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一說到教育,人們談論得最多的,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升入了清華北大、C9名校、華東五校,就是自己的孩子讀到了985、211、雙一流大學。大家的話題和目光都聚焦于一本、重本等字眼,卻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忽略了另一個群體——職中生。
事實上,每年除去千萬高考學子之外,還有體量相當的中職生在奮鬥着。隻是,中職生在中考50%的淘汰率中,無緣于普通高中而進入了中職學校,因而大都被貼上了”差生“的标簽。其實,這部分學生跟那些逐鹿象牙塔的孩子一樣,都是每個父母心中的寶,也是社會發展、國家富強、民族複興的重要力量。
中職生的現狀
據2020年5月20日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普通高中1.40萬所,招生839.49萬人,在校生2414.31萬人。
中等職業學校1.01萬所,招生600.37萬人,在校生達到了1576.47萬人。
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生255.50萬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49.73萬人;職業高中招生152.18萬人;技工學校招生142.95萬人。
從數據上看,中職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的比例約是1:1.4,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1.70%。盡管中職生在社會上不怎麼受”待見“,但他們數量之龐大,毫無疑問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建設生力軍。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桎梏,導緻50%左右的學生在中考中被強制分流,”優生“進了普通高中,”差生“進了職業高中。本來,這是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所需,但事實上并沒有達到應有之目的,卻在無形中為中職生過早地貼上了”差生“的标簽
這樣一來,中考50%的淘汰率,就成了很多學生與家長心中無法跨越的坎。為了升入普高,學生就得不斷地努力,家長就得想方設法地”雞娃“,造成了義務教育階段越來越焦慮,越來越”内卷“。
1月24号,陝西省人大代表周蘇萍建議:”将普高招生比例提高到70%-80%,将中職招生比例降到20%-30%,以解決中職招生比例必須占50%導緻的中考比高考還難的問題。“這一建議合不合理,能不能實施,這裡暫且不談,我們隻談目前每年數百萬出口的中職學生究竟該怎麼辦?
中職生的出路在哪裡?中職生一般學制為三年,三年過後去向如何?目前,最主要的選擇有兩個:一是就業,二是考大專。
現在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在政策、資金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傾斜。在這種背景下,職業中專學校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為了培養技能型人才,很多職中不僅完善了課程設置,還積極與社會合作,采取了訂單式培養模式。學生畢業時,既可以與企業簽訂用人合同,也可以由學校推薦進入一些專業對口企業。
但是,随着中國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低端的操作工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生産的需求。現在,我國雖然已經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産業體系,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着大而不強、創新不足、結構不優等差距。之所以會如此,這跟我們當前人才不足、技術不高、體系不完善等因素相關。
在這種情況下,就倒逼職中畢業的學生選擇了學曆再提升,以掌握更多更專業的技能來适應社會之需。這樣,選擇報考大專,就成了第二種,這也是當前多數職中畢業生的選擇。
中職生有必要讀大專嗎?
在”本科多如狗,碩士遍地走“的今天,大學文憑大幅貶值,一個大專文憑還有競争力嗎?有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搏嗎?我認為,有必要,也值得。原因有三:
1.大專文憑與職中文憑有着本質的區别。
大專屬于大學序列,而職中等同于高中,一個是基礎教育,一個是高等教育,孰強孰弱,一目了然。
客觀地說,現在的職中學校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畢竟受師資水平和學生年齡等因素限制,學生難以真正掌握到一門賴以生存的技能。很多學生上崗後都是邊做邊學,或者從事着跟專業毫無關聯的工作。從這一角度來說,職中教育難以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初衷。
而進入大專,則可以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領域特性,更系統地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2.職中生與大專生的區别,不僅體現在年齡與生理上,還有心智與價值觀。
職中生畢業時,一般在18歲左右。随着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身心更加趨于健全、成熟,人格更加穩定,對學業、人生、社會等價值觀的認知,也大異于初入職中時的14、15歲。自己感興趣的是什麼?究竟适合從事什麼職業?心裡也有了更加清晰地認識。
進入大專,可以擁有跟職中完全不一樣的平台,視野和心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拓展與磨煉,”三觀“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穩定下來,對于孩子一生的發展大有裨益。
3.大專生比中職生擁有創造更多可能的機會。
有些孩子懂事晚,從職中升入大專後,他們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更懂得了學曆意味着什麼。因此在就讀期間,厚積薄發、埋頭學習,最終跳上更高的平台,實現更大的人生抱負。
學生小A(坐标四川),從小調皮搗蛋不愛學習,後來無緣普高進了職中。在職中第二年突然醒悟了,開始發奮學習,最終考入了一所不錯的大專院校——四川省交通職業專科學校。在大專三年的學習裡,他抓住一切時間搞學習,最終成功專升本,以一本的成績讀到了四川西華大學。四年本科畢業後,他成功被一所大型國企錄用。
從職中生到本科生,其間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語,而小A的人生也完全實現了逆轉。
職中如何升大專?
