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一生,就是一部南宋抗金史。21歲時,辛棄疾便集結了2000多人起義,并加入了耿京的起義大軍。22歲時,當他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七義軍潰散的消息後,隻率領50餘人,襲擊擁有幾萬人的敵營,親手将叛徒張安國擒拿,交由南宋皇帝處置。
可是,他的人生并沒有因為這種豪壯之舉而有多少變化,他的抗金之路仍舊是起起落落,且是起得少,落得多。1205年,他以64歲,朝廷決定北伐并起用了他,他報國的豪情壯志又一次燃燒。可是這一次卻和以為不同,他不再像年少時沖動,而是多了些深思熟慮。于是,他寫下了被人譽為其一生中最好的一首詞,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205年,韓侂胄準備北伐,于是閑置已久的辛棄疾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後受命知鎮江府,出鎮江防要地京口。朝廷用他,并不是想要重用他,而是利用他主戰派元老的身份号召大家罷了。辛棄疾到任後,一面布置進攻事宜,一面也對此次北伐憂心忡忡。
京口,是三國時孫權設置的重鎮,也是劉裕出生的地方。這首詞一開始就寫到了這兩位人物。孫權承父、兄業,以江東之地,力抗曹魏,并最終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辛棄疾很喜歡孫權,認為他是真正的英雄。他曾在另一首詞裡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此詞又說“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可見一斑。
那麼他究竟為何這麼喜歡孫權呢,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猜測一下:其一,孫權的吳國,與南宋國土的位置、範圍相似;其二,孫權雖國力不如曹魏,卻從不退縮;其三,孫權雖承父、兄業,卻仍有作為,我們常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孫權卻不是。
“想當年”幾句,詞人想起南朝宋武帝劉裕曾兩次帶兵北伐,收複洛陽、長安等地。那種英雄氣概,仿佛就在眼前。
總的來說,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寫孫權、劉裕這等英雄行徑,真是襯托出了了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
如果說上片寫得豪邁壯闊、盡顯英雄本色,那麼下片卻突然變換色調。“元嘉草草”,寫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複河南之志”,曾三次草率出兵北伐,被北魏拓跋焘打到長江北岸,從此國勢一蹶不振。第三次北伐前,劉義隆聽取了王玄谟的計策,内心激動地說:聞玄谟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封狼居胥”來自霍去病大敗匈奴的典故,在這裡,表現出劉義隆的必勝信心。
此時的南宋朝廷,和劉義隆的北伐,實在是差不多啊。四十三年前,正是恢複的好時機,可是宋孝宗因為一次潰退就放棄了,與金國議和。四十三年後,卻又要重新恢複中原,此時的民心士氣,早已不同往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狸祠在長江北岸今江蘇南京市六合區東南的瓜步山上。北魏拓跋焘南侵時,曾在瓜步山上修建行宮,後來成了一座廟宇。在古代,迎神賽會,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祭祀神明。農民祈禱各種神仙,隻要神仙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福佑,廟宇裡供奉的是什麼神明,對他們來說,無關緊要。
佛狸祠下,人們祭祀神明,自然不知道這座佛狸祠的來曆,也不知道七百多年前北魏的入侵者,甚至是四十三年前金人完顔亮發動的入侵,他們也不再記得。
忘卻,讓人無知。
最後,詞人以廉頗自比,結束全詞。辛棄疾并非反對北伐,而是反對匆忙的北伐。以廉頗自比,用意頗深。
這首詞被明代楊慎評為辛棄疾最好的一首,他在《詞品》裡說:
稼軒詞中第一。發端便欲涕落,後段一氣奔注,筆不得遏。廉頗自拟,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當是不解詞味。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當然,也有人認為辛棄疾的這首詞用的典故太多了。嶽珂在《桯史·稼軒論詞》裡說,他提出《永遇樂》“覺用事多”後,辛棄疾十分高興,認為這正是他的缺點,于是決定修改,一天改了十多次,一連改了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改好。為何不能改?用典多不是他的缺點,而是其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