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思維對語言的決定作用

思維對語言的決定作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5 05:50:12

在宇宙萬事萬物中,人作為第一存在,具有迥異于其他生物的思維。而且,假若按照智慧把人排在第一名的話,第二名不知在後面距離有多遠。

人真乃宇宙萬物中的“奇迹存在” 。在漫長的人類曆史中,僅有宗教對人類這個“奇迹存在” 做出過一些相對籠統、相對牽強的诠釋,其他如“進化論”等,對人類自身的诠釋都勉為其難。

思維對語言的決定作用(任見語言文字和思維的關系)1

思維,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是人類對現實進行體驗之後做出的反應。在具身教育學中,思維是兒童、少年體驗博物學對象之後,得到的感知——感受和認知。“言為心聲” ,即此之謂。

語言、文字,是人類“固化”思維、“凝結”思維的方式。

世界上每個民族的語言、文字,在長久的曆史變遷中,已經成了其民族文化深處的DNA。

話語和文字,貫穿具身體驗始終,在體驗過程中“交流” ,“勾勒”每一個進程,最後的總結,将思維的結果即認知的提升表達和記錄下來。

在具身教育學活動的體驗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激勵,家長和兒童之間的互動,體驗之後所做的“體驗筆記” 、“觀察筆記”等,都是達成認知、造就智慧的必要實踐。

語言和文字是構成思想的材料。人的認知活動,是精神的,攜帶情緒的,一不留神會不存痕迹地消逝不見的。而語言和文字,能夠短期和長期地将思維、認知保留下來。因此,認知活動和語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

語言和文字,被學界認為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元素。古代文明社會的起始,即以語言和文字為重要标志之一。

人在成長經曆中,離開了語言和文字,隻能處于模糊不清、渾然不辨的狀态,淪為其他動物一類。語言和文字屬于人類使用的“符号” ,沒有這些符号的幫助,所思所想便如同一團星雲,沒有條理,甚至沒有界限,無法理喻。

今天的人類,比起尚未掌握語言的原始祖先來說,思維要健全得多,要發達得多,其間,語言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沒。

人類兒童和童年時期的人類一樣,能夠慢慢地掌握語言,進而掌握文字。在語言和文字“代間傳遞”的過程中,隐藏着很多奧秘,生物學家、語言學家、心理學家都在探究。人類兒童自然語言的學習和形成,也是人工智能科學家探索和實驗的重要課題。

兒童學習語言是怎麼開始的?學習文字是怎麼起步的?他是怎麼說出第一個詞彙或第一句話的?很多人相信,兒童在開口說話之前已經可以聽懂大人的很多話了,就能對大人的話做出合适的反應了。這意味着什麼呢?

有人認為在兒童語言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後天環境” 。兒童出生時什麼都不懂,其心智是一塊白闆,他的語言認知靠後天的學習形成。

那麼,為何兒童會在他的特定的年齡階段學會發音,學會說話?語言背景不同的民族的兒童,是否有相同的語言認知軌迹呢?兒童的語言學習和語言認知,是依靠人的先天條件,還是依靠後天環境的幹預?衆說紛纭。

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人類語言和文字的認知從何而來。

這并非語言學界的問題,它涉及人類認知的核心:來源。先驗論和經驗論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争論由來已久。

先驗論認為人類的語言認知能力與生俱來。笛卡爾和康德就是此一方面的先驗論者,他們堅持相信,理性知識以及抽象的空間和時間等概念,對事物的形式、規模、位置、移動等認知,是人人都先天具備的,不可能來自偶然的感性體驗,因而其“天賦”性質先于經驗。

美國學者諾姆·喬姆斯基認為,人的個體幼年所接觸的語言有限,偶發性也大,但逐漸長大後理解的句子卻是無限的,這一“語言成長能力”是内在的,不應該被忽視。

經驗論則強調環境影響和經驗積累在語言認知中的重要作用。代表人物英國學者約翰·洛克就提出了“白闆”論,認為“人之初”一無所有,兒童的天性就像一塊無暇的白闆,沒有任何痕迹,可以接受和創造所有的結果。經驗論認為一切知識都來源于人類後天對外部世界的體驗和感知,即“經驗” 。經驗是人的語言認知的來源,後天經驗,讓人建立了對世界的認知。

不管怎樣争論,兒童最終的語言認知還是超出預料,獲得了完美無缺的結果,獲得了無限的語言生成能力,使得他們不僅能夠處理各種語言問題,也能夠在一生中創造和理解無數新的語言單元,即句子。

如何解釋這樣的情況呢?顯然,兒童的語言認知并非完全來自于“拷貝”他所接觸到的内容。也就是說,并非完全由環境和經驗驅動,環境和經驗起到了觸發作用,觸發了他們内在的東西,讓他們最終建立了語言認知和語言表達。

