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章第十一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道德經第六章第十一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導語:本章是道德經最難解讀的章節之一,曆代注家的分歧很大。本章與第十二章關聯極大。
解讀
出生入死。
出生:無中生有。出離玄牝之門。
入死:有歸返于無。
出離無分别的高維度進入形名世界,為生,回歸無分别的高維度,是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徒:之類。
十有三:孔子講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十有五就是十五的意思,可見,春秋時期是這樣的用的,目前沒有看到春秋時期有十分之幾的說法。十有三是十三的意思,在這裡是指人的九竅四肢,借指人接觸外部世界的感官與觸角。十三是生死之門。
出離玄牝之門,感官能分辨萬物,表示進入形名世界。生。
入返玄牝之門,歸于無,感官不能分辨萬物。死。
本來生與死是自然而然的,但百姓過分看重生(想生的更好或長生),本來是生的,卻導緻提前進入死地。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對感官的過度滿足和奉養,使感官失去作用,感官不能分辨萬物,從而進入死。例如,五色使人目盲,眼睛的分辨力有限,但萬物的分别無限,有限陷入無限,眼睛就會失效。感官起作用是生,感官失效是死,其中有些人過度奉養感官造成提前失效從而死。
韓非子講: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節,四肢九竅,其大具也。四肢與九竅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動靜盡屬于生焉。屬之謂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還而屬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亦有三。”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動,動盡則損也;而動不止,是損而不止也。損而不止,則生盡;生盡之謂死,則十有三具者皆為死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生生就是對感官的破壞。
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能感知到(生),如果不能告知世界我就不存在了(死)。
人是認知的主體,世界是認知的客體。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單獨存在。即,感官與世界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單獨存在,感官不起作用了,對他來講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凡是存在着的都是對于主體的存在。因為每個人看到的客體世界是不同的,都依賴于主體,如同人就是投影源,世界是人的表象。人通常陷入表象世界,應回頭,進入投影源,那裡才是彼岸。
有網友講的很好: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個人而言,你看到的世界僅是一部分,所以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每個人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但将這個關系反過來看,你看到世界對你而言,就能反映出你的本質。所以在審視自己的時候,去審視你周邊的一切,你看見如同一面鏡子,你看見将是自己。世界于我如同一面鏡子,世界即我之表象。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善:合于道。
執:執掌,掌握。善執生就是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生命,不受感官的幹擾,這樣就是合于道了。
據說,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生命的人,在山裡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對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無死地。。
過度使用感官,就會入死地。反之,不使用感官,就會無死地。所以,無死地的唯一途徑就是不使用感官。不使用感官就是不去分辨,萬物合一。應修為到脫離感官束縛,無我無身無感官,就能無死地。無我無身無感官就是合于道的人。
如何做到無感官呢?就是不去分辨,而且要玄同合一。這個道理在道德經中随處可見。
本章小結: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第一段:感官起作用為生,感官失效為死。本是生,但向死,是由于感官過度奉養而造成感官失效,從而入死地。越是滿足感官需求,就越會進入死地。
第二段:真正掌握自己生命的,修到無我無身無感官,不使用感官也就無從失效,從而無死地。道無分别,所以合于道的境界就是不使用感官去分辨,同時因為得道者無死地,所以,不使用感官去分辨者無死地。
總之,過度使用感官是走向死地,不使用感官去分辨是無死地。
本章啟示:
老子講“道可道非恒道”,即隻有道是永恒的,凡是可表述的都處于相對性變換的運動之中。也例如佛家講一切皆是虛幻。
笛卡爾講“我思故我在”,就是,我懷疑一切,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在想這件事。這仍然是表面意思,他想說的是,世界上唯一确定的是相對性,即“我”和“思”相互依存,沒有單獨的我,也沒有單獨的思,互為前提。也就是道德經講的“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傾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随,恒也”。 即隻有相對性才是恒在的。
笛卡爾講思,老子講感官(十三就是九竅四肢)的感知,本質一樣。
當我出母體之後,進入這個充滿了相對性分别的世界,我的感官能感知到萬物的分别,這種感官分辨力的出現叫做生;
當我入土為安,離開這個相對性分别的世界,我的感官不再感知萬物,這種感官分辨力的消亡叫做死;
可見,生與死,皆由感官。即: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也就是說,生死和感官,是相互依存的,如同我和思。我思-我在,我感-我生。
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這個就是,過度奉養感官,不斷滿足感官需求,就會使感官失效(無色另人目盲),感官失效就會進入死地。
生與死是二元對立關系,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生,相互成就。常人注重生,就是注重感官的分辨,陷入花花世界的無限分别中去,如此生的一端被加重,由于天道規律要重新恢複平衡,就會加重死的一端,從而得到死的趨勢加強進入死地。
為什麼善執生者無死地呢?這又是一個填空題,一個完整的意思是:不善掌控生命的人過于看重感官分辨從而走向死地,善于管控生命的人,不看重感官的分辨,降低感官的分辨,甚至關閉感官,玄同合一,也就是加重“死”的一端,從而得到更多的生。
向生而死,向死而生。
本章核心:
無為之不去分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