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韓國昌原,韓國總統尹錫悅(左二)防問鬥山能源公司的核反應堆廠房。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綜合編譯 賈曉靜
面對史無前例的全球能源危機,各國政府對核電的興趣逐漸提升。
“當前形勢下,各國似乎意識到,已無法通過可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實現氣候、能源與國家安全目标。”美國《華爾街日報》寫道。
幾十年來,全球的核能需求一直在下降。1996年,核能占全球能源供應的17%,到2022年已降至10%左右。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難發生後,全球反核情緒高漲,德國、日本率先“去核化”,宣布逐步淘汰核電站。在美國,2012年以來,已有12座核反應堆被關閉。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到2050年,美國的核能發電份額将從目前的20%下降至11%。
然而,俄烏沖突和全球氣候變化令一些國家開始重新考慮核能的戰略地位。
在美國,最近通過的《降低通貨膨脹法案》将稅收抵免和資金支持擴大到核電廠。此前,美國總統拜登同意向加利福尼亞州一所即将退役的核電站提供60億美元援助,維持其繼續運營。在西弗吉尼亞州,長達數十年的核電禁令近期遭到廢除。懷俄明州、愛達荷州的私人機構和國家實驗室則加快腳步,開始投資建造下一代核反應堆。
歐洲國家對核能的争議由來已久,但在俄烏沖突和能源危機背景下,歐盟正式将核能歸類為“綠色能源”。在這一主張影響下,歐盟成員國迅速采取“促核”行動:在比利時,綠黨宣布,将該國剩餘的兩座核反應堆的壽命延長10年;波蘭開始建造該國第一座核電站;捷克計劃同時建造幾座核反應堆;法國一度考慮關閉其58座反應堆中的14座,但現在已着手研發下一代技術,并在核能建設方面加大投入;荷蘭推動建立兩座新核電廠,并勸說德國保留核電站……
在亞洲,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日本高級官員告訴《華爾街日報》,該國計劃于今年冬天重啟9個核反應堆;到2030年,該國将重啟30個核反應堆。韓國雄心勃勃地表示,未來8年内,該國核能發電量将提高30%。印度、印尼、越南、菲律賓也在積極投資核能建設。今年6月,印尼公布了建立該國第一座核電站的計劃。
“恢複核能是個艱難的決定。”法新社稱,天然氣價格和電費上漲,以及資源的稀缺,将在今年冬天造成廣泛的痛苦,這導緻原本想擺脫核能的國家紛紛放棄此前的計劃。
美國“石油價格”新聞網指出,讓核電站超期服役是個危險的主意,但由于缺乏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政府在解決能源短缺時越來越願意妥協”。
親核遊說團體相信,核能“必須成為世界能源結構的一部分”,它是避免氣候變化的最佳選擇之一,因為它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
國際能源署日前發布的報告稱,全球政策格局發生變化,給核能卷土重來提供了機會。該機構認為,核能有助于電力供應脫碳,“如果沒有核電,到2050年實現電網淨零排放将更加困難”。
這種說法被一些學者批評。德國綠色和平組織的能源和氣候專家傑拉德·紐鮑爾認為,轉向核能不是解決全球能源危機的有效辦法。以德國為例,核能在該國的主要作用是供暖,而非發電。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專家告訴法新社,核能的部署“可能受到社會偏好的限制”。目前,全球在災難性事故及放射性廢物的風險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歐盟内部也有國家對核能被列為“清潔能源”提出質疑。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頻繁,酷熱和幹旱将挑戰核電站的運營安全。法國能源安全機構在夏初曾警告說,羅納河、加龍河的高溫使核電站“變得太熱”,無法冷卻反應堆。
法國IDDRI智庫的能源和氣候專家尼古拉斯·伯格曼斯表示,擴大核能的使用“有所幫助”,但不足以全面解決能源問題,“我們談論的是中期解決方案,它很難解除當前的緊張局勢。”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