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之渙和誰登鹳雀樓

王之渙和誰登鹳雀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4:56:14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鹳雀樓》

王之渙和誰登鹳雀樓(王之渙登鹳雀樓)1

王之渙《登鹳雀樓》

《登鹳雀樓》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成名之作,為王之渙現存于世的六首詩歌中最有名的兩首之一,它是一首五言絕句,全詩雖寥寥二十字,卻勾勒了一副氣勢連貫,厚重有力,虛實相生,意境雄渾之畫卷。

1、詩的“主人翁”鹳雀樓聞名于世,原身為一座軍事戍樓,後逐漸演變成一著名的旅遊景點

我們來看這首詩的詩題,《登鹳雀樓》,将“鹳雀”兩字去掉就是“登樓”,其實這首詩的原名就叫《登樓》,“鹳雀”兩字是宋代人後來把它加上去的。鹳雀樓在今天的山西永濟縣,現在看到的是在1997年重新修築的。它是現存最大的仿唐建築,采用了四檐三層的外觀,内分六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達33206平方米,總重量58000噸,在建築形制上充分體現了唐代風格。而其原樓早在元代初年就被毀于戰火之中了。

王之渙和誰登鹳雀樓(王之渙登鹳雀樓)2

鹳雀樓

鹳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約在557—580年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它原本是一座軍事戍樓,曆經隋唐、兩宋到元代初年共七百餘年,随着時間的推移,它的軍事功能逐漸淡化了,轉而演變成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旅遊景點。鹳雀樓立晉望秦,獨立于中州,前瞻中條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氣度關而西入,黃河觸華而東彙,龍踞虎視,下臨八州,吸引了曆代名流到此登臨作賦,譬如唐宋時期的很多文人墨客都來此登樓賞景,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作,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鹳雀樓》最富盛名。

正如清朝李瀚所雲:

“宇文護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遐标碧空,影倒橫流,二百餘載,獨立乎中州,以其佳氣在下,代為勝概。唐世諸公多有題詠。曆宋至金明昌時尚存。有河中府錄事李逵書樓額。”

2、詩的内容很有名,先寫景,後說理,景和理相結合

王之渙和誰登鹳雀樓(王之渙登鹳雀樓)3

王之渙《登鹳雀樓》

(1)首聯,“白日依山盡”。

它寫了兩個意象,一個是白日(落日),一個是山。一輪落日傍着遠處的山,冉冉下沉,一直到最後,全部沉落在地平線之下。

這是寫落日的晚景。

王之渙所寫的景物都是富有大手筆的景,即是他寫的景色都非常的開闊,他不是寫一個局部的小景,比如寫一個蝦,寫一個花,寫一個草。

從這一句,我們就能看出王之渙的景寫的是非常的好,而他的這種寫法也非常符合他作為一位邊塞詩人的寫作習慣。

(2)颔聯,“黃河入海流”。

鹳雀樓的前面,是山勢狹長“中條山”,而它的下面則是滾滾而過的“黃河水”。故此,在鹳雀樓上可以看到黃河,但詩句中的“入海”肯定是看不到的,在太行山以西的山西怎麼能夠看到黃河入海呢?

王之渙和誰登鹳雀樓(王之渙登鹳雀樓)4

落日與黃河之景

由此,就能看得出來颔聯跟首聯的寫景已經呈現很大的區别了。

首聯寫的是實景,颔聯寫的是虛景。

“白日依山”是詩人所見之實景;“黃河入海”是詩人的想象之虛景。

一實一虛,虛實結合。

這就構成了全詩一個局部的寫景特色。

所以,就寫景而言,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是非常有名氣的。詩人采用了大寫意的手法,描繪出了一個遼闊的邊塞景。這個鏡頭,在現在用攝影來拍的話,必須是要用廣角鏡頭才能将這個闊大又宏大的畫面收入鏡頭之中的。

寫景很出色,然而後兩句不是寫景但它的名氣更大。

(3)頸聯,“欲窮千裡目”,尾聯,“更上一層樓”。

“窮”這個字,是全詩非常關鍵的一個字。“窮”字,按照我們現在的意思,就是“沒錢”,但“窮”的古義不是沒錢(在古代用的是“貧”)的意思,窮的古義是“”。

欲窮千裡目,要想讓我們的眼睛看得更遠,能夠看到千裡之遙的地方。

那麼,這要如何才能做到呢?

王之渙和誰登鹳雀樓(王之渙登鹳雀樓)5

登鹳雀樓

更上一層樓,在鹳雀樓上再登上一層。

鹳雀樓是四檐三層,我們根據最後一句詩來看,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所處的應該是比較低的一層,故此:

他覺得要想看得更遠,就需要登得更高。

這就是在說理了。

因此,後兩句是很有名的哲理句,它将全詩的格調大大提升了。詩人前兩句寫虛實之景,後兩句說哲學之理,因此,我們可知它的名氣也是由後兩句而來的,因為它上升到了精神(說理)層面。

所以,《登鹳雀樓》這首詩,雖然寫了虛實之景,但它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

3、登樓遠眺,白日依附高山之情如醉如癡,鳥瞰黃河,河水奔騰而洩之景亦真亦幻。白日山盡的實景和黃河入海的虛景相互映襯結合,組成了此詩引人入勝的前兩句。在詩的後兩句,詩人并沒有繼續描述有關鹳雀樓的景色,而是轉向了理性的思考,這樣的結構本身就蘊藏着哲理,所以它名在說理

雖然從《詩經》開始,我們古代就有了哲理詩,但哲理詩并不是很發達,我們的思辨能力與西方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的。雖然在先秦諸子中有一些思想家,他們的思辨能力也已經很高超了,但就詩歌的哲理詩來說,整個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哲理詩的成就并不算高。

王之渙和誰登鹳雀樓(王之渙登鹳雀樓)6

哲理詩

但,王之渙的這首詩,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哲理詩的經典代表作之一。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說理,寫景是為說理服務的,使得全詩的重心不在寫景,重在說理。

第一層說理:

“隻有登高,才能望遠。”

這是詩人王之渙在坎坷的人生中間,領悟出來的一個人生道理,他将它寫到了詩中,從而成就了這一首邊塞詩,讓它在哲理詩中光芒四射。

縱觀古代的邊塞詩,從寫景到抒情的,比比皆是,但用邊塞詩來說理,并且将景色和哲理融合得這麼的巧妙的,這還是非常罕見的。

這就是詩人王之渙的高明之處了。

第二層說理:

“隻有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

第一層說理是給第二層做鋪墊的,“更高”就如同一個平台,如果你站在一個全局層面、國家層面、世界格局層面,乃至整個人類發展大趨勢層面的平台上,去看問題,那麼你就會看得更遠,看得更加深入。

王之渙和誰登鹳雀樓(王之渙登鹳雀樓)7

平台更高看得更遠

如此,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才會處理的更符合全局觀。

要想看到極緻美妙的佳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樓。同樣的道理,如果想要擁有更高更遠的格局,就需要登上更大更高的平台。

這才是本詩的精華所在,更是後人為這首詩所傾倒的根源。

4結語

詩人開筆就有縮萬裡于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理,寫的出人意表,以概括之筆寫景,道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将哲理與景物融合得天衣無縫,從寫景上升到說理,将詩篇引入了更高的一個境界,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更大的視野,讓其成為了鹳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之作。

詩句看起來是平鋪直叙地描繪出登樓的過程,但其中卻蘊含了耐人尋味的哲理。

正是:“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裡之勢。”


本文作者:點點文史

參考資料:《登鹳雀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