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7 04:31:35

來源:長城網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立春春天來了)1

“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2月3日22時59分将迎來“立春”節氣。此時節,大地開始解凍,蟄蟲逐漸蘇醒,魚兒浮在未融的碎冰下遊動,“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

俗語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着四季的更替,也意味着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立春春天來了)2

每年公曆2月3日至5日為“立春”,也叫“打春”,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一年四時之始。“立”有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标志着萬物複蘇的春季到來。

▶▶立春三候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立春春天來了)3

一候東風解凍:東風送暖,大地消融;“凍痕消水中”,波起輕搖綠。

二候蜇蟲始振:洞穴中蟄居的蟲類慢慢蘇醒,冬藏之蟲,動而未出。

三候魚陟負冰:陟,為“升”,水底的魚群感知到陽氣,間或到水面遊動;寒冰似融非融,春氣尚弱。

▶▶立春習俗

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立春節。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這種活動影響到民間,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立春春天來了)4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衆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将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蔔、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争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裡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有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

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立春春天來了)5

●占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占氣的信仰。《孔穎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台,書其所見雲物氣色。若有雲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為預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中,登高觀雲、占蔔測算已經作為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遊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的大街小巷。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下來,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内容。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關中一帶人們的古老習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隻要你能在庭房檩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塊墊闆,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起窩來。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條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态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以此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立春美食

“立春”這一天,人們習慣吃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蔔,謂之“咬春”,寓意迎新納吉,祈福來年風調雨順、春風得意。

●吃春餅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立春春天來了)6

立春吃春餅曆史悠久。六朝時期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髒之氣。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饽饽等。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蔔,謂能去春困。卷春餅的菜稱為“和(huo)菜”,其中必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

●炸春卷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将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

▶▶立春養生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立春春天來了)7

●保暖防寒

雖已立春,但氣溫依然低下,此時,還是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尤其是,做好腿腳的保暖,腿腳,是人體健康、精氣神的根部,相當于樹木的根部一樣。

此時,護好腿腳,有助于增強人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效果。此外,護好肚臍,以便養好脾胃。護好背部,背部溫暖,則有利于體内陽氣生發,可預防疾病,減少受涼、感冒和患肺炎的機會。

●晚睡早起

冬季,守護人體陽氣,要早睡晚起。到了立春之後,就要注意,晚睡早起了,

《内經》雲:“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因此,晚睡早起,衣着寬松,适當散步,使精神輕松愉快,保持體内的生機,是立春時節養生的重點。

●少食辛辣,多嘗甘甜

立春之後,飲食忌辣,少吃麻辣火鍋、羊肉、燒烤、油炸等食物,以免損耗陽氣,導緻上火。此時,應該以綠色蔬菜為主,少吃酸味食物,防止肝氣過旺。要适當增加甜味食物,有利于補益脾氣,避免肝旺而傷脾。此時,宜食新鮮蔬菜,如菠菜、芥菜、豆芽菜等。

▶▶立春詩詞

春天立春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立春春天來了)8

《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應制》

唐·上官婉兒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條雖不謬,摘蕊讵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

借問桃将李,相亂欲何如。

《減字木蘭花·立春》

宋·蘇轼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羅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

《立春》

南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塵,生菜挑來葉葉春。

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

《立春》

南宋·範成大

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曲塵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

《清江引·立春》

元·貫雲石

金钗影搖春燕斜,木杪生春葉。

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

土牛兒載将春到也。

《舟中立春》

清·趙懷玉

條風勢屈石尤伸,孤負江幹春氣新。

病眼雲迷三素去,客杯盤懶五辛陳。

梅留荒徑宜寒雪,松種名園合作鄰。

欲學東坡老簪勝,平生從未勝于人。

一年之計在于春

春帶着新生和希望

帶着勃勃生機朝我們走來

讓我們一起滿懷希望

迎接春天的到來

願我們

不負自己

不負春光

(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微信、長城網等綜合,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