那麼,職中生應該如何升大專?都有哪些渠道與方式?
1.參加普通高考。
職中生同樣具備參加每年6月份舉行的全國高考資格,與普通高中學生在一個賽道中競争。現在大多職業中專學校都會專門開設一個班,為那些錯過普高但又想升入本科大學的學生提供一個機會。
但由于職中生與普高生相比,在學習能力、師資水平、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因素都處于明顯的弱勢,因此雖然每年也有學生能考入本科大學,甚至不乏985、211名校,但這隻是極少數學生,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能考上普通本科或優質專科學校,就已經算是賺到了。
2.參加高職單招。
現在我國的高考錄取率已經超過了80%,這裡面跟高職單招不無關系。以2020年四川為例,高考報名人數67萬,但最後參加高考的人數隻有52萬,其中有14萬餘人通過單招被高職院校提前錄取,而不再參加高考。這種情況,在全國各省市大緻相當。
什麼是高職單招?簡單說來,可以把它理解為”小高考“,隻是高考在6月份,而高職單招一般放在3月底4月初。高職單招考試項目有:語、數、英、專業基礎知識。語、數、英考試的内容由各省教育考試院統一出題,雖然是高中内容,但相對于普通高考來說又簡單很多。若學生通過高職單招考試被高職院校錄取後,就不能再參加普通高考。
高職單招不分文理科,而是将專業分為13大類:商貿管理類、财經類、政法類、師範教育類、文秘類、工藝美術類、旅遊類、機械類、計算機類、電子電氣類、建築類、農學類、醫學類,每個專業類下面又分設若幹專業。可見,通過高職單招的學生,選擇範圍更廣,成長空間更大。
3.參加對口單招。
和高職單招不同,對口單招是相對于普通高考,為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種招生形式。口單招與高職單招各有利弊,其區别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
專業區别:對口單招隻能選擇與中職所學專業同類别專業,而高職單招不受專業類别限制,但是在報志願時,單招一次隻能報一個學校一個專業。
學校區别:高職單招,即單獨招生,每省參加的單招學校都不一樣,而對口單招可報考的學校更多。
考試難度:高職單招由各個院校單獨命題,單獨考試,因而難度一般都不大。而對口單招要考四張卷,語、英合卷,數學,專業基礎合卷,專業課合卷,難度大于高職單招。
層次區别:高職單招所報學校一般都是高職,專科層次,而對口單招,對于成績比較好的同學來說,則有可能考入本科。
升學成功率:一般來說,高職單招考試在4月上旬,而對口單招考試在6月7、8日,如果高職單招沒有被錄取上,還可以繼續參加對口單招考試,多了一次機會。
4.參加高職擴招。
2019年,國務院通過了《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按照方案,當年就擴招了100萬人,2020再次擴招100萬人,明年,即2021也将擴招200萬。擴招對象,主要包含三類:應往屆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社會考生(農民工、下崗職工、退役軍人、新型職業農民等)。
高職擴招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具體體現,相對于普通高考、高職單招和對口單招,高職擴招幾乎無門檻,主要是為了滿足18——45歲人群的學曆需求。再說簡單一點,也就是高職擴招面向的是社會人員,隻要給錢就能讀,學制大多采取靈活性學制,學生不用天天到學校讀書,每周到校聽兩、三節課即可,畢業時可以領到學校頒發的正規文憑。
雖然國家承認高職擴招的學曆,但其含金量無疑大打折扣。對于想真正學到一技之長,而且有更長遠打算的學生,不建議選擇此種方式。當然,如果普通高考、高職單招和對口單招都無法通過的學生,那就另當别論了。
寫在後面
當然,除了上述4個升學途徑以外,職中生還有其它選擇,比如:學校保送、成人高考、網絡教育、電大等。不管選擇哪條路,雖然最後都能殊途同歸,但并非每條路都是通途。在這些賽道中,有的難度太大,有的認可度低,我認為最适合職中生的有兩條:高職單招和對口單招。
自從我國1999年實施高等教育改革以來,經過21年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時代。曾經百中選一的大學生,早已不再是稀缺資源,隻要你想讀,總有一個途徑能圓你的大學夢。
不過,要想提高自己的競争力,作為職中生也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和長遠的規劃,既不能自我否定(人生都是可以改變的),也不能單純地想與别人比文憑(比與比不赢)。我們要正确地給自己定位:文憑 技能,即: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盡量提升學曆 ,在提升學曆的過程中夯實職業技能。
目前,随着中國各行各業的發展,對優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經顯現出供不應求的态勢,很多藍領的收入已經遠遠超了白領的收入,大國工匠也在各個領域不斷湧現。所以,當前的職中生,要做的是,端正學習态度,樹立明确目标,把握好當下,走好每一天,未來就一定能改變人生軌迹,收獲幸福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