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河南某地方的一個麻辣燙飯店裡面,一個11個月的孩子用勺子敲桌子,而旁邊一個情緒不穩的孕婦覺得孩子吵,後來抄起一碗熱熱的麻辣燙潑向孩子。
這件事情确實是孕婦不對,而後來警察也判了是孕婦不對,并且幫了相應的處罰。
帶孩子出門真的是要小心再小心啊。小孩子不太懂事在公衆場合也會很大的的說話,而菁媽覺得主要教育的責任還在家長,我們保護孩子不但在遠離一些危險人物,而且也要教育孩子在公衆場所不要大聲喧嘩,外面什麼人都有。
就怕有些脾氣不好的或者是精神有點太不正确的人,我們管不了别人是怎麼樣的,又不太可能不帶孩子出門,那麼我們要做的想辦法讓孩子在公衆場所安靜一些。
菁媽以前坐車也見過一家三口說話的聲音簡直是隔個車廂都能聽得到,而這時候列車員過來的時候跟他們說說話小聲一點,小聲了沒一會兒,一會兒又開始大聲說起來,而且看着電視還笑得特别大聲。
這時候一個滿臉橫肉的中年人本來在睡覺的,被他們吵醒了,就狠狠的罵了他們一頓,那個中年人看起來樣子很兇狠,而且滿口髒話,而結果就是一家三口被罵老實了,老老實實的用耳機來看電視,也還給了整個車廂的人應該有的安靜。
而有些孩子在家喜歡大聲尖叫,而家長也沒有及時教育,以後出門也會這樣無法無天,特别在是公衆場所會影響到别人。
而菁媽表姐的兒子三歲多,我帶過菁菁去他們家玩過幾次就不想去了,因為那孩子隻是和姐姐搶東西就是尖叫,有什麼不滿意的也會尖叫,家裡的房頂都要被他掀開了。
孩子喜歡尖叫,責任在父母,為了孩子以後在外面更安全父母做到以下四點:
一、父母自己有這樣的意識,知道孩子在外面大聲說話不好一個國外的父母在第一次帶自己的小嬰兒坐飛機的時候,因為擔心小嬰兒在飛機的哭鬧大叫,影響到别人。就準備了“關懷套裝”送給飛機上的乘客。
裡面裝着荷糖、巧克力、耳塞,關懷套裝寫着:“你好陌生人!我叫瑪德琳。12月17日我就1歲了,這是我第一次坐飛機。我會盡量表現好,但我想提前道個歉,如果我沉不住氣了。我的麻麻粑粑為你們準備了這袋糖果,稍微款待一下。還有耳塞,以防我的第一次公開個唱對于你來說沒有對于我爸媽那麼悅耳。航班愉快!”
有這樣的父母,嬰兒的哭鬧也讓大家覺得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樣可愛起來。
而文章前面講的那個河南被潑麻辣燙的孩子,很多網友覺得孩子這樣的正常的,孩子還小不懂事,孩子确實小,但是帶孩子的父母不小了,而在公衆場所父母也有責任不讓孩子弄出太多的聲音,所以孕婦有責任,但是如果帶孩子的父母想辦法不讓孩子太吵,這事情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說到小嬰兒坐飛機,我們家菁菁第一次坐飛機是9個月的時候,當時還在喂母乳,而剛好我們一家四個大人,一排座位都是我們一家人,飛機上升和降落時我都會給孩子喂母乳,孩子也一直表現很可好。不會吵到别人。所以家長的意識很重要。
孩子基本上不會為了尖叫而尖叫,大多時候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個需求。
每瞬間,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教育孩子不是寵,是你要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安迪教父
1、可能是感覺自己沒被重視
小林帶着大女兒和小兒子去商場,剛好小兒子的衣服不太夠穿了,小林就給小兒子買了兩套衣服,而大女兒看着弟弟有新衣服自己沒有,就在商場當場尖叫起來。
其實孩子在用尖叫向媽媽抗議,孩子覺得自己沒被媽媽重視,弟弟有新衣服自己沒有,對于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來說,兄妹之間本來也是競争關系,而弟弟有新衣服,自己沒有,就是自己輸了,孩子當然會不高興。
所以家裡二胎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想法。
2、尖叫為了把媽媽的批評聲音蓋住
而當媽媽批評大女兒時,孩子為了不讓媽媽批評的聲音進入自己的耳朵就會叫得更大聲,所以孩子這時候除了生氣還有把媽媽的聲音蓋住的意思。
所以想通過罵孩子來達到防止孩子尖叫的目的可能會适得其反。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
在二胎家庭中這樣的情況會更多一些,因為孩子從小可能沒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需要通過一些小動作來引起父母的濂。
如果孩子一些安全感很足的話,那麼了内心會更安靜,更笃定。
孩子尖叫或者哭鬧說明有需求。
周末我們家也經常會有尖叫聲,周末有時候我的事情沒有做完就沒時間陪孩子玩,而菁菁自己玩了一會玩具就是大聲尖叫,說太無聊了,我要出去玩,媽媽快點陪我出去玩。
這時候我陪着玩了一會就會好很多。
孩子合理的需求我們要及時滿足,但是不合理的需求一定要從一開始就要堅定的拒絕。
比如孩子要吃冰淇淋,但是這個食物我們不能給吃,所以孩子剛開始尖叫時就堅決不給吃,原則性的東西不能因為孩子尖叫就可以滿足。我們一定要溫柔而堅定的跟孩子說不可以,哭鬧是沒有用的,如果家長不妥協,孩子就會知道家長的底線在哪裡,而尖叫達不到目的慢慢的孩子覺得沒意思也不會再尖叫了。
四、處理孩子尖叫的還可以做一些小遊戲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到了青少年時期,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龍應台
1、角色互換遊戲
媽媽做小朋友,小朋友做媽媽。媽媽大叫尖叫,過後問下小朋友,你當時的感覺是怎麼樣的?覺得好聽嗎?
而菁媽當時也試過這個方法,菁菁說:媽媽這樣子好醜啊,我以後再也不大聲尖叫了。
孩子以後有什麼事情就再也不會尖叫着抗議了,而是學會和父母慢慢溝通。
2、 在公共場所可以試着用悄悄話的方法
菁媽第一次帶菁菁去做高鐵的時候,小朋友也是興奮得大聲尖叫。非常興奮到處看到處說。
這時我小聲的說:寶貝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叫悄悄話的遊戲好嗎?孩子聽到我說話這麼小聲,她自己也不由自主的小聲和應各:媽媽什麼遊戲啊!
于是我們開始比賽看誰的聲音比較小,而孩子也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笑,就不再大聲說話了,而是學着小聲的說話。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多想想孩子作為一個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一旦父母開始尊重孩子,那麼接下來的教育往往更有效,因為你教的是人,而不是動物。--胡曉梅
菁媽寄語:孩子出生就是一張白紙,由我們父母揮毫畫起一幅畫,父母一定要慎重起筆和落筆。教育就是給孩子以後一個好的基礎。
我是菁媽,一個女孩的媽媽,母嬰行業培訓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混迹育兒界的醫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為上千家長提供育兒咨詢。
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菁媽育兒,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