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丄),指事字,本義是高。古文字長這樣:

上的古文字
下面一橫代表基礎(或地平線),上面一短橫指示為高處,後演變加一豎,變成這個樣子“上”。
讀古書,每一個字的意義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用現代漢語來表達古代漢語(通常所說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那是極端困難的。明白古人的意思,然後用現代漢語表述,讓更多的人了解古人的思想,應該由專業人士來做,即便如此,錯誤也應該俯拾皆是。
受一個網友文章啟發,從“仁”字來看看後人的誤解。
仁,一般認為從人從二,二人相敬的,穿鑿附會而已。實則從人從上。
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準,孔子選這個字作為代表,肯定跟仁的本義有關。從甲骨文可以直觀看到,仁為人坐高處,會意為等級較高之人,最形象的,大家看一下羅丹的《思想者》。

《說文》:古文仁。或從屍。(這個字打不出,就是屍下一個二)。
屍本義是裝作祖先受人祭拜的人,說白了,就是找一個人(也許是童男童女,純潔的人)代替祖先,洗浴幹淨了,規規矩矩地躺或坐在上面,受後人祭拜。《論語》:“寝不屍,居不容。”意思就是在自己家就不用那麼認真了,在卧室就咋舒服咋躺着,也不用化妝。這個屍躺或坐的東西,肯定要高一點,就是在上面了。仁能作為儒家最高境界的代名詞,大概源于與祖先有關。

屍的本字是人
作為屍體的專用字,那是文字發展的結果,後人加個死,成為屍,再後來簡化字又回到屍。
所以,從“仁”字可以看出,很多從二的字,其實最初從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