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
是第18個“世界高血壓日”
今年的主題為
“精準測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長壽”
高血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若血壓控制不佳,可損害血管、心髒、腦、腎髒、眼等多個器官,導緻各種并發症。
根據最新研究數據顯示,中國高血壓患病人數2.45億,且高血壓患病率呈增長态勢。
2021年,成年人中約有25%的患者有高血壓,也就是說每4到5人中就有1個人得了高血壓。此外,血壓水平與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風險存在密切關系,我國人群監測數據表明,心血管疾病死亡占總死亡數40%以上,其中腦卒中發病率高達約250/10萬。
不過别急,
今天四妹兒請來了
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醫師 霍暢
來為您科普
高血壓方面的知識
醫生介紹
霍暢
副主任醫師 心血管内科主任
1994年泸州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心内科臨床及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心内科各種疾病的診斷和規範化綜合治療,熟悉國際國内的最新進展。現任四川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專委會委員,四川省心電圖醫師分會委員,省級幹部保健醫師。
一、“無聲的殺手”高血壓
霍暢介紹,高血壓發病率極高,但是患者知曉率低、治療率低、血壓達标率低。如果血壓控制不佳,患者易出現嚴重的心、腦、腎和血管的并發症。
在早期,這些器官可能沒有明顯病理改變。然而,長期的高血壓會引起心髒左心室肥厚和擴大,也會引起全身小動脈病變,導緻一些重要的器官,如心、腦、腎等組織缺血和變性,形成微動脈瘤。
血管一旦破裂,會引起腦出血或主動脈夾層,甚至猝死,因此被稱為“無形的殺手”。
所以,大家一定要按時體檢,一旦發現并确診高血壓,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個體化規範用藥。隻要把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内,就能延緩高血壓引起的一系列并發症的發生與發展。
二、血壓的測定和血壓計的發展
■ 人類最早測定血壓
1733年首次測定馬的血壓→1886年脈搏腕式血壓計→1896年意大利人希皮奧内·裡瓦羅奇發明了水銀式血壓計(無創式血壓計)→1906年Korotkoff改進了水銀血壓計→1973年日本人發明了電子血壓計。
■ 水銀血壓計 vs 電子血壓計
水銀血壓計就是我們說的老式血壓計,這種測量方式主要采取“聽診法”,先用加氣球對纏繞于測試者的上臂的袖帶進行充氣,一直到聽不見肱動脈的脈搏音,然後再緩慢、均勻的放氣,聽收縮壓和舒張壓,從而判斷是否有高血壓。
電子血壓計可分為臂式、腕式、手指3種形式,主要采取“聽診法”和“示波法”,前者與水銀血壓計原理差不多,後者主要是通過檢測血液在流動時“撞擊”血管壁産生的震動,從而建議收縮壓、舒張壓,來判斷血壓。
從上可見,水銀血壓計更多的是依靠醫生的經驗來判斷血壓,對醫生的專業性要求比較高,更适用于診斷性測量;而電子血壓計測出的數值基本都是通過儀器計算出來的,操作簡單,更利于一般人日常監測,且安全性也比較高,可以避免水銀洩露的風險。
不過電子血壓計也不适合每個人,比如心律失常、過度肥胖、嚴重呼吸困難等,也不适合連接人工心肺機、帕金森患者。
所以具體選擇哪種血壓計,還是需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不管哪種血壓計,隻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測出來的結果都是比較準确的。
三、高血壓到底是什麼?
