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治愈人心的面條?面條,是國人尤其是北方人喜愛的主食之一據有人考證,面條的起源地也在中國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考古遺址中,就發現了面條的蹤迹面條與筷子,不僅形狀像似,誕生的年代也相差不遠,真是巧事一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一碗治愈人心的面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面條,是國人尤其是北方人喜愛的主食之一。據有人考證,面條的起源地也在中國。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考古遺址中,就發現了面條的蹤迹。面條與筷子,不僅形狀像似,誕生的年代也相差不遠,真是巧事一樁。
北方人制作面條的方法,稱得上是花樣百出。比如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陝西油潑面、蘭州拉面、山東打鹵面、新疆拌面、河南燴面、河北龍須面、吉林冷面,等等。說到冷面,也是朝鮮半島的一種著名食品,在世界範圍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不知道這一點,是不是會被韓國人日後拿來作為申遺的理由。估計這件事情的難度也不小,因為除了中國,阿拉伯和意大利,也都聲稱擁有面條的發明專利權。
在我們山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膠東海鮮面,魚蝦蟹、蛤喇扇貝海虹蛏子,以及紫菜海帶等等各種海鮮,都可以入面,那叫一個鮮美可口。記得在少年時代,聽過薛中銳先生播講的長篇小說《漁島怒潮》。這部小說的情節脈絡,我已經有些模糊不清了。但其中有一段,卻使我記憶猶新:海生的爺爺有次做了三鮮面,讓海生去喊鐵蛋一起來吃。所謂“三鮮”,乃鮮大蝦、頭刀韭菜、雞蛋是也。這樣的美食,不用吃也不用看,光聽就聽得我口水流了老長。
三十多年前的一個冬天,我和妻子帶着兩歲多的孩子去外地串親戚。由于沒有如今這樣便捷的通訊手段,到了一百多公裡外的親戚家之後,卻見他們家大門緊鎖。正焦急間,親戚家對門鄰居聞聲打開了家門。當得知我們是從外地來走親戚的之後,女主人很熱情地把我們讓進了自己的家。她對我們說,你們親戚一家,回老家探親去了,說是今天晚上之前可以回來的。你們大老遠的來一趟不容易,不妨就在俺們家等等吧。
說話間,已到午飯時間。熱情的女主人,又張羅着為我們一家準備午飯。聽口音,女主人是膠東人。她為我們準備的主食,就是膠東海鮮面——手擀的面條,韭菜、鮮蝦、雞蛋制成的鹵子。我和妻子至今還常常回味起那頓鮮美無比的面條,一緻認為那是我們吃過的味道最好、印象最深的一頓面條。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曾多次依樣葫蘆地模仿女主人做那種海鮮面,但卻再也吃不出那種味道。當時,我一邊用筷子夾着面條往嘴裡送,一邊在想:我手中這雙筷子夾着的,分明就是綿綿長長的情誼啊!我不知道,這樣的鄰裡之情,如今還多嗎?
喜歡吃大米的南方人,在面條制作上也不含糊。比如上海陽春面、四川擔擔面、南京小煮面、廣東雲吞面、鎮江鍋蓋面、貴州腸旺面、揚州炒面、安徽闆面,等等。在我的少年時代,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滿意不滿意》,講的是發生在蘇州“得月樓”飯館的故事。在那個缺油少醋沒葷腥的年代,看着片中那誘人食欲的“排骨面”、“大肉面”、“大蝦面”、“肉絲面”、“陽春面”等等,我在胃腸翻江倒海、口中垂涎欲滴的同時,心中還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面條,原來還可以有如此花樣繁多的美妙吃法!
除了佐料的味道之外,面條制作的境界,講究的是柔韌筋道有嚼頭。而這樣的面條,隻有手工制作的才夠地道。如果把面條煮的爛爛乎乎、一塌糊塗,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面條了,充其量隻能叫做病号飯。在我的青年時代,單位裡如果有誰生病了,領導通常都會這樣囑咐食堂師傅:“某某誰生病了,給他煮碗雞蛋面。面要煮得爛爛的,好消化!”