如果說人的語言認知具有“本能”的成分,那麼在人生中,就存在一個語言認知發展的“關鍵期” 。這個關鍵期就是兒童、少年時段。

地球上很多動物的學習行為都有關鍵期。小鳥剛出生的時候有個“認母期” ,小天鵝出生後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的東西,它都認為是母親,會跟着走。假若出殼後十天内不給小天鵝看到移動的東西,它就再也不會認識母親了,就會喪失“認母”的能力。那些會“歌唱”的鳥兒,也必須在生命早期的一個階段跟着成鳥學會“歌唱” ,過了關鍵期它就不可能學會了。

小天鵝的認母能力,小鳥的“歌唱”能力,人類的語言文字能力,都需要天時和地利來促成,這是生命的屬性之一,已經被大自然“預設”了。

有人認為,語言不是人類獨有的,動物也有它們的語言。但人類語言具有特殊的性質。動物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和聲音語言,是自然進化來的,人的語言和文字,包括聲音的和形式的元素——符号,而“符号”不是進化來的,而是人類發明的。

語言中有“進化”因素,但“發明”的成分更大。

在生物進化中,肢體語言和聲音語言相繼産生,最後出現符号語言,因而符号語言是“高階”語言。高階語言有向下即向聲音語言和肢體語言的兼容性。

人類的語言不僅具有表意性,而且具有文化繼承性和創新性、創造性。它是被人類創造出來的,處于不斷變化的發展中,新的符号語言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

符号語言,是一種技能,而人類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是人的童年和少年階段。

既然是關鍵期非常重要,就要知道什麼教育環境、什麼教育模式、什麼教育方法對兒童、少年最好,最優,最見成效。

顯然,具身教育是優選和首選。

具身教育學認為人體是奇妙無比的第一存在,具身教育學的設計充分考慮人的個體的“體驗式”成長,已被認可為成長之學,價值之學。我們也已讨論了在具身教育學中,學習對象的新奇性、神秘性、變化性,激發兒童、少年的認知,促生兒童、少年的智慧,是學校教育、班級教育、灌輸教育、應試教育望塵莫及的。

在具身教育學中,博物對象對兒童、少年“好奇心”的激發、誘導,對新奇性信息喜好需求的“捕捉” 、“放大” ,具身教育工作者對兒童、少年在體驗過程中的輔助、贊美,都會成為個體加深認知、提升智慧的強大動力。

有個小姑娘,是海洋館耿經理的小孫女,是個學齡前小女孩,性格内向、纖弱,逢人就躲閃,更談不上使用語言跟人交流了。小姑娘有了進入“博物學堂”的機會,經曆了具身學體驗過程,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改善了性格,向同齡兒童講解她在博物學堂的所見所聞,繪聲繪色,高興極了。

這個實例,當然還有太多太多同類的實例,足以證明具身教育學在增進兒童、少年的認知,促發兒童、少年的智慧的同時,對兒童、少年“社交勇氣” 、“自信展現”的增進,是現行教育模式難以達成的。

體驗産生認知,認知需要思維,思維借賴語言。思維需要語言的“勾勒”或“凝化” ,思維的結果也要靠語言記錄下來。語言也是思維的主要基礎。人的智力活動是精神的和内在的,有時候會稍縱即逝,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不留痕迹,惟有借助語言符号,可以固定它和延伸它。

從認知學的角度分析,如果離開了語言符号的作用,思維隻是一團模糊不清的沒有定型的渾然之物,好像一團星雲,沒有什麼界限,無法區分其中概念與概念的關系。

事實上,在人類的語言出現之前的遠古時期,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渾然莫辨的。今天的人類,比起還沒有發明和掌握語言的原始祖先,思維要健全和發達得多,期間語言之功可謂不小。

思維、意義、思想、認知,來源于體驗,體驗——認知——思維——語言,關系密切,相互作用。

但人是不是非得有了語言的輔助才能思維呢?也不盡然。

有的視、聽、說障礙的人,其障礙與生俱來,但他們也有思維,也像正常人一樣思維。還有的人,思維清楚但不能表達出來,有人講話流利卻不知所雲。這些例證說明思維和語言的關系又不是那麼緊密嗎?是的,語言文字不是人類思維、認知的惟一工具,但是主要工具。

另外還有,除人之外的動物有沒有思維的問題。這是一個争論不休的問題,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關于動物是否有思維的問題,最終隻能從“定義”上解決。因為“人是惟一能夠使用語言進行思維的動物”這一論斷,其定義的确立,在于人能用概念進行思維,由舊概念推延出新概念,動物是不會的。

思維的起點是“概念” 。沒有概念這個起點就不會有思維。

例如,“人”是一個概念,反映的是能夠使用表意的符号語言進行思維的一類“對象”——跟其他動物不同的一類動物。

如何記錄這樣一個思維呢?人類的祖先發明了文字。中文是一撇一捺組成的漢字,西文是或多或少一串字母組成的單詞。各種語言,形式不同,但所要表示的是同一概念,所以翻譯起來總能對應,利于交流。