首先血壓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
收縮壓是心髒收縮泵出來的血液,會大量流入主動脈血管裡,對血管壁造成一定的壓力。
舒張壓是心髒舒張時,主動脈血管通過自身彈力壓縮,将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血管和器官,此時主動脈中的血剩得不多,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也就小了。
如果血液流動時,對動脈血管壁造成的壓力,持續高于正常值,就是高血壓。(正常的血壓值為:90mmHg<收縮壓<140mmHg、60mmHg<舒張壓<90mmHg)
高血壓的常見症狀有頭痛、頭暈、疲倦、心率失常、心悸等。
高血壓還分為原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是指其他疾病導緻的血壓升高,原發性高血壓指非特定原因導緻的高血壓。雖然原發性高血壓沒有明确的具體病因,但通常來說和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遺傳因素有很大關系。
四、高血壓用藥的5個誤區
誤區一 血壓正常就停藥
有高血壓患者認為,吃了降壓藥把血壓降至正常,意味着病治好了,就可以停藥。殊不知,血壓在停藥後,會再次升高,而間歇用藥更易引起血壓波動,對心髒、大腦、腎髒等器官的損害愈發嚴重。
目前,醫學界尚未找到根治高血壓的良方,因此高血壓患者通常需要終生服用降壓藥。一般隻有能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而使血壓下降的輕症病人,在嚴密監測血壓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減少用藥量。
誤區二 降血壓越快越低越好
并不是。除高血壓危象外,降壓治療應緩慢進行,使血壓在4~12周達标。降壓速度過快,反而可能使已經适應長期高灌注壓的高血壓患者因為不适應而出現頭暈,引發對降壓治療的懷疑。如果血壓降得太低,會導緻大腦血流灌注不足,甚至誘發腦卒中。因此,降壓治療不能過急、過度。
一般在數周内把血壓降至正常範圍就好。如果血壓下降過快,有可能發生心髒、腦組織缺血等并發症。
誤區三 血壓正常了就可以不吃藥了
有些患者服藥後,血壓降至正常就認為高血壓已治愈,而自行停藥,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
高血壓不能治愈,隻能通過綜合治療被控制。這就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服降壓藥。停藥後血壓會再次升高,而血壓波動過大,對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更嚴重。
正确的做法:血壓控制達标,并長期(半年到一年)穩定後,在醫生的指導下,小心地逐漸減少藥物的劑量和種類。并且在減藥的過程中嚴格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同時要更嚴密的監測血壓的變化。
誤區四 沒有症狀就沒有問題
血壓升高會導緻頭痛、頭暈、頭脹等不适症狀,但有些患者高血壓病程長,身體已經耐受不适,因此可能并沒有什麼感覺。需要強調的是,沒有不适不代表升高的血壓對身體沒有危害,等到發生了心肌梗死、腦梗死、腦溢血等并發症的時候已然為時已晚。因此,隻要血壓升高,具備用藥指征,無論有沒有症狀都應該用藥。
綜上所述,在高血壓的治療中,建議大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适量運動,遵醫囑長期用藥,定期監測血壓,不憑感覺換藥、停藥,不私自調整劑量,最終實現科學平穩降壓,以期延年益壽。
誤區五 保健品能治療高血壓
有些患者認為西藥副作用大,不願意長期服用,又聽聞某些保健品能夠治療高血壓,于是盲目依賴保健品降壓。實際上,現在許多商家誇大養生療法和保健食療的療效,說其可以代替藥物治療,這都是錯誤的。
五、誘發高血壓的因素有哪些
引起高血壓的因素主要包括遺傳、日常生活方式、藥物、常見疾病及其它情況等,具體如下:
1. 遺傳:若父母血壓高,下一代罹患高血壓的幾率相對較高;
2. 生活方式:每日鹽攝入量過多、體重增加、活動量減少、晝夜颠倒及休息時間過晚均會導緻血壓升高;
3. 藥物:常見可引起血壓增高的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激素類藥、甘草合劑等,若長期大劑量應用,亦會引起血壓升高。除此之外,避孕藥也會導緻血壓波動;
4. 常見疾病:OSARS即夜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血壓也會存在某些變化;
其它因素:腎髒、腎上腺、甲狀腺等相關疾病,均會導緻繼發性高血壓。
六、預防高血壓,從每一天做起
高血壓是非常常見的疾病,該疾病多發與中老年人。我們都知道高血壓這種疾病與日常的飲食習慣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那麼應該如何有效的預防高血壓呢?
1. 睡眠。每天正常作息,23點前入睡,不要熬夜。
2. 飲食。健康、均衡飲食,多吃果蔬,确保蛋白質、粗糧、膳食纖維攝入,拒絕高鹽、高脂、高糖、辛辣飲食以及不抽煙、不喝酒。
3. 運動。要堅持運動,每周運動5次左右,每次30分鐘以上,不要坐着不動。
4. 監測血壓。每個年齡段的人都需要學會監測自己的血壓,建議每個家庭自備1台上臂式電子血壓計(這類血壓計測量比較準确)。每周測1次血壓,有危險因素、高血壓家族史的人,要定期監測。
當然,如果你的高血壓已經比較嚴重,那麼單純依靠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遠遠不夠的。盡早就醫,咨詢專業醫生的治療,合理服用降壓藥物才是科學健康的應對方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