按照耐嚼的标準要求吃面,最合适的工具,非筷子莫屬。細細的筷子,夾起同樣細細而又長長的面條,順順溜溜地吸入口中,那感覺好極了。血糖升高之後,醫生囑咐我控制攝入含糖量高、轉化成糖分快的食物,面條即在控制範圍之列。别的倒無所謂,不能随心所欲地吃面,就成了我在飲食方面的最大缺憾。
我們招待外國客人吃飯,通常也要按照中國的習慣上些面條之類的主食。在介紹面條的時候,我一般會說,面條是中國的傳統美食之一。在中國民間,人們賦予面條這樣兩種象征:一是健康長壽,外國人過生日吃蛋糕,中國人過生日吃面條,長壽面嘛!二是友誼長久,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相互交往都應當像這面條一樣,講究個長長久久,而不應局限于一時一事。而隻有用筷子吃面條,這兩個方面的祝願才能成為現實,況且筷子還有成雙成對的寓意在其中。話說到這個份上,沒有人不抓起筷子埋頭吃面,哪怕嘴邊滴滿湯湯水水也在所不惜。如此,既避免了浪費,又拉近了距離,可謂一舉兩得。可見,将一些司空見慣的東西,賦予一些美好的含義在其中,也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吉利的話,無論中外大家都是愛聽的。
我寫作此文,說起來是受了小外孫女吃面的啟發。行文至此才說到這一點,不知是否有人會認為,我這篇小文前面說了太多的廢話,用句公文寫作的行話,就是太皮厚。我年輕時為領導寫講話材料,就曾經得到過這樣的評價。雖說公文和散文不是一回事,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說法,也并不等同于不着邊際的東扯葫蘆西扯瓢、漫無邊際湊字數。
我那隻有四歲多一點的外孫女,已經能夠比較熟練地使用筷子進食了。外孫女比較喜歡吃面,看着她那靈巧的小手,利索地操弄着筷子,把長長的面條一條條放進小嘴裡,香甜地吮吸着吃的樣子,我感覺很可愛、很好玩。
看着晚輩幸福滿足地吃飯,對于長輩來說,應當是最為惬意舒心的事情了。即使不是唯一,起碼也是之一。同理,看着幼小的孩子忍饑挨餓,自己卻無能為力,也應當是最令長輩痛心的事情之一。在如今的人們看來,一碗面條太稀松平常了,不管這碗面條裡加進了什麼樣的湯料、被賦予了多麼好聽的名堂。但是在我的青少年時代,卻經曆過面條貴為稀缺資源的體驗。
我十來歲的時候,有一次跟爺爺奶奶回故鄉。有一天,我姑姑家的一個小表弟,竟然自己跑來看姥爺姥姥了。這個小表弟,當時也隻有四歲多一點,而這個姑姑家住的那個村子,離爺爺奶奶這兒足有三裡地,還好那時基本沒有拐賣兒童這類的犯罪行為。在得知這個小外孫是獨自一人前來之後,奶奶在驚奇之餘,當然會問他餓不餓。他就很老實地說,很餓,并且特别想吃一頓白面條,也就是面粉做的面條。
在當時,故鄉人吃的面條,主要成分是地瓜面或者高粱面,顔色黑紅。純面粉做的白面條,人們平時是不舍得吃,或者沒有條件吃的。在等着奶奶煮面期間,我逗小表弟說,為啥跑到姥姥家來要面條吃。他的表述雖然不太連貫,但意思很清楚:他跟着娘頭一次來看姥姥的時候,吃的就是白面條。隻有到了姥姥家,才有白面條吃。
奶奶煮好面之後,小表弟坐在小桌前,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一會的功夫,兩碗面條就下了肚。我在一旁看得有些目瞪口呆,一來驚歎于他的飯量,二來對他使用筷子的熟練靈敏程度感到有點不可思議,畢竟他還那麼小。除此之外,我不可能想很多。他那番渴盼吃白面條的稚氣話語,是在幾十年以後,方才發酵成了我心中的感傷。
小表弟吃完面不一會兒,我的姑姑就找了過來。這位姑姑有六個孩子,家裡的日子過得很是拮據。爺爺奶奶偶爾的接濟,也隻能是杯水車薪。見到自己的兒子之後,姑姑并沒有像如今的父母那樣,表現出找不見孩子的那種焦急不安,而是斥責小表弟未經大人批準,就擅自跑到姥姥這裡要吃要喝。我就問姑姑,為啥不在家裡給小表弟做白面條吃,害得他那麼小的年紀,就被一頓白面條饞得自己跑那麼遠的路。姑姑有些木然地說,莊戶人家的孩子,哪有那麼多的講究啊,還吃什麼白面條,餓不死就行了。事隔多年以後,我方才明白,姑姑當時的反應,其實是對于長久窮困的麻木和無奈。
無獨有偶。在我插隊的時候,曾經聽過一次“憶苦思甜”報告。作報告的,是一位沒啥文化的老大爺。報告的開頭還算順利,但說着說着,不知不覺間就跑了調。他舉了個例子,本意是想說舊社會他家很窮,父親在臨終前,連想吃碗細糧面條這樣一個小小的願望都實現不了。但話從他嘴裡說出來,卻成了這個樣子:“我那可憐的老父親呵,就這樣叫碗白面條活活地給饞死了!”此言一出,立時爆笑全場。當時的我,隻知道笑話老大爺的用詞不當,卻并不能體會他話語中所隐含的辛酸苦澀。那些長期忍受饑餓的人們,不管是處于什麼時代、什麼國家地區,都值得給予足夠的同情。
對于當下的年輕父母們來說,孩子不好好吃飯,幾乎成了一個共同的難題。比如我就聽到過有的年輕媽媽這樣說,我最想聽到孩子喊:“媽媽,我餓!”這不奇怪,因為他們沒有我們這代人關于饑餓、關于窮困、關于緊缺的經曆和記憶。更沒有眼看幼小的孩子忍受饑餓,自己卻束手無策的痛苦體驗。
讓幼小的孩子衣食無憂,是為人父母者的責任和義務。看着幼小的孩子忍饑挨餓,比自己吃不飽肚子更加令人難過。當人們盡了自己的努力,卻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無法履行讓孩子吃飽穿暖的責任和義務的時候,這種難過就會演變為麻木和無奈,比如我的那位姑姑。
民以食為天。惟願人們手中的那雙筷子,夾起的是長長久久的美滿富足、安康快樂,就像那細細長長的面條一樣。
壹點号谷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