本來就已經非常缺乏動物脂肪,在這個情況下再故意把動物脂肪減少,難怪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依然處于如此低的身高水平。他們雖是東亞裡所謂生活水平最高的地方,但是論身高表觀的話,他們就應該接近是全世界最貧瘠的。
以下我會簡單分析一下東亞和歐洲食物的差别。
豆漿、油條、包子,中國的經典,我在家樓下每天都會看見無數人去吃這種東西。
唯一含有動物脂肪的就隻有包子餡兒裡的小小豬肉,至多50-100動物脂肪卡路裡。
塞爾維亞早飯的動物脂肪卡路裡:
總共大概700-800動物脂肪卡路裡。
我記得有一次去荷蘭出差的時候,我嘗過一個叫Poffertjes的傳統小食。其中材料有雞蛋和牛奶,用黃油煮,然後最後交給你的時候,還要加一大塊兒黃油在上面。這是一個完全沒有肉的小食,不過依然能夠幫助身高表觀,估計有300-400動物脂肪卡路裡(200從最後添加的黃油,100-200從材料)。
在中國,類似的小食就可能是煎堆。相對下,煎堆是完全沒有任何動物脂肪的。材料沒有,炸的時候也是用植物油的。這是一個對身高完全沒有價值的食物。
傳統美國快餐薯條漢堡的動物脂肪卡路裡:
奶酪:100
牛肉:200
豬油,用來炸薯條的:100-200
普通的一碟中國炒飯:
雞蛋,一至兩個:45-90
豬肉:50-100
這就是早飯、午飯、和一個小食了,總動物脂肪卡路裡是:
歐洲例子:1500
東亞例子:250
歐洲例子的動物脂肪攝入量是東亞例子的六倍。當然,這是個别例子,實際情況的變化很大,不同地區和民族也有他們自己的習慣,不過整體的趨勢會非常相似。據我估計,理論上歐洲人的動物脂肪攝入量一般應該比東亞人高大概四倍左右。
總括:
人類身高是定奪于基因
這個基因是表觀基因
表觀基因是定奪于環境因素
導緻身高表觀的環境因素是飲食
飲食因素是動物脂肪
動物脂肪定奪人類身高
東亞飲食嚴重缺乏動物脂肪,因此,東亞人的大部分身高表觀潛能是尚未啟發的。
身高表觀非常有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