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季羨林
誦讀丨秋 陽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隻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裡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小葦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裡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擡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裡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隻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将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裡,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勝地。誇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幹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裡,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裡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曆。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怅,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飛向故裡。
End
作者:季羨林,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代表作《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牛棚雜憶》等。
誦讀人:秋陽,畢業于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用聲音诠釋美好生活,用赤誠感悟秋日暖陽。
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
就拉到文末點個“在看”吧~
往期推薦
▪婚姻好不好,吃一頓飯就知道
▪沒有分寸感,是一場社交災難
▪從今天起,做個幸福的人
▪乘風破浪的奶奶來了 彈幕太壯觀
▪一封來自父親的信
▪餘秋雨:窩囊的中年抵達不到歡快的老年
▪假裝逃離
▪莫小米 :歲月不蒙塵
▪“抱歉,這就是生活”
▪不要站在幸福裡尋找幸福
▪白落梅:天涯那麼長,歲月那麼短
▪荷之涅槃
▪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加油!乘風破浪的少年
▪每一次等待都令人百感交集
▪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
▪長在心上的詩經
▪卓别林: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人間煙火氣 最撫凡人心
▪老去的時光
▪歸來依舊少年
▪張愛玲:花落的聲音
▪你若溫和堅定,餘生皆是歡喜
▪紀伯倫:愛的一生
▪張抗抗:富貴随處可見 高貴屈指可數
▪我的單位觀
▪我會是那個被裁掉的人嗎?
▪你如期歸來,這才是離别的意義
▪轟動全球的短文《年輕》
▪林清玄 :閑情不易老
▪馮骥才:逼來的春天
▪生命是一樹花開
編輯 | 張子璇
你“在看”我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