概念,具有感性認識的具象和經驗化的特點,又有理性認識的抽象和形式化的特點。

概念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終點。為什麼這樣說?人的思維過程,起于概念。經過判斷和推理,又産生出新的概念。新的概念是對舊的概念的否定。舊的概念被否定掉了,當然就終止了,沒有了。

新舊概念存在連續的否定,因而作為一個“系統”它是不穩定的,是不完備的,變化和發展的。正是其不穩定、不完備、變化和發展,推動人類的認知永遠在前進的路上。

“判斷” ,是思維的又一個基本單元。判斷是對事物做出評估,看其是否具有某種屬性,或者某些事物之間是否有某種聯系。

判斷,是運用概念的更為複雜的思維過程。對事物的判斷有肯定和否定兩種,對應的語言形式是語句,一般是陳述句。

例如:“孔丘是古代魯國的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肯定了孔丘古代教育工作者屬性,是個肯定判斷。“不過孔丘不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家”這個語句,則是一個主謂結構的否定判斷,否定也是斷定的方式之一。

還有“命題” ,更為寬泛的一種思維形式,不存在肯定或否定的意義。判斷可以表達命題,命題卻不一定是判斷。“讓我們來吧” ,“她是真心的嗎” ,都是命題,卻都不是判斷。

判斷,散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明天的氣溫在十五度到二十五度之間” ,“我宣布,宴會開始” ,“我宣布某某某犯有貪污罪、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等,都是判斷。有的判斷,是小事情,有的判斷是大事情,法官通過一句語言做出一個宣判,一個人的官運夭折,進入牢獄,可謂命運大事。

判斷是決策的前提。所謂決策就是一種選擇或一個決定,具體地講,是在各種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決策是個過程,可以分解為很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判斷。

決策也需要推理。推理是由一個判斷到另一個判斷的思維,分演繹、歸納、溯因、類比等模式。一般的人,做決策,使用直覺判斷,并不使用推理。買一份全國性,中頭獎的概率遠遠低于當天在街上撿到一個錢包的概率,但有的人仍然會買,仍然會期望中頭獎,因為他們做出決策并不依靠推理和計算,僅僅依靠直覺和感覺。

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為要素的“語言”和“文字” ,決定人的思維和族群的文化。

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語言,都具有不同于其他語言個性特征。

重視人際關系,重視血緣、宗族和等級的中國漢語中稱呼父母兄弟親戚的,在世界上各種語言中最為豐富。如果一個家庭“四世同堂”的話,關于人的稱呼非常複雜。曾爺爺、曾奶奶,下面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我、妻子、兒子、兒媳。父母一輩的親戚有:伯伯、伯母,堂伯伯、堂伯母,叔叔、嬸嬸、堂叔、唐嬸,姑姑、姑父,表姑、表姑父,姨媽、姨夫、表姨媽、表姨夫,舅舅、舅母,嶽父、嶽母,公公、婆婆,繼父、繼母。同輩的親戚有:兄、弟、姐、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嫂子、弟媳,堂嫂、堂弟媳,舅子即妻哥和内弟、妻嫂和内弟媳,姐夫、妹夫,堂姐夫、堂妹夫,表姐夫、表妹夫。下一輩的親戚有:侄兒、侄女,侄兒媳、侄女婿,甥兒、甥女,甥兒媳、甥女婿,等等。其中的血緣、宗族和等級特色突出極了。

外國人對這種表述和關系,常常是一頭霧水,一籌莫展。英語中同“檔次”的人一般用一個詞表述。老嶽母和老嶽母的姐姐妹妹,老爺爺、曾爺爺是往前面加詞綴,加一個加一個,太玄太上太曾祖到祖父,要連加一串相同的詞綴了。

其實不用擔心英語中的“人事”表達有問題,因為他們沒有血緣、宗族和等級思維,完全沒有血緣、宗族和等級的文化背景,沒有這樣的語言,也不需要這樣的表達,除非你在做語言翻譯而且要漢語文化掰扯個清楚。

不管怎麼說,人類的語言、文字、思維、推理、判斷、認知、智慧……包括下意識、無意識等複雜的過程,構成了認知科學。

在現代應試教育中,語言、文字、思維、推理、判斷、認知、智慧……被“灌輸” 、“接納”涵括或取代,效果總是打折扣的。

在豐富多變、新奇驚喜的博物背景中,在以“體驗” 、“激發”為特色的具身教育中,語言、文字、思維、推理、判斷、認知、智慧……是開心綻放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在具身教育中,兒童、少年體驗的過程,時時處處伴随着語言的講說、表達,體驗課程之後,有“體驗筆記” 、“觀察筆記”的總結、提高,興趣貫穿期間,總是收獲滿滿,成長可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